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陈焕春院士:我国临床猪病的流行现状与防治措施
猪群三大系统疾病表现形式多样,病原复杂,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由病毒、细菌、寄生虫和肺炎支原体引起。消化系统疾病则主要由病毒、细菌、寄生虫引起。繁殖障碍性疾病则主要由病毒、寄生虫引起。
当前常见猪病的流行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两新”现象,即:老病新状,新发疾病:(1)猪伪狂犬病问题:gC、gE等多抗原点发生变异,属强毒株,免疫原性增强。陈院士提醒说对于疫苗来说Bartha株的保护力为60%,最好采用病发地毒株制缺失疫苗保护力更强。(2)蓝耳病毒问题:在猪场循环传播、感染,毒株容易发生变异重组,出现NADC30毒株。陈院士强调说:蓝耳无真正意义上的弱毒苗,长期免疫会降低猪场的生产能力。(3)猪群腹泻问题:原发性肠道病原PEDV、TGEV、RV、SEcOV、KOBU、NORO;继发性腹泻病原HCV、PRV、PCV2、E.coli。(4)猪流感病问题:猪流感在猪群常见,呈流行趋势。
2.由于免疫抑制因素的存在。免疫抑制疾病长期携带,如蓝耳病、圆环病毒、附红细胞体等,破坏淋巴细胞,降低免疫力,使得继发感染容易发生;使用霉变饲料;产生免疫抑制,使猪群持续处于亚健康、威胁状态,影响猪瘟、伪狂犬病等疫苗的抗体水平,还会继发感染呼吸系统疾病。
3.多病原间的混合感染、继发感染、协同感染越来越普遍。(1)同细菌、不同血清型之间协同感染。副猪15个、链球30个血清型。陈院士特别提醒说:疫苗要和细菌为同一个血清型才有效。(2)病原之间,一般两两同时出现。如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蓝耳病毒—圆环病毒等。(3)细菌—病毒—寄生虫协同感染。如圆环病毒+副猪嗜血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链球菌等。
4.常在菌、长发病,细菌性疫病在猪群发病,致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副猪嗜血杆菌、猪链球菌、猪肺炎支原体、猪丹毒等。
5.细菌耐药性日趋严重,引发公共卫生问题备受关注。一是养殖中过分依赖药物,全程滥用抗生素保健、治疗;二是分离致病菌耐药谱广,无药可治;三是应加大生物防控的力度(疫病、微生态制剂、溶菌酶、抗菌肽)。
6.猪群疫病综合防控监测措施不配套,应走绿色、健康、生态养猪之路。(1)猪场应长期重视病原学工作,分析掌握猪群病原流行动态;(2)猪群应建立重要疫病流行监测与健康普查机制;(3)猪场应对猪群开展重大疫病驯化与净化机制;(4)猪群应合理优化疫苗与保健程序,走少打针、少用药模式;(5)发展循环农业,走全自动化、现代化、生态养殖模式。
1.临床表现。(1)母猪妊娠各阶段出现蓝耳病引起的流产、死胎。(2)怀孕中后期母猪流产,产房仔猪暴发伪狂犬病。(3)产房仔猪发生腹泻,死亡率高。新生仔猪7 d伪狂犬,整窝。(4)保育猪发生消瘦、咳嗽、喘气、肿腿等多系统衰竭综合征。(5)育肥猪群常发流感,出现高烧、嗜睡、扎堆、流涕。(6)细菌性疾病常发、暴发,给规模化猪场造成重大损失。(100 d左右鼻口腔流带血泡沫为胸膜肺炎)。
2.实验室监测与检测。2015年全年共检测近67 000份病样发现:PCV2、PRRSV、HCV、PRV、PEDV等病毒流行依然严重;SS、HPS为主要细菌性疫病,SE、APP、Pm对肥猪的威胁有抬头趋势;蓝耳、圆环、副猪、链球混合感染较多。
1.猪伪狂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以产死胎为主。新生仔猪大量死亡,3~15日龄以内仔猪死亡率可达100%。断奶仔猪发病率10%~30%,呈现顽固性腹泻和零星的神经症状。育肥猪90~150日龄gE野毒阳转率高,呈高烧、伴呼吸系统症状。种猪不育,青年母猪和空怀母猪不发情、返情、屡配不孕。公猪睾丸炎,丧失种用能力。
2.当前流行猪伪狂犬病属亚洲型强毒,外来苗因为同源性差所以效果不佳,分离本土毒株制得新型疫苗是关键。
3.当前临床防控猪伪狂犬病面临的问题。野毒感染猪广泛存在;商品猪群未免疫或免疫不足,导致病毒在猪群中大量增殖,使种猪、仔猪等易感染;因PEDV流行,猪场采用腹泻病例返饲,促进病毒的水平传播;传播途径多,包括接触、粪尿、空气、胎盘、精液、野生或家养哺乳动物等均可传播疾病。
4.综合防控当前中国猪伪狂犬病思路:思路一:用安全性高的基因缺失疫苗进行基础免疫;思路二:结合灭活疫苗,进行强化免疫;防控新流行的猪伪狂犬病;思路三:净化种猪群,每年公猪和后备猪应为全阴性;猪只感染病毒将终身携带,成为该病传染源。
5.推荐免疫程序。(1)母猪“3+2”免疫方案:一年普免3次HB~98,每四个月一次,每次肌肉注射1头份,产前35天跟胎免疫一次伪狂犬灭活疫苗(科威宁),每次肌肉注射2 ml;(2)仔猪“2+1”免疫方案:0~3日龄滴鼻HB98 1头份,35日龄肌肉注射HB98 1头份,70~80日龄肌肉注射科威宁2 ml。(本文根据会议录音和资料整理,未经专家本人审阅,如有出入,以专家意见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