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党兵 图 贾翔//
化腐朽为神奇 马基淞的根雕艺术梦
文 党兵 图 贾翔//
从拿菜刀的厨师,到拿刻刀的根雕人。
十多年的苦苦坚守,
马基淞经历了太多不愿说的坎坷,
如今在昆明碧鸡关艺术园区开办了工作室,
终于圆了自己的根雕艺术梦……
上个世纪80年代,马基淞出生被誉为“花鼓之乡”的安徽凤阳乡下农村,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他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宠爱,下河摸鱼,上树掏鸟,小时候的生活无忧无虑。直到18岁的时候,父亲告诉他,你应该去学一门手艺了。在传统中国的乡下社会,学手艺是除了在土地里挣命外为数不多的重要出路。于是,马基淞开始学厨师,很快他接触到了冷盘制作与食品雕刻,这个农村长大的孩子惊奇地发现原来萝卜除了炖肉之外还可以雕出花来。“从此我就对雕刻充满了兴趣。”马基淞说。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马基淞与朋友一起参观展览,见到了真实的根雕,顿时心头震动。那源于自然而又超脱自然的美,刹那间触动了年轻人一颗不安份的心。马基淞那时就知道,他一定要学习根雕雕刻,一定要做一个根雕人。
2003年,马基淞进入浙江安吉木青根艺厂,学习根艺造型及家具制作。2007年,转入安吉毛坯堂储宗梁工作室,学习人物雕刻。2008年,他的作品《乐》《思想者》分别在根雕行业比赛中获奖,正式成为根雕人。如今,他在昆明碧鸡关艺术园区开办了自己的根雕工作室,其作品《纯真年代》《欢喜》《赶集》等,受到业界认可,均获大奖。
《纯真年代》
《思想者》
《倒流香器》
从厨师转到根雕艺术家,马基淞受到了太多的压力。无论是父母亲人,还是那个安徽乡下的村庄,根雕对于他们来说显然都是一件陌生的事情。“人总是要吃饭的嘛,”马基淞说,“做厨师总会有活干。根雕是什么,完全就是一堆柴火,怎么可能卖得出去。”10多年的根雕艺术生涯中,马基淞也曾在周围人的不解与压力中妥协,“有段时间就不再做根雕,去打工,还开过饭馆。”马基淞说。那为何最终还是回到根雕这条路上来了?“因为……真的是……喜欢。”马基淞犹豫但坚定地说道,高原明亮的阳光洒在他的脸上。
坚持与执拗,是成功的前提。但仅仅如此,显然是不够的。马基淞的成功,无疑证明他在根雕艺术上是有天赋的。“根雕是‘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做根雕就是要‘因材施雕’,用大写意的手法赋予作品以新的形式和意义。”谈起根雕来,马基淞显得兴致勃勃。他的根雕艺术多以人物为主,但总是力求新的突破。其代表作品《纯真年代》,是一个手拿面具的无脸少女,寓意对无忧无虑的向往,呼吁人们脱下伪装,回归纯真,充满灵性。谈话中马基淞还拿起一件未完工的作品,这是一件竹雕,将一圈一圈的竹子纹路化作云南蜿蜒的山路,雕上人马、物件,便是一幅生动的浮世绘。
除固有的传统根雕题材外,马基淞还不断推陈出新,创作了茶具、摆件、灯具等功能性的根雕、竹雕、藤编艺术作品。化腐朽为神奇,马基淞赋予了枯树根新的意义,也赋予了自己人生新的意义。
《茶马古道》
在去往西山风景区的途中,有一座碧鸡关,是历史上进出的重要关隘。如今,这里聚集着一群艺术家。好多艺术家在选址创建工作室的时候,一眼便看中了这里。因为这里背靠西山、面对滇池,远离喧嚣,适合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