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王立贤研究员:中国养猪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1.规模化和专业化养殖在国际上是一种趋势,正在向智能化和机器化发展。国外规模化正在快速发展,家畜农场和养殖模式不断扩大,如丹麦2003年有猪场11 110个,2013年减少到3 861个,单个场的饲养规模增加。规模化有其优势,带来的是生产性能的提高。我国养殖专业化还没有发展,近几年出现一些专业化母猪场,但是比例相当低。设施先进,自动化程度高。
2.养猪发达国家生猪养殖数量相对稳定,生产水平却不断提高。
3.国际上养猪数量、产肉量的增加主要来自中国。2015年全国肉类总产量为8 625万吨,猪肉占64%,我国猪肉产量自2007年来逐年增加,2015年稍有降低,目前超过了世界剩余各国猪肉总产量。
4.养猪业分批生产的优点。(1)易实现严格的全进全出,提高猪群的健康水平。(2)各阶段饲养员管理的时间效率提高(如妊娠检查、接产工作都集中),兽药使用率提高(如补铁、免疫、用药)。(3)对于特定日龄的猪群,便于栋舍环境的控制。同一批次内的猪群日龄一致(相差不超过7天),对环境要求也一致。(4)根据日龄变化,便于对全群进行饲喂量调整,实施阶段性饲喂。同一批次的猪群对饲料的营养要求一致,可以根据需要同时进行调整。(5)对于猪群的日常工作管理更便于提前做计划。尤其是对于繁忙的工作周(如配种、分娩、断奶)可以提前安排人员的分工。
5.国外养猪体系完善,包括法律体系,组织体系(行业协会),完善的服务体系,技术培训体系,基于以上体系国外才把猪养好。
1.从散养发展到规模养殖以后,一直没有解决好如何在规模条件下,如何“养”猪。2.犯了许多基本错误,没有从“养”的根本解决问题,忘记了饲料、水、空气是猪生长发育的最基本营养。3.我国规模化养殖程度和专业化程度低,在“做自己最专业的,把其他交给更专业的”。4.产业化的一体化程度低。分割严重,养殖户处于不利地位,无法分享其他环节利润,养殖户承担了主要风险。5.产业化组织程度不高,养猪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相对滞后。
中国生猪产业竞争力要想提升,我们可以从如以下几点出发:
一是提高效率,提高组织化程度和人员素质;我们首先应改变养猪观念。正确养猪,我们是“养”猪人,是猪“养”了我们;只有把猪养好,我们才能好。想养好猪,就要在“养”上下功夫。要养好猪,就要提供合适、高品质的饲料。而且要给猪提供合适的生存环境,做好生物安全,维持猪群健康,而不是用大量保健药物。
二是专业化,小规模一条龙生产是我国许多猪场疫病控制困难、生产水平低的主要原因。
三是采取合适的生产工艺和模式,建议小规模一体化猪场逐步改为专业母猪场或保育育肥场,由传统的按周生产改为按批生产。
四是基础设施革命,猪场环境是决定猪生命质量最基础、最重要的因素。猪的生存环境舒适,才能为生产性能遗传潜力的发挥奠定基础。猪场的基础设施条件决定了猪群的基本健康状态。一次气温的大幅波动就会让我们许多猪场出现问题,所以国家应把养猪重要设施也纳入“农机补贴”。
五是正确的疫病防控,在疫病防控上,我们更多的依赖疫苗、药物、消毒,却忽略了生物安全体系的建设、饲料质量的管理、环境、人员的管理。我们虽然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兽医,却养不好猪。如果我们把保健用药的钱,一半用来改善通风保温,我们的生产水平可能更高。
六是发展合作组织,提高产业化程度。发展农牧结合,处理好发展与环保问题,鼓励农牧结合,限制化肥用量。
七是合作的理念,未来的养猪业。专业化进程加快、农牧结合进程加快、产业融合度加速食品安全、环境友好、成本竞争是发展的根本,现在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未来是合作共赢的时代。一个企业能有多少企业合作,就能成就多大的平台。
养猪业的低效率和价格大起大落,让养猪人付出了巨大代价,也让行业付出了大的代价。希望高价格的子弹能多飞一些时候,让行业有合理利润,保持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不管如何,提高养猪效益是我们优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相信未来养猪业会给大家带来惊喜,带来很好的利润。(本文根据会议录音和资料整理,未经专家本人审阅,如有出入,以专家意见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