明朝的那些琐言剩语(随笔)

2016-05-18 14:53陆春祥
文学港 2016年5期

陆春祥

秀州人沈德符(1578-1642),自幼生长在北京。父亲为史官,深受其父影响,日读一寸厚的书,且关注朝野故事,精通音律,谙熟各类八卦。

代表作品,《万历野获编》30卷,主要涉两宋以来的历史,仿欧阳修《归田录》之体例,风土人情,琐事轶闻,词曲技艺,内阁野史,仕女谐谑,贵圈往事,一一呈现。

长乐人谢肇淛(1567-1624),出生在杭州。小谢全才,诸子百家,无不涉猎,川陕江浙,两湖两广,无不游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问足,火气大,反对宋儒理学,批判因果报应。

代表作品,《五杂俎》,天部地部人部物部事部,五部十六卷,信笔札记,尽抒己见,说古道今,纵论人事,山川名胜,天文地理,时局政治,文玩考辨,包罗万象。

南京人顾起元(1565-1628),金石家,书法家,官至组织部副部长,见好就收,告老乞退,精心筑建遁园,两耳不闻窗外,闭门潜心著述,自号遁园居士,朝廷对顾念念不忘,曾七次诏命为相,均一一婉辞,颇有严光遗风。

代表作品,《客座赘语》10卷,视野广阔,侧重南京,社会经济,民俗风情,方言俗语,户口徭役,僧尼寺庙,书画金石,花鸟虫鱼,考据辨疏,无所不有。

真史野闻,拓笔自如,三部明人笔记名作,活画明朝别样天空。

拾兴趣之段落,延时代之元素,成笔记之笔记。

长短拉杂,古今打通,牛溲马勃。

1、官员聚餐

明太祖时,百官上朝完毕,大家都要在朝堂上吃早饭。这个传统一直坚持,从没有中断过。

后来,改成每月十五、三十两次。每逢这两天,大小官员都要聚餐。这样的做法一直坚持了三朝。

到了正统七年,有官员提出,这种吃饭形式还要进一步改革,只逢重大节日才举行官员聚会。这些重大节日是:元旦、冬至,这两个节日由宣传部牵头举办。另外,元宵吃圆子,立春吃春饼,四月初八吃不落荚,五月端午吃粽子,九月重阳吃糕,腊八吃腊面,这些活动都由国家机关事务局统一操办。

朱元璋赐百官食,个中主要原因,一是新朝初建,事务繁忙,每天早朝都有研究不完的事情,省得跑回去吃早饭;二是比较好管理,大家一起议事,一起吃饭,可以交流。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体现国家领袖对下属的关心。

后来为什么渐渐少了?呵,人不是铁打的,官员也要有自己的自由,减少绝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人性化的体现。

必要的聚餐还是需要的,它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

朱皇帝一定认为,选择重点时节官员聚会,只要账透明,花不了多少钱。

管理有的时候也简单,一顿饭,就能事半功倍。

(万历野获编卷一,赐百官食)

2、解散文工团

宣德十年,明英宗继位后,有一道命令下给宣传部:各个机构中的乐工人数众多,选择少数能力强的留下,其余都解散回家。

经过清理,一共遣散了3800多人。这些文工团成员中,还有少数外国妇女。有朝鲜国金黑等53位妇女,也一并送回。英宗在给朝鲜国王的命令中,还特别交代,要妥善安置好这些音乐人士,让她们饱暖有食,安居有所。

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但只为少数人享受,那就成了奢侈和腐败,除了排场和靡费,又有什么用?

将乐团作为国家机构序列,那一定要给它各种各样的待遇,官员的职位、级别、晋升,一系列的配套问题。

这些乐工回到民间,一定会带动地方群众音乐的普及,还能加强各地学校的师资,提高学生的整体音乐素质。

没有音乐的生活是枯燥的,风雅颂,田间地头,乡村山野,好的音乐其实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不应该皇家或贵族独有。

(万历野获编卷一,释乐工夷妇)

3、给讲课老师发红包

皇帝内庭中,有御前八局。其中有一局叫银作局,这个局的基本职能是,专门制造豆叶状的金银钱,轻重不等,主要供宫里的赏赐。

当今皇上还是幼年,他经常将这些钱乱撒于地,任大家捡,看到大家挤来踩去乱抢,他就很高兴。

然而也有不抢的。

李古廉是皇帝的侍讲老师。宣宗到课堂后,他从袖子里抛出一些金钱丢在地上,各讲课老师都弯着腰捡,只有李老师立在那不动。宣宗就将李老师叫到眼前,将袖中的钱恭敬地赏给他。

太子在承继大宗以前,总要比别人多学一些,苦是自不必说的,有的侍讲水平高,能生动活泼,有的虽满肚子货,却也枯燥无味,但无论如何,书是必须比别人多读的,上课弄点小插曲,可以活跃一下课堂气氛。

皇帝给讲课老师发红包,自然也要大方,还专门设立机构制作。

在金钱面前,许多人的尊严也就一钱不值了。

有钱就任性,或许,皇家就根本没有考虑过一般人的尊严。

当然,再发亮的金子也是外物,肯定有像李老师那样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绝不弯腰!

(万历野获编卷一,赐讲官金钱)

4、金子的报复

当今天下,遍地开金矿,老百姓痛苦不堪。

永乐十三年,太监王房督促六千老百姓,在辽东黑山淘金,三个月只淘金八两。

永乐十五年,有人报广西南丹发现大金矿。皇帝命令开采,采了一年,只采到九十六两金。更为奇怪的是,这些所谓的金,不久就变为锡了。

成化十年,湖广宝庆府金矿,动用五十五万老百姓采金,仅采得三十五两金子。湖南无数民众被水淹死,被虎豹吃掉。

谁都喜欢金子,当权者更渴望拥有大量的金子。

这里举的几例,足有以下信息透露:

(1)贪心。皇帝贪心,官员贪心。听到哪里有金矿,立即动手,官员也随即从中搭车捞好处。

(2)民贱。老百姓的命不值钱,投入那么多的劳力,服的都是苦役,没有任何回报。

(3)技术。这些金矿理论上有金,但采掘技术落后,仅靠人工挖凿,只能碰运气。宋仁宗皇祐年中,登州莱州金脉大发,老百姓掘地采取,取之不竭,最大的一块金达二十斤重。

(4)交易。明朝商贸交易相当发达,资本主义已经开始萌芽,政府和民间都需要大量的金银。

得到金子需要代价,得到大量金子需要大代价!

浙江遂昌,唐代金窟,明代银矿洞,我都进去过,看到古代矿工用的都是火烧的爆坑法,用火将石头烧热,然后用冷水浇,石头爆裂。更早的时候,李冰父子在指导都江堰工程时,也是用这种方法采石头。

不过,我一直有疑问:古代的古代,技术极其落后,如何掘金?世界上第一块金子是怎么来的呢?

(万历野获编卷二,矿场)

5、段去尘一定很干净

宋代米芾有洁癖。选女婿选了好久,也找不到合适的人。

有一天,碰到一个叫段拂、字去尘的读书人,米大喜:拂矣又去尘,真是清洁卫生的典范,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啊!于是,就将女儿嫁给了段去尘。

明朝弘治丙辰年间,皇上主持殿试。看到一份叫朱恭靖字希周的试卷,马上对宰相徐文靖说:哟,这个人和我姓一样,是国姓。徐随即拍马屁说:他的名字叫希周,周朝很长了,长达八百年呢!皇帝当即定下第一名。

后来,又有考生叫朱少宰、朱宫谕,都因为是国姓夺得第一名。

当然,也有因为名字落榜的。孙曰恭,合成一看那不是孙暴吗?徐鎋,拆开一瞧那不是徐害今吗?文章再好,统统不能得状元!

这样的事,历史上一定还有不少。

因为避讳,因为谐音,因为改名,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有人飞黄腾达,有人一落千丈。

陈港生,刘福荣,孙祥钟,你知道是谁吗?改成龙、刘德华、秦汉,就人人皆知了!

管谟业,蒋本浒,你知道是谁吗?改莫言、麦家,就名扬四海了!

段去尘,也不一定很干净,这个段郞,巴结秦桧,官拜参知政事,其实是个名声不太好听的人。

如果只看表面,往往会被蒙蔽,此等事例比比皆是!

(万历野获编卷八,命名被遇)

6、严嵩家的白金美女便桶

明朝嘉靖年间,严嵩家被抄,赃款赃物数不清。

碧玉白玉的围棋就有上百副,金银做的象棋也有上百副。如果用来对局,这些棋能走吗?笨重不堪,藏着又没什么用!

严嵩家里还有更搞笑的东西:一只小便桶,是用白金做成的站立美女,美女的阴部私处供他撒尿。纪检人员查抄时,看到这个美女,都觉得不好意思告诉皇上,太不雅观了,什么心态啊。于是,就将美女熔化成金子充数。

严嵩父子权倾朝野二十年,有许多罪状,但他的私生活还是比较检点的,他一生只娶一位妻子,且比他大一岁,还是个麻婆,身居高位也没有妻妾成群。因此,这个搞笑的尿桶,只能说是奢侈的象征,因为财富多,于是用白金打造小便池,当然,此创意如果没有严大人点头首肯,也不敢弄,或者说,创意直接来自于严嵩,不讨小老婆,做个美女便池尿尿难道不行吗?

当代贪官中,这方面有远胜于严嵩的。

江西某厅级贪官W,被捉时,正与两个情妇在床上激战。他有两个日记本,一本是“群芳谱”,记着136名情妇的简介、性爱次数、地点、感受、满意度;一本“毛毛帖”,将100多名情妇的阴毛粘在内页上,一个情妇一页。他还有一个奋斗目标,到2015年前,至少睡1000个女人。

河南开封厅级贪官L,是个常委组织部长,他将组织工作细致地做到了床上,亲自操刀剃下300多女人的阴毛,准备日后做一支“阴毫笔”。

阴毛没什么错,长在不见阳光的地方才叫阴毛。

而W和L,以权力催情,且以此为乐,龌龊的心态和行为,心理阴暗,远远赛过严蒿,真是让天下的男人丢脸!

(万历野获编卷八,权臣籍没怪事)

7、不敢戴帽

明朝京城,冬天难熬。

有个归德公,年纪已经很老了,有次偶尔奉命去皇宫一趟,老人家颈上围了个厚厚的围脖,头上戴了好几顶貂皮帽子,鼻涕还是一直流到长长的胡须上,都结成冰筋了,看去真像个琉璃光明佛。

以前,皇帝还算体恤官情,每到大寒的时候,就会发貂皮的帽子给官员们。

这也算劳保用品吧。可是,近年来,皇帝似乎忘记这个事情了,估计是想节约一点费用吧。凌晨上朝的时候,官员们向北而行,北风劈面扑来,犹如霜剑刺脸,几里路走下来,等到了朝堂上,人已冻得半僵。

这里特别要说一个事。以前发帽子的时候,张居正做宰相,他因为老婆太多,睡不过来,戚继光就送来很多的海狗肾,补肾嘛,战斗力大大提高。但是,吃了过多的补药,内热,不怕冷,大冷天,根本不用戴帽子。那些官职比张低的人,退朝的时候,见了张,只好将帽子摘下来藏好,张也不感到惊讶。

从形式上看,当官确实辛苦,京官的早朝就不可避免,虽然可以第一时间知道国家大事,但长年累月,特别是寒冬,也够苦的,那挂在胸前的朝珠,冷冰冰的,不戴绝对不可以。

于是某小官就拍马屁了,认某大官为干亲,服侍周到,某小官头天夜里让夫人将大官的朝珠,放在胸前捂暖,某大官凌晨上朝,就可以戴着散发着乳香的朝珠,精神抖擞地汇报工作去了。

当官还有许多禁忌,这里不敢戴帽子也算一种。宰相不戴帽子,下官也不敢戴,不管什么原因,总之是不能戴,否则就不合时宜。

而不合时宜,有时只是小事,有时就会是大事,不仅丢官,还丢性命。

那张大人,海狗肾吃着吃着,却将命也吃掉了。

戚继光为什么要送大量春药给张宰相?

呵呵,不用问这么细了吧,你自己悟,但绝不会是想害张的命!

(万历野获编卷九,貂帽腰舆;卷二十一,滇南异产)

8、借官

洪熙元年,明宣宗即位,马上派两个官员,去朝鲜国通报新皇继位情况,而派出的官员,名义上都要官升一级。

这些事情基本上都是掌管朝会、筵席、祭祀等礼仪的鸿胪寺管辖范围,因此派出的自然也是这个部门的官员。鸿胪寺丞焦循,升官宣传部副部长,鸿胪寺鸣赞卢进,升官鸿胪寺少卿,由他们两人带着诏书去朝鲜。

外交礼仪是大事,有原则,且极有讲究。

借官,或者说官升一级,主要显其重视,我们并不是随随便便来个低等级的官员,我们很重视和贵国的关系。

作者没有说明,借官回国后,这个官是不是要还,或者换个地方升职。

但这样的传统一直在延续。

各地援藏援疆官员,基本上都升职。去之前,科升处,处升厅,副升正,虚升实,回原单位后,如果没有十分特别的状况出现,基本都会升职。

升职是国家行为,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业绩的肯定。

人还是那个人,能力还是那种能力,因为字样不同的一张纸,看起来却完全不一样了!

(万历野获编卷十一,借官出使)

9、顶职

明初,一个新选拔规定出台了:儿子可以继承父亲职位。

规定共有五项。

一、职位必须传给嫡长子,如果长子残废,或者有其他毛病,那么就传给嫡长子之子,一直延续下去;若无,则嫡长之同母弟,以此顺延;又无,则继室或者各位小老婆生的也可以顺延;还无,那么他亲兄弟的子孙也可以享受下去;再无,那么他叔伯兄弟的子孙也可以享受下去。

二、所继承的职位,从孙子以下,皆按规定职位,顺次下降一级。

三、这些规定有:正一品的官员,继承者可按正五品用;从一品的则从五品用;正二品的则正六品用,从二品的则从六品用;正三品的则正七品用,从三品的则从七品用;正四品的则正八品用,从四品的则从八品用;正五品的则正九品用,从五品的则从九品用;正六品的则于未入流上等职内用,比如巡检、司狱之类,从六品的则于未入流中等职内用,比如各关仓库、税库、司局、批验、铁冶所官之类;正从七品的孩子,则从未入流的下等职内用,比如递运所驿丞、闸坝之类。

四、凡是继承职位,只能子孙一人,年二十五岁以上,学习成绩优良,通四书五经,学习成绩不好的,还要回家继续学习。

五、所有要继承职位的,都应该在原籍附近省政府所属地选拔注册。

为了维护体制,朱元璋真是煞费苦心。目的很明确,天下是他的天下,他朱家人当然要集体受益,能封王的都封王,给够俸禄,世代永传。对各级卖力的官员,自然也要安抚好。

这样做虽然有失公允,但对建国之初巩固政权、稳定人心却起着极大的作用。

这个顶职就是极好的鼓励,是一种期权激励,干得好,一辈子,几辈子,不愁吃穿,干不好,让位,滚蛋。

体制内的人拼了命也要维护它,因为它会使自己得好处,自己的子孙一直得好处;体制内的人拼了命也要升官,官越大,好处越多,起点高啊,正六品的孩子,即便没有官做,但是,他们可以进入司法机关,做检察官、法官之类,仍然可以吃香喝辣。于是,官员的目标非常明确;体制外的人拼了命也要进入体制内,那就必须好好读书,才能做官,这样整个社会就会良性循环,大家的目标都很明确。

那些拼了命也进不了体制的人,只有感叹自己的命不好了。你看,那些县领导的孩子,只能管管快递,看看堤坝,虽说还是公务员,但和农民工也没有多大的区别了!

幸亏,这个规定还有年纪和学习成绩的要求,否则,就会有正在吃奶的正五品官员,痴呆的从五品官员。

(万历野获编卷十三,国初荫叙)

10、这条鲥鱼怎么不臭?

去往京城的贡船,装的都是各类吃的用的。干货,问题不大,几个月运到也没有问题,鲥鱼,最麻烦。

鲥鱼,出水即死。按要求,每年五月十五开始,从南京进鲜,六月下旬,必须到京,七月初一,太庙要祭祀。

鲥鱼捕上后,运输的船只,昼夜行驶,每停一个码头,立即换冰。即便这样,鲥鱼仍然臭不可闻。我(作者)今年夏天北上,曾经靠近运鲥鱼的贡船,闻到臭鱼的味道,几乎吐死。

鲥鱼运到京城,加以各种美味佐料,做成珍美食品,皇帝再赐给朝臣。大家虽然一再谢恩,却不敢下箸,太臭了,味道太怪了,但能不吃吗?吃着吃着,也就习惯了,以为鲥鱼就是这个味道。

有个宦官,到南方任大官。正是吃鲥鱼时节,有天,他将厨师叫来,大骂道:怎么回事?为什么不烧鲥鱼给我吃?厨师很委屈:长官,我每餐都做给您吃的啊!宦官怒而不信,厨师将鲥鱼指给他仔细看,宦官很惊讶:这鱼的形状倒是很像,但为什么闻不到臭味呢?

这条新闻,被南方人传为笑谈,无不捧腹。

奢侈或者富贵,让味蕾作出牺牲,直至麻木,也算一种惩罚吧。

看马不停蹄的贡船,马上想到杨贵妃吃荔枝。

唐朝的快递还算发达,一骑红尘,拼了命快跑,跑累了一骑再接一骑,跑死了一骑再换一骑,比战争传递情报还要着急,为的就是满足杨贵妃的那点小爱好:老公,想吃荔枝嘛,我要!

山门次第开,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是唐朝秘密国家行动,秘密行动让荔枝保存着原有的味道,不像这条鲥鱼。

延伸想到的是,当真相被彻底掩盖时,假象就成了事实,统治者常常惯用这种手法,偷梁换柱,以达目的。

幸好,北方的臭鲥鱼事实,只是被南方人看成笑话而已,但是,统治者不知有没有想过,用这样臭烘烘的东西去太庙祭祀,那些祖宗会不会责怪,也许他们早就知道,只是骗骗鬼而已。

(万历野获编卷十七,南京贡船)

11、走狗爬见

浙江有个牛姓副总兵,拜见张文忠宰相时,自称“走狗爬见”。他的外甥知道后,感到很耻辱,从此不与舅舅交往。

其实,这样的事,很常见的。张居正做宰相的时候,文武百官,即便连戚继光那样的,去见张大人,也都自称“门下沐恩小的某万叩头跪禀”。

“走狗”,跑着的狗,狗忠诚啊,这忠诚的狗还“爬”着来“见”您,您见还是不见呢?一定见的,这样的狗只要给它一点好处,以后它就会听命于你。

门下(我是您的门生),沐恩(我现在这点出息都是您扶植的结果),小的(和您强大的地位相比,我只是小小的,您随时可以罢免我),万叩头(叩三次绝对不行,要叩多次,叩千次,叩万次,我是无比的忠诚),跪禀(给我一次机会吧,让我跪着见一次您)。

“门下”什么的和“走狗”没什么区别,只是那武将没什么文化,直截了当,越加显得可爱。

当然,上面这些称呼,还是比不上“干爹”之类的,直接认爹,更得实惠。

(万历野获编卷十七,武臣自称)

12、奶子府

都城内有礼义房,俗称奶子府。

每年五月,各地上报少女初孕的,验其年貌,辨其乳汁,选拔进来,每月都有工资奖金发。她们的职责是,随时提供鲜奶,供皇子皇女用。

不管喂不喂奶,时间到了,老的都要遣送回家,再重新选拔一次。

这些鲜奶提供者,还附带有各项要求:年十五以下,二十以上,身体要好,还要漂亮。

想那些皇后皇妃的,长居宫中,待到生养后,奶的产量肯定不乐观。

皇宫嘛,孩子小,奶不够,喂点别人的奶,不算太过分。皇子皇孙,金贵,对鲜奶要求高,应该可以理解。

皇家哪样东西,要求不高呢?

也时常有新闻传出,有官员也好这一口,说是增加免疫力。更有甚者,在高档会所,直接提供鲜奶,就是长得漂亮的少妇,将奶头塞进官员的嘴巴里,官员则像孩子一样,紧紧抱住吸吮。

官员吃了奶之后,谁知道下一步干什么呢?只有他自己知道,只有纪检部门知道。

明清两代的奶子府,现在改成了灯市口西街,在北京。

(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一,礼义房)

13、被皇帝握过的手

我有个同乡,叫谈木泉的。他年少的时候,做过看门的保安,长得极帅,书法也写得不错。

后来,他到了京城。恰好碰到修世庙,于是被聘为祭祀官,因为帅,能力又不错,皇上很喜欢,他的官,一直做到建设部副部长。

他母亲去世,要求回家守孝,皇帝不许,于是只好请假回去葬母。

谈副部长回家,脱下了孝衣,每天披着皇上赐给的蟒袍,和妓女玩耍。他所穿的袍,在衣肩上特地又绣了一只玉手,这只手就是他的手啊,说是曾被皇帝握过的手。

这还不算,谈副部长回家,那些县官州官,还有有身份的人,统统不放在眼里,且常常欺侮他们。

假期已到,乐不思蜀,不回去上班,皇帝命令下了好几次,他都不理。皇帝很生气,派人将谈副部长抓回,一审,后果很严重,不法不孝之事还这么多,直接拉到西市口,砍了!

谈副部长的得意之处在于,皇帝宠他,自我感觉良好,没有约束,别人也不敢约束。

看看他的显摆。我这只手,可是皇帝握过的,你们来握吧。你们握我的手,就是握皇帝的手;你们握我的手,算是我看得起你们,也是皇帝看得起你们!

呵呵,他就差点把自己当皇帝了。

小人得志,并不可怕,因为他会忘形,忘记自己本来的形状,所以很有可能会送掉自己的性命!

(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一,同邑二役)

14、形式主义者海瑞

海瑞,正面事例居多,但也犯形式主义错误。

在江南做官的时候,为了显示亲民,海瑞要求,去参见他的官员都不得低头。

但那些下属们,很怕他,见他的时候,都不敢仰视。

一绩溪县令,郁姓,年岁已高,一头白发,还挺着个将军肚,蹲下站起都很困难。他拜见海瑞,因为身体原因,行动缓慢,腰挺得笔直。海瑞见了非常高兴,以为这是一个很有思想和头脑的官员,立即写材料,向高新郑宰相推荐,高宰相随即提拔郁为部里的官员,郁的政绩及档案都不看一下。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然而,这样低级的错误其实应该避免的。

海瑞事事都要求道德完美,于是有了上面这个亲民要求。而当一个目标提出,执行得却不如意的时候,他没有去反思,终于走向了形式的极端。

自信和自负,往往孪生,相当自信,就会相当自负,此时,你给他一面镜子,说能看出自身毛病的镜子,他也不会接受,他在镜子里看到的还是自信。

同样,他鼓励告奸的做法,也导致了极为不好的风气。

明末思想家李贽这样评价海瑞:先生如万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栋梁。

虽有些贬他,却也算入木三分。

(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二,海忠介抚江南)

15、诱虏妇缠小脚

黄冈人,瞿九思,提出一个抵御少数民族的计策,其中有一计:引诱他们的女人缠小脚。

要让他们的女人,喜欢中原的东西,然后将双脚缠作弓一样。干什么呢?因为这样的三寸金莲漂亮极了,男人一定喜欢,男人喜欢了,他就会沉溺其中,多性感啊,一味沉溺,他就会精力减弱,就会战斗无力,那么,我们明朝的军队就很容易打胜他们了!

这个主意,我(作者)不知道实施了没有,实施的话,效果又如何?我只知道,隆庆元年,少数民族军队攻陷了山西石州,抓了很多妇女出塞,那些小脚妇女,哪里能跟得上他们的跑马,于是,他们将这些妇女的双脚全部砍掉,用车载回,但没有一个活下来。

明朝男人喜欢小脚,他们也喜欢小脚?

即便喜欢小脚,他们也会像明朝男人那样沉溺其中?

瞿九思计策的逻辑,很容易推出荒唐性。有人向王安石建议,可以将梁山泊的水抽干,用来种田,那将是多大的一片啊。王安石笑着表扬:建议真好,那梁山泊的水放到哪里去呢?在座的刘贡公打趣道:这个简单,在水泊梁山的边上,再挖一个八百里泊,水就放下了嘛!

果然,少数民族打进来了,他们对付小脚妇女的方法很简单,不能走路,那就将双脚砍掉。

不靠谱的官员,什么时候都有,只是别让他在主要领导岗位上就行了,如果他能拍板决策,不仅殃民,而且祸国了。

(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三,妇人弓足)

16、京师俗对

京城里,读书人到底是多,很多东西,都可编辑成对子。有些还蛮有意思,让人发笑:

臭水塘——香山寺,奶子府——勇士营,王姑庵——韦公寺,珍珠酒——琥珠糖,单牌楼——双塔寺,象棋饼——骨牌糕,棋盘街——幡杆寺,金山寺——玉河桥,六科廊——四夷馆,文官果——孩儿茶,打秋风——撞太岁,白靴校尉——红盔将军,诚意高香——细心坚烛,细皮薄脆——多肉馄饨,椿树饺儿——桃花烧卖,天理肥皂——地道药材,香水混堂——醽醪酒馆,麻姑双料酒——玖瑰灌酒糖,旧柴炭外厂——新莲子胡同,奇味薏米酒——绝顶松萝茶,京城内外巡捕营——礼部南北会同馆,秉笔司礼佥书太监——带刀散骑勋卫舍人。

市井一派繁荣。有用的,有吃的,有地名,有人名,有事件,油盐酱醋,文化民生,风情俗情,中外交往。

这里说一下“打秋风”。“秋风”怎么“打”?就是利用机会,顺便搭车,敲竹杠,谋钱财。

在汉语中,这个词已经有相当年份了。唐代王定保的《唐摭言》里有这样的表达:“当今北面官人,入则内贵,出则使臣,到所在打风打雨。”打风打雨,真是栩栩形象,这不就是一路揩油嘛!到了宋代,这个词演变为“打抽丰”,明代郞瑛的《七修类稿》说:米芾札中有抽丰字,即世俗秋风之意。

打抽丰,打秋风,呵,秋天就是丰收的季节!

和“打秋风”结对子的是“撞太岁”,在这里,原义“碰运气”已经变化,只是词语结构形式相对,意义却差不多。明陆容的《菽园杂记》卷十四:“京师有勾结官府,讹诈人财物者,名撞太岁。”

每一组词,都是一部风俗史,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流变。

只要用一双智慧的眼睛,两两相对的事情还是很多的,相辅相成,相互相生。

(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四,京师俗对)

17、男子化妆

北朝,嘲笑南朝各位皇帝为敷粉郎君,想必那里的男人们都喜欢化妆吧。

我(作者)游京城,一些在朝里做官的朋友讲,当今皇帝上朝时,一定要用粉敷面及颈,以显示温和庄重大方。我想,他们亲见,应该不假。

前段时间,我见一大官,已经六十多岁,还漂亮得很,脸洁白,如美妇人,问他,什么秘诀?他说只是用化妆品而已。

我可以武断地说,中国女人化妆的历史有多长,中国男人的化妆历史就有多长。只是,历史基本上由男人书写,所以,对这种油头粉面的事,不值得一书,要书,也只是那些讽刺的对象,但不书,并不代表男子不化妆。

汉代男子就敷粉,汉惠帝的男侍们,“不敷粉不得上值”,其实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不就是整齐一些,好看一些吗?

唐高宗主持一项编辑工程,他对那些作家的赏赐,常常是各地进贡来的,口脂、面脂、头膏,这口脂就是唇膏。

妆与不妆,效果完全不一样。皇帝临朝化一下妆,除了端庄和威严,还想将最佳精神状态展现给众臣:你们都给我精神点,干事利索点,仪容仪表关系着事业的成败,我最见不得那些酒色之徒,沉迷于美酒和女人,夜里两三点还不睡,工作起来却很猥琐!

皇帝心里教训众臣的时候,底气显然不足,唉,昨晚我也沉迷到凌晨呢!

(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四,敷粉)

18、蛤蟆念佛

动物聪明,久经训练,就会有不一样的技巧,我(作者)把这一些好玩的都看成杂耍:

鸟衔字,雀衔钱,犬踏橇,羊鸣鼓,龟造塔,熊翻筋斗,驴舞柘枝(一种舞的名称)。

前不久,我又看到了新奇的一幕:蛤蟆念佛。

将这些训练过的蛤蟆,在一高大的人前面排好队,蛤蟆的主人念佛一声,蛤蟆也閤閤一声,就好像敲木鱼一样,于是,一只一只蛤蟆,都按顺序閤閤。一遍结束,主人又念佛一声,众蛤蟆又应声数十次。表演结束,众蛤蟆还叩头致谢,然后离去。

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经念熟了,就成了一种习惯记忆,只要启动程序,张口就来,而且不会间断。

蛤蟆念佛,久练的结果。最起码,那蛤蟆听得懂声音,然后,它的声带也能发出这种声音,至于声音代表什么,它一定不知道,即便此蛤蟆住在寺院里,每天聆听佛音,它也不懂。

杭州西湖边,宝石山顶峰,叫蛤蟆峰,从西泠桥上看宝石山峰,峰像一只向天蛤蟆。我猜测,此蛤蟆每每听到灵隐寺那边的佛经声,便会安静下来吧。

听着听着,就成佛了。

(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四,戏物)

19、嘴仗打死人

吴中人,伍宁方,原来做宪使,刚直嫉恶。后来,他眼睛不好,在家赋闲。家居无聊,他写了一本书,叫《林居漫录》,分前集、后集、外集。书的大部分内容,都是评论时事和人物的。

评论人和事,都有自己的立场,有时就会带有个人偏见。

他评组织部的官员贺灿然,就闹出很大的动静,出了人命。

贺官员,对于伍评自己的章节,很不满,于是,就写了一本《漫录评正》,反击伍。贺认为,伍的书,没有一句属实,极力为自己辩驳,认为自己有功于国家。伍认为,贺文过饰非,又写了《驳漫录评正》,反击贺,且语词更加严厉。贺不能承受,又写了《驳驳漫录评正》,用语也很过分,街头吵架的话都用上了。伍在地方上,很高名望,大家都对贺的做法不满,纷纷要求伍再反驳,于是,伍又写了本《漫录三驳评正》,引经据典,详细深刻,有人感到大快人心,有人也认为太过分了。贺年纪大,且又生病,他看到伍的“三驳”,气得大哭,一口血喷上来,一句话也说不出,更不用说再写书反驳,没过多少时间就死掉了。

文字能杀人,这是常见的。好的文字能捧死人,恶的文字也能气死人。其实,文字无所谓好坏,它只是表义工具而已。

伍的眼睛里,揉不得沙子,贺行事做人,确实也有许多不妥的地方,伍评贺,一开始还是正常的文艺批评,但评着评着,就慢慢变味了,双方一边反击,一边批评,火药味越来越浓,都摆出有力证据,都使尽吃奶力气,都想将对方一枪毙命,两虎相争,定有一伤,果然。

这样的纷争,常常会偏离初衷,善意的也会渐进变成恶意的,最后升级成什么样,很多人无法预料,就连当事人双方,也都无法预料。

由此观之,你死我活,不见得是刺刀白进红出,文字一样能成为杀人利器。

(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林居漫录)

20、高明的裁缝

有一官员,派随从去某裁缝铺,制作袍服。

裁缝手艺高,很认真地问那随从:你家主子,是新做官还是久做官的?或者是做满了九年,要等着提拔的?

随从很不耐烦:你,只管给我做,哪来这么多废话!

裁缝笑眯眯地答:小兄弟,不要着急,听我慢慢和你说个中缘由。

如果初进官场,那就会趾高气扬,前辈一般都不放在眼里,他的胸必定挺拔,我做的袍,就需要前长后短;如果在职位上待久了,熟悉官场世故,那就会收敛很多,回到从前没做官的状态,我做的袍,就要前后一样;如果做满九年,那就要等着提拔了,这个时候,他必定小心谨慎,唯恐犯一点点小错,待人谦恭,处事低调,见上级,见下级,都会作揖弯腰,十分得体,我做的袍,就要前短后长,这样才会合身!

官场的世故,都被这裁缝说透了,入木三分,淋漓尽致。

前长后短。提拔时的春风得意,认为一切都是凭自己的本事,借着别人爬上来的,也是自己的本事,且初入官场时的那种抱负,一般都要好好地展示下。

前后一样。官场上混久了,他就深知官场的险恶,很多事情,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干净,还有很多的潜规则要去遵守,但是,和初进官场不一样的是,毕竟混了些年,还有些经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互相协作,共同进步,既不能趾高气扬,也不必低三下四,堂堂正正做官就是了。

前短后长。都说官场的通道是金字塔,越往上,职位越少,塔尖往往只有一两人,所以,晋升的通道,古往今来都不是简单的,你已经够年份了,你作出了很大的成绩,或许就列在提拔名单上了,有希望,但并不是上了后备干部的库,就一定要提拔你,这只是计划而已,随时可变,关键时刻,来不得半点差池,因为一点屁大事情,被参被查,完全有可能断送你的前程。

现如今,袍子是不必做成前短后长或前长后短的了,但无形的袍子仍然存在,官场智慧,也许就那么简单。

(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六,术艺)

21、明朝的网络语言

嘉靖年间,一些有头有脸的人,遭遇了挫折,一副潦倒样回到家乡,于是,家乡有智慧的人就反语嘲讽了:

书中自有千钟粟,汤通判家中啜薄粥。——汤被罢官,归而家贫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赵主事被和尚打得哭。——该赵将寺庙的地方占了,一群和尚将他痛打了一顿。

书中有女颜如玉,陈进士被徐秀刖了足。——该陈中榜后请假回家玩,和姓徐的老婆搞上了,还想暗地里,和淫妇一起,谋杀亲夫,被徐发现,强力反击,断了进士的一条腿。

还有“四喜”加长版:

久旱逢甘露——十年;

他乡遇故知——万里;

洞房花烛夜——和尚;

金榜题名时——教官。

再加长版:

久旱逢甘露——十年——甘雨又带珠;

他乡遇故知——万里——故知为所欢;

洞房花烛夜——和尚——和尚乃选驸马;

金榜题名时——教官——教官乃得状元。

再颠覆成“四悲”版:

久旱逢甘露——雨中冰雹损稼;

他乡遇故知——故知是索债人;

洞房花烛夜——花烛娶得石女;

金榜题名时——复试又除名。

搞笑的前提是,它的母本,必须通俗易懂,流传广泛,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如此,才可能会心一笑,否则仿得就会莫名其妙,少部分人捧腹,大部分人不知所云。

宋真宗关于书的三个比方,家喻户晓,当地发生的这三件社会新闻,想必也是流传甚广,因此,聪明人就将书的比喻一句句拆开来说,拆一句嫁接一句,或反讽,或戏噱,机智盎然。

“人生四喜”的加长再加长,再反转,多义组合,出奇制胜,汉语格言充满的多样可能性,表明,人生有时也是具有这样的多种可能性。久旱逢甘露,旱了十年,甘露更显珍奇,但甘露难保不暴力,异常天象完全有可能彻底摧毁庄稼。化腐朽为神奇,机巧哲趣。

自然,现代网络语言更加发达,随便列举下:

1、孔子曰:中午不睡,下午崩溃。孟子曰:孔子说得对!

2、将薪比薪地想一下,算了,不想活了。

3、有困难要上,没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

4、夏天就是不好,穷的时候连西北风都没得喝。

5、执子之手,将子拖走;子若不走,拍晕了继续拖走!

6、你让我滚,我滚了,你让我回来,对不起,我滚远了!

7、我和脂肪做斗争,差点没牺牲。

8、那啥,就给我个经济适用坟好了。

9、只要给够加班费,当牛作马无所谓。

10、生活嘛,就是生下来,活下去。

11、再丑也要谈恋爱,谈到世界充满爱。

12、不吃饱哪有力气减肥!

吃喝拉撒睡,油盐酱醋茶,虽然戏谑,却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大镜子。

(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六,嘉兴谑语,四喜诗)

22、“正部级”妓女

英宗朝,桂廷珪,做某锦衣卫指挥老师,他印的名片是:锦衣西席。这就好比说我是韩信的老师一样。

洗马江朝宗的女婿,甘崇,印的名片是:翰林东床。这就好比说我是秦桧的女婿一样。

松江徐文贞长孙孙元春,做太常卿,他印的名片是:京朝三世肩舆。这是向人夸耀,我们家三代都有小轿车坐。

吴江给事李周策的大儿子,他的名片上印着:礼科都谏长公子印。这也等于说,我是宣传部处级干部李某的大儿子!

我(作者)家乡的一秀才,他祖父曾经做过太守,他给我的名片是:二千石孙。呵呵,这也等于告诉别人,我爷爷是享受过太守俸禄的。

某太学生,则更干脆,印的名片是:天子门生。难道我不是天子门生吗?你敢说我不是吗?!

吴中一少年的名片上这样印着:江南第一风流才子。难道就唐伯虎可以印?

秦淮的妓女,也有名片,有一妓这样印她的名片:同平章风月事。同平章事,至少三品,正部级啊!不是吹的,凭我的姿色,凭我接待各位达官显贵的经历,我怎么得也有这样的江湖地位吧!

招摇的名片,原理古今一样。

所谓的名,不管是自身,还是祖传,都要想尽办法取得,没有,附会也好,再十倍百倍千倍地放大,并且给人看,一路发,一路看,镇住你了,骗住你了,就成功了。

也许只有皇帝不用名片,他就是天下第一,用不着印,如果国际交流,那也不用印,国玺一盖,就是名片。

现在,“正部级”妓女肯定没有了,她们没这个胆子,也没这么笨,她们的身份,大多转换为,某某名校学生或者某某名模。她们知道,有的男人就是好这一口。

现代寺庙,和尚也有名片:某某寺方丈(享受副处待遇)。

现代小学生,也这样印着名片:某小学某班学习委员(享受正班级待遇)。

我相信,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各种名片还会一直骗下去。

(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六,私印嗤鄙)

23、外国人利玛窦

利玛窦,字西泰,欧罗巴人,他以自己的教义诱化华人为最终目的。 我游京师时,曾经和他做过邻居,他是个不一般的人。

他初来华,先在澳门,学习中国话,阅读中文书,有二十年之久,到北京时,头发已经斑白。

他最看不起佛教,曾经和我说:您的国家有孔丘,是中国的圣人,但是,他西狩获麟时,那麟已死,孔子于是心灰意冷,也自感穷途末路,命不长了!释迦牟尼,是印度的圣人,但是,他在树底下发病,也是背痛而死,哪里有佛呢?这种观点,我不认为他对,也不认为他有什么过错。

利玛窦,乐善好施,常常救济别人,人们也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没有人欺负他。他很能吃喝,吃的食品也很精致,不放高利贷,但生活条件优越,有人怀疑,他会炼金,我不相信。

他生病时,常常全身涂擦苏合油,他说,他们国家都是这样治疗的。利玛窦,五十九岁去世。

大明王朝,国门大开,有走出去的,庞大如郑和下西洋,也有走进来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就是一个典型。

翻检史籍,好多文化名人,都和利玛窦有交往。剧作家汤显祖,农学家徐光启,文学家袁宏道、袁中道兄弟,思想家李贽,等等,都和这位传教士有不同程度的交集。

我看明人笔记,沈德符和顾起元等都有详细的描述。

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六中有《利玛窦》,详细写了这位传教士的外貌:面晳,虬须,深目,睛黄如猫。还写到他挂的圣母像,他绘的西洋画,他写书所用的纸,他的自鸣钟,等等。

明时,欧洲的科技,已经使他们走出了中世纪的混沌,他们急需扩张,思想上的扩张,军事上的扩张,不遗余力,利玛窦就这样一辈子践行着他的传教理想,鞠躬尽瘁。

利玛窦去世已经四百余年了,他的数学、天文、地理知识,一定在明朝引起轰动,或质疑,中国那时还基本沉浸在神话构成的世界里呢。

中西文化交流的近代先驱者,我们现在都这样称呼他。

(万历野获编卷三十,利西泰,大西洋)

24、官员浮躁要降级

以前对京官的考核,除老病贪酷外,如果行为不谨慎、工作积极性不高且又没有什么成绩的,只是诫免谈话而已,一般不降级使用。

后来,组织部门发现,这样的考核还是有弊病,太粗,不好认定。于是,就加了两项:浮躁浅露,才力不及。如果有这两项的,就列为第二等级,如果是京官,就降一级,并且外放到地方使用。但在实际考核中,如果有才力不及这一项,也有不降级,只是对调使用的情况,更多的是降一级、二级、三级的。

现在,这个考核又进了一步,就是将其延伸到地方上,地方上的官员考核,也要增加“浮躁”这一项,有这个毛病的,一律降级使用。

当今皇上很赞同这样的做法,批示肯定。

中国古代对官员的考核极其重视,所谓吏治,乃是国家治理重中之重。到了唐朝,官员的考核已经有专门的机构负责了,明清两代,对官员的考核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

将浮躁和才力不及放入考核的内容,德和才的外延大大拓宽,说明统治者对官员的治理进一步科学化、精细化。

浮躁浅露和才力不及两相比较,浮躁的危害要远远大于才力不及。

才力不及,也许还有自知之明,很多事办不成也就算了,能力有限嘛。浮躁起来真是要命,贪大求快,五年计划三年干,甚至要求一年完成。多是将鸡杀了,然后取蛋。至于后任有没有鸡,那根本不是他要考虑的。

浮躁还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赵括。

不给浮躁以好处,不仅没好处,还要严重追责、罢官,那么,浮躁就会少许多。

(万历野获编补遗,大计添浮躁)

25、考场烈士

天顺七年,会试。考场突然起大火,九十多个考生被烧死。

国立大学校长阎禹锡,上书皇帝,请求赠死难的考生为进士。

皇帝一开始没有答应,还责怪他们,没做好消防工作,要追究责任。后来,皇帝又改变了主意,追赠那些死去的考生为进士出身,并亲自写文章纪念他们。于是,有关部门,将死难考生的遗骨,分葬成六座大坟,就葬在朝阳门外。天下英才之墓,几个大字就是英宗所题。

到了弘治十七年,南礼部主事王伟上书说,他的父亲王照,就是那九十多位进士之一。现在,那些死难进士,坟墓没有人看守,也没有人祭祀,各家子孙,道远不能来尽孝,要求修建祠堂方便祭祀。

皇上好人做到底,命令有关部门修好墙院,立好祭亭,将英宗的祭文刻好,还令人看守。

关于这次考场大火,明朝的另一位作家,王锜(1432-1499),他比沈德符要早出生很多年,他的《寓圃杂记》卷九,也有《春闱失火》记载,却简单得多:

天顺庚辰,春闱火起。监场御史焦显,因锁其门,不容出入,死者数十人。焦头烂额,折肢伤体者,不可胜计。

责任是谁很清楚,但不知道他为什么不写皇帝追认的事实。

科举让士子们像打了鸡血一样,一直亢奋,十年寒窗,目标非常明确,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显然,这场大火,监考部门有推脱不了的责任。

九十多考生还算运气,虽然死了,但毕竟功成名就。如果不发生大火,那么只有极少数人才可能考中。

追赠进士,他们本人并没有得到好处,人都死了,进士有什么用?只落得个冷冰冰石碑上的名字,供后人瞻仰并虚荣地自豪一下。

皇帝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科举制度,确保自己的基业万古,做给别人看的。

(万历野获编补遗,赠进士)

26、我家装修你也知道啊?

周文襄(忱)在江南做官时,功劳最大,当地人都称赞不绝。但就是这样的正面人物,也拍人家马屁。

太监王振,造新房子,周暗地里,派人到王的新家,将王家的客厅、房间,多少大,长和宽,一一量好,再让松江府,根据尺寸,将丝绒地毯一一织好。王家新屋落成,地毯送进,一铺,哎,就像定做的一样啊!周文襄送的,就是定做的嘛,王太监自然十分高兴。以后,周有什么要向皇帝报告的,王十分卖力传达说好话。

王倒台,纪检部门抄家,抄出一尊金观音,观音的背上镂着几个字:孝孙周忱进。这是纪委书记钱昕亲眼看到的。

不过,周文襄运气还算好。唐宋两朝,也有人做这样的事,但下场很惨。

唐朝李璋,他做宣州地方长官时,宰相杨收家造白檀亭子,用来会亲朋好友。李璋也是派人暗地里去量尺寸,然后按尺寸织地毯,到了杨宰相家亭子落成的时候,作为贺礼送上。后来,杨宰相犯了事,也连累了李璋,因为李送过地毯啊!

宋朝秦桧,造格天阁,四川军区司令员郑刚中,贿赂秦家造房子的工匠,暗里量好尺寸,并按尺寸定制地毯。新房落成,郑的地毯送来,一铺,哎,怎么刚刚好啊!但秦桧很不高兴,你他妈个老郑,我家装修你也知道啊?这是我家的私人事,要你这么起劲干什么?我还不知道有多少事让你刺探了呢!后来,秦桧找了郑的磋子,将其贬官。

拍马有很多讲究,雪中送炭,锦上添花,都是常用的方式方法,关键的关键是,你要拍到人的心坎上,拍到人家最痒痒的地方,那就事半功倍了。

王太监对周的表现很满意,他大概不读书,不知道前朝的事情。或者,王觉得秦是过分担心,知道了也照样收,谁让咱侍候皇上呢,谁让他们要想让我多说好话呢,皇上这里,咱家的话还是有些分量的。

还有,估计周文襄也不读书,他如果知道宋朝有这么一曲,还会以这样的方式去拍马屁吗?风险太大,搞不好适得其反。

现代那些老板拍官员的马屁,那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干吗偷偷量尺寸啊,直接包下整个工程,不,直接买好装好送上!丁书苗就是典型,她从最基本的拍起,关心刘志军家的一切,诸如保姆什么的,一切统统包了,然后再循序渐进,送钱送影视演员,从低端到高端,将刘部长的牛鼻子牵得牢牢的。

不过,鞍前马后,捋须搔痒,还是让人很舒服的。

(万历野获编补遗,周文襄)

27、心躁害死人

刘时卿,曾经在桐城做官,写有《新知录》二十四卷。上下古今,臧否人物,都有依据。我这里转记他的“躁心”,很有意思。

二人同船,到同一个目的地。一人性急,白天晚上,都在掐时间,算路程,船稍微堵一下,或者有什么事情耽搁一下,他就急得不行,破口大骂,骂天骂地骂船,为此,他外形枯槁,面容憔悴。一人性缓,随便船怎么开,开到哪里,为什么停下来,怎么停下来,统统不管,吃得香,睡得着,脸色一天比一天好看,活得很滋润。最后,两人同时到达目的地。

性缓者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道理很简单,有些事情,急也白急,不如耐心,正确对待。

重点说性急者。

现在的各类驾校的教练,就是典型。新学员基本都是在骂声中成长的,两个小时,被骂数十次,学车,就要经得住教练的骂。也有教练不骂的,一般是领导、亲朋好友。

如此性急者,虽然生活中大有其人,但布衣宁愿把他看作是一个比方,涉及做事、为人。欲速则不达,性急,往往坏事。船停下来总有原因,而不问皂白,结果只能是害了自己。

害自己却是小事,要是做其他事,做领导者,那么,害的结果绝不会如此。

现代社会还有另一种性急,就是官员的任期。三年也好,五年也罢,都是有时间的,这个时间并不会太长,要出政绩怎么办呢?于是,各类大大小小的官员做下了各类大大小小的性急之事。

显然,大家都在吃热豆腐,大家也都干得很累。

没办法,官员们都在一条船上呢。不,又不在同一条船上!

(客座赘语卷三,新知录)

28、治牙病就像管理军队

我(作者)以前牙齿经常要痛,有人就教我,常刷牙,常叩齿。理由是:目病宜静,齿病宜动。

后来,我读《志林》,看到张文潜这样说:眼睛有病,当静养,牙齿有病,常劳作。又看到黄庭坚这样形容:治眼睛,就好像管理老百姓,治牙齿,就好像管理军队;治眼睛,就好比曹参治理齐国,治牙齿,就好比商鞅治理秦国。

眼有病,主要是看得多了,看得累了,累了困了,那就要闭目,闭目才能养神,安安静静,这是最好的休息。

牙有病,排除清洁原因,主要是缺少运动。吃东西是一种运动,但人的大部分时间却是不吃东西的,因此,要常叩齿。即便吃东西也不应该狼吞虎咽,有位百岁老人这样介绍他的长寿经验:每饭只吃七口,每口要咀嚼几十遍。口吃要少,齿动要多。

老百姓是眼,他们不喜欢折腾,安居才能乐业;军队是牙,如果不训练,那只能烂了腐了,最后不战而溃。

我爷爷八十多岁时,轻松咬得各类坚果,很羡慕。

(客座赘语卷三,目静齿动)

29、沈约的坏良心

沈约家,藏书很多,有十二万卷。但是,他的良心却有点坏,他如果听到别人有善良行为,就好比万箭钻心那么痛苦。

布衣看到这里,显然大吃一惊。顾作家为什么如此抹黑勤奋博学的沈约?

其实,第一个抹黑沈约的是唐朝的李沉,他在《独异志》卷中就这样记载,只是标明了沈的年代:梁。顾作家是全盘照抄。

同是明朝的谢肇淛,在他的《文海披沙笔记》里,也将沈约的不好全盘照抄了一回。

看来,抄笔记是古代文人的传统。

官方没有这样的记载啊?李沉怎么得出这样的结论,实在有些让人莫名其妙。从情理上说,读书多不等于人品好,也有文妒得很厉害的:卫夫人看到王羲之的笔法,哭得很伤心:这小子一定会盖过我啊。可这毕竟还是文绉绉的表达,是妒才的表现,而沈约却是对整个善行的抗拒,见不得别人好,见不得别人好也就算了,还万箭穿心般地痛苦。

除非沈约生活和为官的宋、齐、梁,是个没有善行的时代,否则沈约注定要累死,不可能活到七十三岁的。

我在金华,去八咏楼,他的八首诗堪称绝唱,只有对他诗歌才气的羡慕。

我去德清,在沈约的故乡,听到都是他立志、苦读的故事。

所以,布衣有大大的疑问,只是现在还没有读到更多的史料或权威的记载。

存疑至此。

(客座赘语卷五,前记异闻)

30、哭出来的官

南北朝,宋孝武帝,他去祭扫殷贵妃的墓,此妃是他最爱。他对随行的秦郡太守刘德愿说:你,如果在贵妃墓前,哭得悲伤,哭得让我满意,我一定重重地赏你!

刘德愿立即痛哭起来,捶胸跺脚,涕泪交加,有点“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的效果,比死了亲爹娘还悲痛。孝武帝很高兴:哭得真有感情,我说话算话,你去豫州做刺史吧。

荒唐皇帝当然会做出荒唐事。官位随便,只要我高兴,随便就可以给。即便不是荒唐皇帝,他也照样可以封阿狗阿猫,甚至连一棵树、一块石头都可以给官位的。

对刘德愿来说,这是很合算的事。哭一下,有什么?不会失掉什么,反而会得到更多,何况对他这样善于拍马屁的人来说,一点也不难,何乐而不为?

哭坟升官,看着好笑,其实也不荒唐。

自古到今,刘德愿式的人物是一抓一大把。观察一下升官的,有因为功绩的,也有因为马屁的,而马屁的表现形式却是各式各样,有些人将上级的私事办得顺当可心,那也升官了,那些贪官的情妇,就是因为陪睡陪得够骚,不也有很多升官的吗?

(客座赘语卷五,前记异闻)

31、九九谚

夏至后的九九谚这样说:

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

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

四九三十六,汗出如洗浴;

五九四十五,头戴秋叶舞;

六九五十四,乘凉入佛寺;

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

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

九九八十一,阶着鸣促织。

冬至后的九九谚这样说:

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箴栗;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

六九五十四,贫儿争意气;

七九六十三,布衲担头担;

八九七十二,猫犬寻阴地;

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

两个最有特色的季节,气温一高一低,古代中国,有“夏九九”和“冬九九”之称。“夏九九”,夏至后的八十一天,分为九段,每段九天。顺理,“冬九九”,冬至后的八十一天,也分为九段,每段九天。看谚语,二至四九,最热和最冷。“汗出如洗浴”,“夜眠如露宿”,动一动就大汗淋漓,睡在被窝里如同野外,呵呵,热和冷,都是因为没有空调的缘故啊!

谚语还有深深的时代印记。

“头戴秋叶舞”,“乘凉入佛寺”,大街小巷,山川田野,行人头上箍着草圈,随便什么草,随便什么叶,只要能遮阳,自然,能钻进佛寺最好,古木参天,幽深透凉,没甚乱哄哄的香火,只有僧人在静静地打坐。

“布衲担头担”,“犁靶一齐出”,过完了年,过完了节,做生意的该出门了,田地也要打理了,万物醒,大地春,背着犁,赶着牛,农人们都向希望的田野出发。

节气时令,时令节气。节气是时间的代名词,中国民间,用最简单的九九乘法口诀,将时令精确描绘,从工作到生活,从田野到居室,简括押韵,朗朗上口,代代相传。

大自然的奇妙,就在简洁的数字中,一,二,三,三生万,道也在其中了。

(五杂俎卷二,天部二)

32、交换骗术

金陵有个卖药人,他卖药的方法和别人不一样。

他有一辆车,车上载个大力士的像。凡有人要买药,他都将药从大力士的手中过一下,如果药留在大力士手中不掉下来,就说这药适合患者。许多患者不知怎么回事,一张画像中的手怎么会接住药呢?以为上天安排。卖药人每天生意很好,一天可以赚上千钱。

有个年轻人,很有心计,他在一旁观察很久了,一心想办法,要将这种技术学到手。

等到人散去,年轻人邀卖药人,去酒家喝酒。两人聊,极愉快。酒喝好,年轻人也不付酒钱,直接出门,酒店老板,好像没看见他一样。

一连好几天,都这样吃喝,卖药人非常奇怪。

他忍不住了:兄弟,你这是什么技巧啊,隐身术吗?能否教教我呢?年轻人笑了:这是小方法啊,你将卖药的方法告诉我,我就将喝酒的技巧告诉你。

卖药人笑笑:我的方法,其实也没什么特别,那个大力士的手,是用磁石做的,而药里有铁屑,一下就粘牢了。

年轻听后更笑了:我的方法,更没有什么特别,不过是先付钱给酒家,客人到了只管吃,出门绝对不要问。

两人相视,大笑而去。

骗术揭穿了,众人都会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唐代作家张鷟的笔记《朝野佥载》,有一个刘龙子,也是这般骗人。

事情发生在唐高宗时代。刘龙子做了个金龙头,藏在衣服袖子里,龙头后面,套上一段装入蜂蜜水的羊肠子。每到人多的地方,刘就从袖口里露出龙头,对人们吹牛:他这只龙头能吐水,喝了后治百病。说完,他转动羊肠,蜂蜜水就从金龙的嘴里流出,喝了蜂蜜水的人,都谎说自己身上的病好了。白让人喝了很多后,刘就起了坑骗的坏心,用这种方法,赚了不少钱。事情败露,逃跑被捉,拉到街市口斩首,连同他的同党,一共斩首了十多人。

看来,刘龙子骗人,不是单独行动,是集体行为,需要各色人等配合,否则极易识破。

仍然有不少如卖药人的骗术代代相传,骗人甚至骗出人命。

现实中,有很多骗术,经过包装,摇身变为所谓的魔术,一下子还真让人认不清,仍然在那里招摇,甚至害人呢。

(五杂俎卷六,人部二)

33、捉中指

后汉的将领们,在宴会的时候,会玩一种手势的游戏。

游戏的基本规则是:手掌当做虎胸,指节当做松根,大指为蹲着的鸱鸟,食指为战斗用的钩戟,中指为玉柱,无名指为潜龙,小指当做奇兵,腕就是三洛,五指则为奇峰。

怎么玩法呢?谢作家说,他也不知道,反正没有详细的记载。

不过,他说了,现在街头里巷中,有小孩子们在玩一种捉中指的游戏,不知是不是上面这种游戏遗传下来的。

我们小时候也玩过捉中指的游戏,将五指捏成拳形,并且全都伪装成一个模样,中指藏在其中,让小伙伴们将隐藏得很深的中指给捉出来。过程往往充满欢乐。

游戏中,老手和新手,一看就知道。老手往往将中指混包装成其他指,让新手误会,且包装手法绝不使用第二次,因为新手也会慢慢吃一堑长一智的,而老手正是抓住新手的心理,一个回合一个回合地赢,最终完胜,很少失蹄。新手大多只关注表面,而不去分析内中的千变万化。老手和新手的比较,其实就是高手和一般的比较。

手指什么的,只是符号之一种,可以任意借代,心情好了,什么都可以玩的,可以玩得喷饭捧腹,也可以玩得气壮山河,远没有现在的游戏那么复杂,要过数十关上百关甚至上千关,玩着玩着,有些一不小心还玩掉了性命。

(五杂俎卷六,人部二)

34、两瞌睡虫

嗜睡的人,哪个朝代都有。举些名人的例子吧:边孝先,杜牧,韩昌黎,夏侯隐,陈抟,王荆公等等,都有这样的毛病。

张东海《睡丞记》一文,里面有两个瞌睡虫,让人笑坏肚皮。主要细节是这样的:

有一华亭丞,去拜见某乡绅,见他没出来,就在座位上等,一会就酣睡了。过了些时间,主人来了,见客人在睡,不忍心惊动他,就在客人对座的位置上坐着等,一会也睡过去了。

过了不知多少时间,华亭丞醒了,看见主人在熟睡,心想,这时惊动主人,是不礼貌的,于是接着睡。又过了不知多少时间,主人醒了,见客人还在睡,心想,此时去惊动客人,也是不礼貌的,于是再接着睡。

等到华亭丞再醒来,已经是傍晚了,他一看,主人还在熟睡,他想想,还是算了吧,改日再来拜访,于是悄悄离开。等天完全黑下来,主人才醒来,不见了客人,也不问什么原因,就回到屋里去了。

陆游有诗说:相对蒲团睡味长,主人与客两相忘。须臾客去主人觉,一半西窗无夕阳。

上面两瞌睡虫,坐的虽然不是蒲团,场景却相像,喜剧感极强。

瞌睡场景,还让人联想很多。

多礼节。等候的情节,客人和主人,都有非常高的修养,都不忍心打搅对方的好梦。正常的情节是,客人可以睡着等,主人来了,喊醒,作个揖抱歉下就行了。或者,再退一步,主人睡着等,客人醒来,喊醒主人,作个揖抱歉下也行了。但他们偏偏不,一直你等我等,似乎在等梦里相见。

慢生活。烦躁的时代,一定不会有这样温馨的场面,慢腾腾,静悄悄,时间似乎都停止了,客人可能有急事,但他内心不急,主人也有很多事要处理,但他内心同样不急,今天的事今天一定要办好吗?明天照样可以办,也许,明天办要比今天办得更好。

当然,坐下来就能睡觉,取决于客人和主人的身体机能,他们的睡眠功都特别好,挨着枕头就睡着,不,没枕头也睡得着。

就现代人来说,能这样肆无忌惮地睡觉,实在是件无比幸福的事。

(五杂俎卷七,人部三)

35、男扮女装害人记

明朝成化年间,太原府石州,有个名叫桑翀的人,男扮女,害了不少人。

该桑,很有心计,从小就缠足,还练习女红,穿着打扮,装成寡妇的样子。平阳、真定、顺德、济南等四十五州县,他都游荡,目标只有一个,泡女人。

该桑,但凡见人家有好看的姑娘媳妇,就千方百计接近。以教女红为名,教着教着,就引诱,再挑逗,哪个少女不怀春?所以,他频频得手。如果有不从的,他就用迷药喷,还念咒语,所以,几乎很少失手。

该桑,极其狡猾,在一个地方并不久待,得手后,随即拍拍屁股闪身,所以,十几年下来,虽有百来个少女被奸,警察部门,并没有接到受害人的报案。女孩子的名声,比命都重要,有谁会自曝其丑呢?

夜路走长了,一定会碰到鬼。

该桑,一路行,到晋州,这回,碰到了克星。晋州人,赵文举,酷好寡妇,听说有这样一个“桑寡妇”,风情万种,自然要百方千计弄到手。桑是什么人啊,那么容易被骗进?这么多年来,凡听到看到男人,他都小心躲开。但这回,上当了。赵骗他说:我老婆想认你作姐姐呢!姐妹嘛,你们可以睡一张床的。到了夜晚,赵摸进桑的房间,要调戏他,桑哪里肯从。但赵的力气很大,他将桑摁在床上,并扯掉了他的衣服,真相露了出来。这不是扯淡吗?敢骗老子!毫不犹豫,赵将桑扭送到警察局。

警察一审问,该桑,一五一十全招了。他还有师父,不过,师父已经死了;他还有同党,同党有,张三,李四,王五。好的,一锅端,统统抓起来。

“桑寡妇”,腰斩于市。

如此费尽心机猎色,也算罪有应得了。

大千世界,各色人等,什么样的都有。此桑是存心作案,他处心积虑,居然从缠小脚开始,所有的准备,都是为了泡妞。

他的表相就是扮寡妇,他认定的逻辑是女人看重的贞节。

寡妇的身份,让他长驱直入,就如现在有人扮高富帅,俘虏一个,撂倒一个,俘虏一个,撂倒一个,百发百中,而真正的高富帅,却没有那么顺利,因为他可能不会那么细心地关心姑娘,更不会厚颜无耻地拍马屁,他只是一个真实的高富帅而已。

女人看重的贞节,这是他屡屡成功的重要前提。上当了,吃亏了,苦只能往肚子里咽,终究还是要嫁人的呀,终究还是要生活下去的呀,名节没有了,不要说嫁出去,就连活下去都很困难。

如此说来,少女姑娘们也是有责任的,谁让你们图长相慕钱财嘛,谁让你们见识少嘛,嗯,不能说一点责任没有。

此桑最后还是栽在男人身上,一个和他有同样嗜好的男人。因为贪不足,因为凭经验。

(五杂俎卷八,人部四)

36、沈括怕老婆

怕老婆,例太多,科学家沈括怕老婆,却特别让人同情。

谢作家这样描写:沈存中,常被夏楚,血肉狼藉,威福倒置,于是极矣。

看看字面,经常被“夏楚”。夏楚是一种借代,荆条之类的东西吧,抽下去,条条见肉,厉害得很,血肉狼藉,科学家是毫无招架之力啊。

沈的妻子张氏,第二任,年轻,据说是沈恩师的女儿。

沈科学家最让人同情的,是这样一次事件:有天,沈正写作中,不知怎么就得罪了张氏,张一把揪住沈的大把白胡子,沈退避躲让,拉扯中,沈的大把白胡子,生生被连根拔下,沈满嘴带血,惨不忍睹。沈的儿女们见状,相互抱头痛哭。

这次事件,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沈科学家只要听到张的声音,忍不住就会发抖打颤。

让人迷糊的是,张氏后来早死,沈却如丧考妣:没有了老婆张,让我沈老汉怎么活下去啊!他屡屡觉得活着没意思,竟然还去跳了一回江。

悍妻的基本前提是:相当的自信心,相貌自信,床上功夫自信,生儿育女自信,总之,她可以控制一切;极强的格斗力,体力充沛,精神抖擞,骂你,不服,三拳两脚,服服帖帖。

男权社会,一纸休书?没用。如果你是官员,哪怕高级官员,悍妻在皇上面前照样捶你,皇帝赐毒酒也不怕(房玄龄夫人),皇帝不仅同情她,还要嘉奖她,你想讨小老婆,没门;如果你是知识分子,哪怕高级知识分子,悍妻拿着菜刀威吓:我先砍死儿子,再死给你看(胡适之妻江冬秀),看你还敢不敢离婚。

沈大科学家怕老婆,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在沈科学家心里,一定是有解的。老夫少妻,宠爱忍让?张氏抑或是《梦溪笔谈》写作真正的动力?巨大的动力?没有了张氏,他的巨著就不可能完成?假如是这样,那么,这样的悍妻终究还会让沈科学家留恋挂怀。

存中,这一段特殊的感情,就存在心中吧。

(五杂俎卷八,人部四)

37、彩局定侍寝

美女太多,皇帝应付不过来,到哪一房睡觉,成了难题。不过,这毕竟不是哥德巴赫猜想,太监们自有办法。

唐明皇时,长安大内、大明、兴庆三宫,东都大内,上阳两宫,宫女达四万。侍寝者,难取舍,不知谁想出的办法是,以彩局定胜负。

对这种现象,谢作家评论说:古今掖庭之盛,未有过此者也。

汉朝皇帝,坐着羊车,任羊随意走,走到哪房宿哪房,这已经相当落后了,并无悬念,最多,宫女们耍点心计,在她院子门口的青草上,洒上点盐水,以使羊更爱吃而停留,技术含量不高。

唐明皇,以彩局定侍寝,这个就热闹了。

博彩规则,胜者出。可是,四万宫女,怎么博是个大问题,如果随意掷骰子,那刺激不大。一个好办法是,层层海选,一轮又一轮,初赛,分赛,决赛,总决赛,博彩侍寝,会成为一个很好的朝阳产业,既拉动皇宫内部的经济,又使皇宫夜夜歌舞升平。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样高难度的选拔,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那胜出的,皇帝一定喜欢,不仅貌美(其实貌美是基本前提),而且聪明有才!

李太白有诗云: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他说的是读书,不是性交,人即便能有幸活到一百岁,那也要日日读书的。

四万宫女,假如从有性能力的时候开始,每晚交一个,不,就算几个好了,即便活一百岁,也不一定轮得完啊。你见过活到一百岁的皇帝吗?没有!皇帝的生殖器是自来水吗?拧开水就会流出?有皇帝的时候好像没有自来水,倒是有不少皇帝玩女人,精尽人亡。

难怪,元稹要感叹: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等皇帝来睡觉,等到头发都白了,还不见皇帝的影子,让皇帝睡一下就这么难吗?嗯,还真是难!

唐明皇,彩局定侍寝,不仅空前,也是绝后。

(五杂俎卷八,人部四)

38、千里采荔枝的鹤

大司徒马恭敏,在山东当领导,他的庭院中,有一对鹤,筑巢在树梢上。 没多久,鹤夫妻,生下两只小鹤。它们生活工作,配合得很好,今天男的出去找食,女的在家看孩子;明天女的出去找食,男的在家看孩子。其乐融融。

正是盛夏,马先生常常交代守门警卫,注意保护鹤这一家子的安全。

有一天,马先生发现,男鹤一大早出去,一直到晚上也没回巢。又过去了十天,还是没有消息。马先生感叹,男鹤一定是遇害了。

又过了不少天,马先生听到,鹤巢里的小鹤,叫声很响,以为又发生什么事,仔细一看,那男鹤,从南方飞翔而来,接近巢时,长叫一声,有一树枝掉到地上,树枝上,红果累累。警卫不认识,拿着给马先生看,马当然认识,这不是荔枝吗?只有福建和广东才有,而这两个地方,距离山东,来回有五千多里路呢!

马先生急忙让警卫员架上梯子,将荔枝送到鹤的巢中。男女鹤见状,环鸣不停,好像是感谢的样子。

这是一幅美丽的人鹤相处图,一份温馨,一份牵挂。鹤栖人家,人护鹤子,互相关心,互相依赖。

重点是鹤,通过人的视角,鹤的爱心毕现。

男鹤不怕远路,一路跋涉,为了妻儿,千里采荔枝,爱心赶超人类!

爱心之大小之深浅,其实不分人畜。

有时,畜生专一的爱,还要胜过人类。

我在《笔记中的动物》序言里,引了《太平广记·禽鸟第八十六·乌程采捕者》一例,这是鹤爱子的另一侧面:

隋炀帝大业三年,建了个大型的国家仪仗队。队中的旗帜,都用羽毛装饰而成,而造旗的羽毛,大多出自江南,因此,江南一带的鸟羽差不多都被搜罗光了。湖州乌程县有个捉鸟人,身上披着羽毛做伪装,进山捕鸟。这一天,他看见一棵几十米高的大树,树上有鹤巢,里面大鹤正养育幼鹤。鹤的羽毛可是好货,捉鹤拔毛!可树太高,树的下部又没有枝丫,爬不上去,怎么办呢?干脆将树砍了!捕鸟人开始狠狠地砍树,树上的大鹤急了,树一倒,我的孩子还能活吗?这人不就是要我们的大羽吗?大鹤一咬牙,就用嘴拔自己的大羽毛,一根一根扔下来,许多毛的根部都沾着血丝。捉鸟人一看,全都是合乎标准的大羽毛,就不再砍树了。

呵,怜子之心,人鸟皆有。可是,偏偏,人却不去怜鸟。

(五杂俎卷九,物部一)

39、皇帝的屁股

谢作家采访到皇宫里一则新闻,关于贡品的。

这种贡品,很不一般,它是皇帝的手纸。

皇帝如厕,所用的手纸是一种丝绸。它是四川中部选送的,由野蚕所吐丝结成茧,再织成帛,大小正好像纸一样,皇帝用着方便,用完就丢掉,一次性的。

有一个时期,皇帝住孝庙,有一宫人,将皇帝揩完屁股的丝绸,漂洗干净,并将它缝纫起来,做窗帘门帘用。一天,皇帝见到了别致的装饰,就问了情况,宫人如实以对。皇帝说:啊呀,这太可惜了,那我以后揩屁股还是用纸吧,叫他们不要进贡了。

过了一年,四川诏书奏来,说那里的野蚕不再结茧了,那些依靠养蚕生活的老百姓,衣着无靠,流离失所。皇帝一听,既然情况这样,那还是照常进贡吧。奇怪的是,第二年,那里的野蚕又吐丝了。

这简直就是一个悖论。皇帝用丝绸揩屁股,当然是奢侈,可是,不用丝绸,茧农又没有饭吃。

其实,这完全是表面现象。

皇帝用丝绸揩屁股肯定是奢侈,他不仅可用丝绸揩,还可以用一切他认为可以揩的东西揩,天下都是他的,还在乎丝绸当手纸?他这是在消费。但是,靠皇帝一人揩屁股,数量极其有限,一个屁股,一天拉一次,三百六十五块小丝绸,能解决什么大问题?显然不行,肯定还有和皇帝一样用丝绸揩屁股的人,那些身边人,各级官员,皇帝用丝绸揩屁股,那是一种身份的象征,那是一种时髦,上行下效,这样才会拉动一个地方的经济,带动一个地方的产业。

唐代作家张鷟,他的笔记《朝野佥载》中,讲到了安乐公主的奢侈。

安乐公主,用百鸟毛编织成了一条裙子,后来,百官百姓家都纷纷效仿,于是,人们搜寻山林,扫荡山谷,到处设下网罗,见到奇禽异兽就抓,几乎都捕光杀尽。一直到开元年间,皇帝下令在皇宫大殿前,将这些百鸟毛裙和被子,全部焚毁,禁止人们再穿这样的衣服,再盖这样的被子,这才制止了杀戮禽鸟的风气。

当然,奢侈,以皇帝屁股的名义,自然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五杂俎卷之九,物部一)

40、狱中除虱记

小小虱子,能越过街道,跑出去躲避,晚上再回来咬人,这太离奇了。《夷坚志》上记载有这样的怪事情。

福建中部,一座监狱,有很多壁虱,犯人苦不堪言。天气晴朗时,众狱犯齐心协力捉虱子,可是,翻箱倒柜,床里床外,仔细搜寻,效果往往不佳,就是捉不到虱子。

一天清晨,一看守到街上买东西,看见道路上有一条黑线,仔细一看,都是虱子组成的队伍,它们在急行军。黑线的尾部,连接着监狱,似乎还没走完。看守一直往前寻,嘿,这狡猾的小东西,居然到城西卖饼家的土台子下藏起来了。

看守马上跑回,告诉监狱长。居然还有这等事?监狱长赶紧带了一帮人,到城西卖饼家,捣毁土台子!啊!众人都吓了一大跳,居然挖出好几斗虱子,立即用火烧!虱子的气味,还真不好闻,臭气熏天数十里外!

谢作家记述这一段时,还附会一个情节:

卖饼家因为藏虱而致富,虱子抓完了,饼家也败落了。看这样的情节,似乎是卖饼家和虱子们串通好,或者饼家的财富是虱子带来的,但横竖,我看不出两者间有任何的联系。

那些虱子,为什么会跑到外面躲起来呢?合理的解释只能是,这些壁虱有飞行和爬行的能力,如果久待狱中,注定要被囚犯们拍死,而城西卖饼家的土台子,温暖如春,正是虱子们生活的良好居所。

当然,有一个前提,这些虱子们,一定有很强的组织纪律性,它们很团结,作战灵活机动,也一定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

(五杂俎卷之九,物部一)

41、蟒蛇的伤疤

蟒蛇极粗,粗到能呑下一头鹿。但它也有致命弱点,它喜欢看美丽女人,戴着花花草草的。

大山中,有一种藤叫蟒蛇藤。捕蛇的人,往往穿着女人的红衣服,戴着花草,手上拿着蟒蛇藤,蟒蛇见了这样的打扮,也分不清是不是美女,立即盯着看,看得动不了身子,傻乎乎的样子,捕蛇人随即就用妇人的衣服,将蛇头部蒙住,并用蟒蛇藤捆住它。

捕蛇人抓蟒蛇,就是要它的胆,那胆是好东西。怎么好法?如果取像粟米那样一点含在口中,任你怎么击打,都不会被打死。嘉兴有个姓沈的司马,因为犯事而遭受廷杖,有人送了他一点蟒蛇胆,他很轻松地挺了下来。而且,过了三十年,他还生了个儿子。

《本草纲目》也这样说:蟒蛇胆,味甘、苦、寒,有小毒。主心匿痛,下腹匿疮,目肿痛。

蟒蛇用胆护身,但它的胆,不长在固定位置,而是随击而聚,也就是说你打它身体上哪个部位,它的胆就会向这个部位聚集,如果只是取这个胆,那么,可以用毛竹击打一下,过一会,用利刃在击打的部位,划一个口子,胆就掉出来了。取胆后,对蟒蛇也没有什么损伤,它仍然可以存活下去。

捕蛇人,又抓到蟒蛇了,又要取它的胆了,这下,蟒蛇连忙直起身子,将肚子上的伤口,展示给捕蛇人看:喏,我的胆,已经被人取走了,你们放我走吧!

这里的蟒蛇,既笨又聪明。

蟒蛇笨,是被色盖住的那种笨,被表象给完全迷住了,不辨东西,它以为,头上戴着花花草草,穿着花衣服,就是美丽女人了。

蟒蛇聪明,看蟒蛇五大三粗的,也还算聪明,它只认一个理,捕蛇人既然是冲着我的胆来的,胆就是他们的利益,那么,我就会随时处在危险中。我已经死里逃生一回,上回那个胆被取,真是如刀绞啊,他们丝毫不怜悯我,他们只顾眼前利益,哪管我们的死活。

胆没有了,胆已经被人取走了,利益也没有了。

此时的捕蛇人,只能自认倒霉,算了算了,没有胆的蟒蛇,也没有什么价值。我们再去别的地方捕!

所以,第一个向捕蛇人展示腹间伤疤的那条蛇,一定是天才,它拯救了整个蟒蛇部落。

谢作家描述的蟒蛇,科学不科学已经不重要,但蟒蛇的腹间伤疤,就如一面显微镜,照耀出人类的贪婪。

(五杂俎卷九,物部一)

42、腐败的花朵

两件赏花悦目事,却足见奢侈过分。

其一,北宋欧阳修,做滁州太守时,命令下属种花,他要求:我欲四时携酒去,莫教一日不花开。

其二,后蜀孟昶,非常会享乐。他宠爱的花蕊夫人,很喜欢牡丹花,于是,他让人,在成都的道路两旁,都种上牡丹花,绵延四十里。每到秋天花盛开时,四十里大道上,还要铺上锦绣,花朵和地毯两相辉映,他洋洋得意地对左右说:看我朝,多么欣欣向荣,真是锦绣之城啊!

滁州在江北,不像南方,要做到天天都有花,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尽管我们可以将欧阳修的要求看作是诗,是一种爱花的诗意表达,但是,一州的父母官,既然有这个爱好,下属一定会想方设法满足。而要四时有花,一定会碰到天时等季节的困难,有困难就会扰民,就会增加国家财政支出。

孟昶更加过分。

房前屋后,空地空场,种点花,美化生活,没什么不好。但,四十里都种上,且铺上锦绣,张灯结彩,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必需?这是国家实力的象征?这是要搞什么大型国际交流大会?什么都不是,他只是在讨好一个女人,他只是在显示会享受生活。

花开有盛况,花衰呢?残花败叶,满地狼狈,又要花不少力气去清理。

花朵总归要腐败的,那是自然规律,虽然借了诗歌的名义,借了锦绣城的名义,总归还是让人大跌眼镜。

(五杂俎卷十,物部二)

43、吴山寺毒菰

菰有毒性,不能乱吃,谢作家这回引用了一则《西湖志》上的材料,虽是社会新闻,却可品出许多味道。

南宋的吴山寺,突地生长了一朵菰,脸盆那么大,五彩绚烂,光洁润滑。寺里的和尚见了都连连称奇,认为是宝贝。他们不敢私藏,将“宝物”献给了张循王。

张循王见如此宝贝,也不敢私享,连忙将它献给宋高宗。

宋高宗也有点意思,他想,老百姓都这么想着我,我也不能独享啊,还是让那些和尚们享受吧。于是,下诏,将“宝物”还给寺里。

一献,又一献,又发还,想他们也没有及时处理,这“宝物”在旅行途中,有汁流出,刚好边上有一条狗,这狗就舔了大菰流出来的汁,立即毙命!

众人都吓坏了,吓得不轻。这“宝物”的命运,当然是,摧毁,埋掉。

我觉得有意思的地方,并不是毒菰,而是人们得到宝物的心理。

群众的思想觉悟,真是训练有素,教导有方,连寺僧也如此,他们有好东西,首先想到的是领导,上一级,或者上上级,总之,是当权者,他们不敢独享。就如我们富春江上的渔民,每年捕到的第一条鲥鱼,他们一定会献给知县一样。在他们的脑子里,自己不能独自享受这样的好东西,命中的福分不够,不能承受。

至于张循王,他献给皇帝,也很正常,他虽不是群众,但心理基础是一样的,当然,他们心里清楚得很,将宝物或者祥瑞献给皇上,那是会得到嘉奖的,皇帝一高兴,奖什么都有可能,最主要的是,能哄皇帝开心,那是件多么开心的事啊!

幸亏宋高宗还算明白,也算他的运气好,否则,一朵吴山寺的毒菰,不知要让多少的人头落地。

感谢那只贪吃的无名狗。

(五杂俎卷十,物部二)

44、明朝的环保问题

闽人煮茶,苦于山泉难得,多用雨水。雨水虽品质还可以,但甜味和清冽度都不及山泉。

福建人还是幸福的。要是从淮河向北去,那里的雨水用来煮茶,则会变得苦和黑,根本不能喝。只有将冬天的雪水收藏好,到了夏天,用来煮茶,味道还勉强。那雪不是雨凝结起来的吗?为什么雪水好而雨水脏呢?有人给出了答案:北方民居,屋顶上的瓦片不干净,有很多脏兮兮的淤泥堵塞。

一个细节,北方雨水不能煮茶。

看来,明朝的环境问题已经比较严重了。北方风沙大,房顶上一定会有许多脏东西堆积。风沙,当然取决于森林植被啊什么的。

环境治理的观念,现在都这么淡薄,更不要说明朝。

现在还找得到甘冽异常的山泉吗?

陆羽认为,泡茶:山泉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这是说要喝活水,要漫漫于石上者的乳泉。

要喝上一杯优秀的茶,确实来之不易。

可能有的,有些中小城市,常见一些人骑着自行车,驮着大桶小桶,到处找甘泉。也不知道健康不健康,反正,他们都叫它山泉。

(五杂俎卷十一,物部三)

45、反季节栽培

北京城里,即便隆冬之季,也有黄芽菜、韭菜,这些都是富贵人家,用地窖中的火坑栽培出来的。一般的穷人家里,根本不可能吃到这些。

现今皇宫里,也不时有和季节不相同的物品进贡。元旦,就有牡丹花等各类花卉,还有新栽的各类瓜果,这些都是温室栽培的产品。等到来年,这些花果树,全枯死了,都是因为火烤的原因造成的。

夏天可以吃冰,寒冬可以吃鲜果,古人也一直在想办法。武则天要牡丹花在寒冬一夜之间盛开,那也只是故事神话而已,要真正做到,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所以,这个反季节栽培,要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达到,但代价不小,似乎有点暴殄天物的样子。

时令,就是时间的命令,时间,让你夏天吃夏天的东西,冬天吃冬天的东西,这是顺应大自然,按自然规律行事。反季,就是将时令搞乱了,搞反了。宽阔的大棚里,几千几万只鸡,在炽热的日光灯下,不停地吃,不停地拉,睡了吃,吃了睡,四十五天就出栏了。

对人类这种反季行为,一开始还有人沾沾自喜,人定胜天,现在,似乎慢慢觉醒,会遭时间的报应吗?一直担心着!

(五杂俎卷十一,物部三)

46、王安石写《字说》

宋朝宰相王安石,水平高高,工作之余,写了本《字说》,一时风靡全国,那些拍马屁的学者,争着注解,好像注六经一样,盛况空前。

王宰相自然功力深厚,但是,他书中的毛病一定不少。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已经是字研究的里程碑,所以,王超许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就是有见解,也只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附会而成,实在没必要如此大张旗鼓宣传。

历史也已经充分证明,王宰相的《字说》,几乎没有影响,已被大浪淘尽。

宰相是高官。王安石只是高官的一个符号。

高官出书,包括皇帝出书,没几个像李世民那样明白的,李世民就对要出他文集的请求加以严拒。

拍马者,永远不停地,在找那些被拍的马,马其实也是知道的,但实在挡不住舒服的程度。

(五杂俎卷十三,事部一)

47、八项规定

大明朝现在通行的做法,上级官员到一个地方任职,一定会下达一些禁止规定,清明廉政,以便树立权威。

这些规定主要有:

参谒有禁,馈送有禁,关节有禁,私讦有禁,常例有禁,仰送有禁,华靡有禁,左右人役有禁。

八禁,字面上不难理解,古今官场的病状,差不多是一样的。

参谒有禁,一个新官员到任,你能禁止人家来?基本不可能,各路人马都有想达到的目的,不来拜访怎么行呢?招呼到了,长官就有数了,该怎样就怎样。

关节有禁,一个新官员到任,你也不能禁止他去搞关系,上下级,老领导,地方势力,哪一样没弄妥帖,以后的工作就会困难重重。

私讦有禁,不准到处告状,明着可以吓人,但是,暗地里,即便是新任官员,他也需要各式各样的情报和信息,他要了解哪些人反对他,哪些人拥护他,哪些人骑墙,更要阻止各级人员越级上访,上访弄不好会丢掉乌纱帽的。

常例有禁,这个可以很好地执行,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仰送有禁,一个新官员到任,一定会在他的辖区短期内完成调研考察,外地官员到任,也一定会有各式各样的朋友来看望啊什么的,迎来送往,那是免不了的,明的不行,暗的总可以,大家睁一眼闭一眼。

华靡有禁,这个自然会执行好,这是官员自身要求,官家给的俸禄本来就不多,怎么可能奢侈呢,顶多私人老板会所里请一下嘛。

左右人役有禁,这个一点问题也没有,对待身边的工作人员,一定会像春天般的温暖,否则,他们怎么会为你卖命?

但是,现状往往是这样的,自己早上下的规定,自己晚上就会去违犯。

不能以朝令夕改评价那些颁布规定的各级官员,因为,他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有着八禁蓬勃生长的土壤,要想八禁,几无可能。

所以,谢作家的评论是这样的:

这些规定,都是官员们,因袭旧套,欺骗上级官员的,而上级官员未必不知道,他们认为,这样重申规定也好,至少可以欺骗一下老百姓。

(五杂俎卷十四,事部二)

48、普天之下皆是我的秀才

历朝取士,从郡县到乡试,都有禁止冒充户籍的规定,这条规定,我看实在不合理。

当今一统天下,有分土而没有分民众,怎么会有冒籍?即便不是我朝境内的少数民族,也应该让他们考试,何况相邻的州县?一般情况是,在州县,真正的本地人还是很少,有很多是迁移客居的,一概禁止,整个国家都要空了。

再举个例子,山东临清,有十分之九是徽商,徽商也是临清人啊,如果考试不让他们参加,让他们跑到安徽去考试,那不是太不方便了吗?

这件事终于闹大,一直闹到皇帝那儿。皇帝问:什么是冒籍?底下的人说了,甲地的人,跑到乙地去报名考试,这就是冒籍。皇帝说:普天下都是我的秀才,怎么能说是冒呢?

道理确实简单,你是分土而没有分民,怎么不可以在居住地考试呢?

世移时移,现今的考试反而越加艰难。富裕的地方,教育资源强势而优质,想来的人自然就多,这就形成了矛盾,而且是一下子比较难解决的矛盾。

中国目前想达到教育均衡,远比明朝皇帝想得复杂。

京沪,人口已远远膨胀,早就过了承受的临界点,但人们仍然络绎不绝地乐此不疲地奔往,大城市,机会多,孩子去哪里读书,去哪里考试?公平和资源,多难题正在考验着各级政府。

不过,普天之下的大局观,还是非常先进的。

(五杂俎卷十四,事部二)

49、草鞋大王

谢作家引用刘昌诗的《芦浦笔记》,有一则“草鞋大王”,极具讽刺意味。

有天,某人忽发大兴,在路边的树枝上,挂了一只草鞋。后来经过的人,感觉好玩,索性又挂上一只。好玩,又一只。又一只。又一只。后来的人不明什么原因,见这么多的草鞋挂在树枝上,一定有原因的,就越挂越多,成千上万了。

有富人经过,看到这么多草鞋,认为这是一个灵异的地方,就出资,并发动当地群众,建了一个草鞋祠,大家就烧香膜拜了。

有天,某人又经过这里,感觉很奇怪,怎么有个草鞋祠呢?他也只是奇怪,并没有多问,还进去虔诚叩拜了。

三人成虎,妖由人兴。

许多各式各样的所谓神灵,其实都经不起推敲,稍微一考证,就会露出马脚。草鞋大王,不问缘由的从众心理,实在有些怪异。

需要警惕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民众觉悟?内心信仰?都有,更有推波助澜者,如富人,如果他不出资,不建庙,谬种流传的可能性就会小一些。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现如今,类似草鞋大王的荒唐事,仍常常以不同的面目不断出现。

(五杂俎卷十五,事部三)

50、皇家工程

皇家营建工程,费用常常是民间的数百上千倍,但它的坚固性及适用程度,反而不及民间。为什么?除去各项贪污冒用以外,真正用到工程上的,实际上不到千分之一。

看看这些工程是怎么建造的。

凡要建一个工程,一般是营建主要负责人和国家各部委,对该项工程进行估价,如果价值估低了,负责人一般是不会批准的。具体到工程的细节上,一件东西的采购,自外到内,处处索要加码,如果一个环节没有加码,那么,这项采购就不会顺利。

能拿到皇家工程的,一般都是京城里关系极硬的,他们对内和官家勾结,对外和各个包工头串通,往往将预支款先拿到,置田买地,娶妻纳妾,鲜衣怒马,等工程时间紧了,则拿出工程款的十分之三交给包工头,再拿出十分之一,交给材料供应商,草草应付了事。

负责建筑和采购的,拿到工程款后,他们贪污的办法也和总管一样,所以,有多少钱用在工程上,真是天晓得。

想当初,朱元璋真是费尽心机,总是怕人家贪污了他的钱,连做件军衣的边角料都要细查。

家大业大,他的子孙,管理也实在是有问题。

从历史看,明朝往前推,也差不多是这样;明朝往后看,更差不多是这样。

皇帝不会想到,他的天字号工程,在一个制度不健全,一个人说了算的帝国里,要想将所有的工程都管好,简直是天方夜谭。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胆大的,才不管你是不是皇家工程呢,捉住了,晦气,没捉住,运气。管他剥皮不剥皮,运气不去碰,怎么会有呢?

皇家工程,就是政府工程,大家都想碰。

我住在运河边,运河边的路灯,路两边的花草,景区的花坛,都会经常变,变材料,变造型,变花的品种。为什么经常变?因为承担各项工作的包工队变了。钱呢?这个不愁,每年都有足够的预算,公共事业嘛,民生工程,必须的。

(五杂俎卷十五,事部三)

51、公仆深夜操民心

有一个干部尉(我们称他为操劳哥吧),半夜三更,敲响了上司的门,要求紧急见面。

上司问:半夜里有什么大事吗?请等到天亮吧。

操劳哥回答:不可以啊,领导!

上司一定以为有什么大事急事,急忙披衣起床,点灯,迎客。

刚刚坐下来,上司颇有些急不可耐:有什么急事吗?是不是发现小偷,你想要带人去抓捕?

操劳哥回答:不是呢。

上司又问:是你家里有人生急病需要帮助?

操劳哥回答:也不是呢。

上司有点不高兴了:又没什么急事,为什么不可以等到天亮?

见上司不高兴,操劳哥才羞羞答答说来由:我也是为了工作呢。我发现我们工作中有一个问题,春夏之交,农事正忙,老百姓都在田里忙碌,而这个时候,恰恰又是养蚕的关键时期,我怕老百姓忙不过来!

上司:这个季节,百姓是比较忙,最好能集中精力,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操劳哥:领导啊,老百姓冬天不是没什么事吗?不如让百姓冬天再养蚕,这样,春夏冬都有得忙,而秋天可以收获。

上司笑了:你这个点子非常好啊,古人都不及你!但请问:冬天,你到哪里去搞到让蚕吃的桑叶呢!

操劳哥直瞪两眼,很长时间回答不上来,两手一拱,作叩头状:实在不好意思,我这个主意看来不可行,半夜打搅领导了,您继续休息吧。

此干部尉真是操心,老百姓忙碌,他是实实在在看在眼里的,一心想为民解忧,日夜操心,于是想出了一个“妙计”。

他也不顾领导的休息时间,半夜上门汇报工作。

干部光有德还不行,还得有才。

这个地方,一定是北方,或者一般的南方,如果福建广东,很多地方,冬天确实可以有桑叶。

操心哥的点子显然是馊主意,但它却是干部做事不切实际的代表。

拿操心哥这面镜子一照,现在有些看起来很切实际的事,最后的结果却也是不切实际,且这种不切实际是花了大代价的,有些甚至是血的代价。

一个县,县城只几万人口,有宏伟的中心广场,有上规模的体育中心,庞大的图书馆,还有歌剧院,为了群众嘛,可是,没几年,就运行不下去了。

这样不切实际的事,随手可举一箩筐。

(五杂俎卷十六,事部四)

52、东坡讲“鬼穷”

苏辙在政府部门工作,有老朋友求他办事,没有成功,就来找哥哥苏轼。这个时候,苏轼在中央研究院工作,没什么实权,也办不了什么大事。

苏轼就给老朋友讲了个挖坟的故事:

我听说,有个人,很穷困,他就以挖坟为生。

一天,他挖开一座坟,见一人,光着身子坐在那儿,对他说:我是杨王孙,是裸葬的,哪还有什么东西接济你呢?

一天,他又去挖开一座坟,还是个皇帝,看见王坐在那儿对他说:我是汉文帝,我曾下命令薄葬,我也没有东西可以接济你哎!

挖坟人,不甘心,于是跑到首阳山。看到两座相连的坟,他就将左边的坟挖开了,见一人骨瘦如柴,对他抱怨:我是伯夷,我是饿死在首阳山中的,哪还有什么东西啊!挖坟人只好自叹倒霉:我挖了这么久的坟,都没有挖到东西,索性挖开右边这个坟再看看,伯夷赶紧对他拱手:我劝你还是到别处去挖吧,你看看我的嘴脸就知道了,那边葬的是我弟弟叔齐,也是饿死的。

挖坟故事,生动有趣,苏轼讲完,老朋友听完,大笑一翻,然后知趣走了。

太多正直的人,都很贫穷。君子固穷。

苏轼的挖坟故事,深刻而味长。这其实是一部很好的小说,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每一座坟里的每一个死人,都是一个活生生的好教材。特别是伯夷和叔齐,他们的节气正是人们要学习的。

没什么大事,最好别求人,千万别求人,不要以为当官的朋友就一定会给你办什么好事,这规则,那规定,这理由,那理由,还是自己努力吧。

那些坟里的穷鬼,真是可爱之极。

苏轼也可爱,没钱,有的是趣味和文化,那就将文化借给你吧。

(五杂俎卷十六,事部四)

53、黄绒钥匙绳

南都册库,位于后湖中间。每月十六号,户科给事中,户部主事,都要过湖去联合查勘。库门的钥匙,则由一监生,到内守备太监那里去拿。库门开后,钥匙随即缴还。这把专用钥匙,用一根旧黄色绒线系牢,相传是高皇后亲自制做的。

有一次,取钥匙的监生,因为家里有事,顺便将钥匙带回了家。他老婆看见这么一把钥匙,系绳又旧又难看,就换了一根新的漂亮的绳。等到去缴还时,管理太监吃了一惊,害怕得不得了,连忙问情况,弄清事情原因后,急忙找到旧黄绒绳系上。幸好,这件事情,上面没有追究。

皇室的库房管理应该是比较严格的。也就是说,要想进南都册库,必须三道关:两个官员,一个监生,太监管委会。他们分别都有自己的责任,互为关联,互相监督。

当然,三道关之外,还有着上面的领导,相信他们也会关注此事的,因为这也是他们管理的职责所在。

钥匙是一种规矩。钥匙还是一种制度。

黄绒索则是这种制度坚守下去的象征。有时候,制度还是老一点旧一点的好,虽然难看,但管用。

(客座赘语卷五,册库锁匙)

54、好面子丢性命

金陵的张允怀,经常在苏杭一带写生画梅花。他喜欢摆阔气,出行弄得排场很大的样子,一应装备器具俱全。

有一个晚上,他泛长江而下,月明风静,将小船停在金山水边,摆出金银器饮酒,酒吃得挺多,他还吹洞箫自娱自乐。有盗贼发现了闪着金光的各色器具,夜深人静,杀人夺器而去,仔细一看,都是铜器上面涂了金银而已。

职业画家张允怀,有这样的习气,应该有他个人的预期:

好歹是艺术圈中人,自认为画得也不错,画得不错,就要有市场啊,人家愿意出更多的银子,才是对自己江湖地位的认可。

那么,平时就要不断地包装自己,不能太寒酸,不能太潦倒,自有小舟,不过是一般的桑塔纳,只是行驶工具而已,但是,桑塔纳后备箱里,也可拿出高档货啊。月光下,朦胧中,闪着金光的器具,和着呜咽的洞箫,不引来鬼才怪。

很多官员,书法绘画的底子不错,但是,经不起有需求人的吹拉弹唱,自己也认为是功夫纯青,于是,书协、美协纷邀,主席、副主席,那是拼了各种关系也要争着上的,有了金字招牌,平方尺就可以变成金块了!

有了金字招牌,不是什么坏事,只是那些刁钻之徒,往往狡黠,上套子,套圈子,许多官员为此被圈紧脖项,最后送掉性命。

和画家张允怀相比,这其实也是另一种好面子。

(客座赘语卷六 好夸之戒)

55、生前追悼会

史痴翁,经常办生前追悼会。他往往会夹杂在自己的送葬队伍中,步行出南门,一时传为奇事。

万历年中,齐府一宗人,也仿史痴翁的做法,办了一回生前追悼会。他的规模很大,共治丧七天,亲朋好友,一一通知到,于是宾客盈门。他要求妻妾、婢女大声痛哭,悲痛欲绝的赏钱,哭不出效果则要鞭打。他一边打一边骂:我健在,你们都不哭,我死后,你们不一定有多高兴呢?到正式出殡那天,各项仪式十分隆重,他自己则坐着轿子,在随行的队伍后面看热闹。

有生必有死,比如草木一生。生和死,看透了,其实是一回事,只是人们都把死当做离去,而没有像庄子理解的那样,死也是另一种往生。

史痴翁,其实并不痴,他看透了人世间的一切,他的生前追悼会,为枯燥的生活增添了乐趣,他是娱乐社会。

那齐府表兄弟办的生前追悼会,其实是一种贪婪。他担心死后被人们冷落,把他忘记,于是就显得极为苛刻。

当然,现代社会也出现过这样的奇事,那是有人想收回份子钱,却又找不到更好的办法,类似给猪崽办满月酒,差不多的形式。都是穷惹下的。

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路易十五的狂言,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至少,他不知道后人怎么给他开追悼会。

(客座赘语卷七,生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