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植密度与配置方式对樟子松褐斑病的影响

2016-05-17 02:20杨磊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褐斑病樟子松

杨磊

摘 要:为了更好地防治樟子松褐斑病,对不同栽植密度与配置方式对樟子松褐斑病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植密度对樟子松褐斑病有显著影响,随着栽植密度的增大,褐斑病发病率和发病指数也逐渐增大;不同配置方式对樟子松褐斑病的发生亦有显著影响,其中群植发病率和感病指数均最低,分别为30.41%和24.73,丛植发病率和感病指数最高,分别为90.23%和82.45。

关键词:樟子松;褐斑病;栽植密度;配置方式

中图分类号 S7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8-99-02

樟子松(Pinus sylvestnis vat.mongolica Litv.)为松科松属,为高大常绿乔木,高者可达30m,是我国珍贵的松属树种[1],耐干旱、贫瘠,抗寒性较强,具有通直的树干,优良的材质,在我国的造林和园林绿化中被广泛应用[2-3]。目前,大庆市樟子松广泛栽植,但由于近年来褐斑病发生比较严重,不但降低了观赏效果,而且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此,笔者就栽植密度与配置方式对樟子松褐斑病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分析,为防治该病害提供理论参考。

1 试验基本情况

1.1 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区域为大庆市,地理位置为北纬45°46′~46°55′,东经124°19′~125°12′。年平均气温4.2℃,年均无霜期143d,年降水量427.5mm,年日照时数为2 726h,年太阳总辐射量491.4kJ/cm2。

1.2 试验设计 选大庆市红岗区不同种植密度

(1 600株/hm2、2 500株/hm2、4 447株/hm2)同龄樟子松,每个密度重复3次,调查发病率和感病指数。同时,在红岗区选择不同配置方式的樟子松,包括孤植、丛植、群植、列植4种配置方式,调查不同配置方式樟子松发病率和感病指数,每种配置方式重复3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植密度对樟子松褐斑病的影响 由表1可知,当栽植密度为1 600株/hm2时,发病率最低为31.97%,当栽植密度为4 447株/hm2时,发病率最高为51.57%,当栽植密度为2 500株/hm2时,发病率介于二者之间;感病指数发生规律和发病率基本相同。可见,樟子松褐斑病与栽植密度关系密切,随着樟子松栽植密度的增大,发病情况也逐渐严重。原因在于樟子松属于阳性树种,如果密度过大,则郁闭度增大,通风透光不良,加之单株樟子松营养面积小,长势衰弱,抗病性弱,容易导致褐斑病的发生。

2.2 不同配置方式对樟子松褐斑病的影响 由表2可知:群植发病率最低为30.41%,且与其他几种配置方式有显著差异,丛植发病率最高为90.23%;感病指数的情况和发病率基本相同,群植感病指数最低为24.73,丛植感病指数最高为82.45。原因在于丛植为几十株樟子松集中栽植而成,病株之间非常容易传播,而群植一般为1株以上至10余株的不同种类树木栽植在一起,由于遗传背景复杂,可以提高抗性,减轻樟子松褐斑病的发生。

3 结论与讨论

造林密度在造林后林分的发展过程中,对郁闭早晚、林木竞争、分化进程、生长率高低、结构类型、成林和成材的的快慢、林木病虫害的发生均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表明,在密度大的樟子松林内,樟子松褐斑病比较严重,而密度小的樟子松林内,褐斑病比较轻。黄荣雁[4]等对油松的研究表明,在油松纯林内,发病率和感病指数提高,油松混交林则较低。王恩利等[5]研究了林分结构对樟子松枯稍病的影响,如果对樟子松林进行间伐,降低樟子松林分密度,则枯稍病发病率和感病指数降低。林分密度对林内的温度、湿度、通风等状况有显著影响,如果林分密度大,导致林分通风不良,湿度大,容易导致病害的发生。另外,不同配置方式对樟子松褐斑病有显著影响,其中群植配置褐斑病发病率更低。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群植的植物能够充分利用空间和营养面积,如耐阴植物可以种植在下层,喜光植物可以种植在上层,这样便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并且地下空间也可以得到充分利用,深根性植物可以吸收土壤下层养分,而前根性植物可以吸收土壤上层的养分;二是可以改善林地的立地条件。和纯林相比,群植林分结构更加复杂,群植的冠层厚,叶面积指数较大,枯落物较多,成分较复杂,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三是能较好的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群植的植物结构复杂,树冠层次多,根系相互交错,减少了地表径流和水土流失,增加了水土保持功能;四是增强了抵御有害生物的能力。当群植的时候,遗传背景比较复杂,再加上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部分有害生物失去了繁殖的生态条件,因而群植的有害生物发生情况不像单纯林那么严重。

参考文献

[1]王晓春,宋来萍,张远东.大兴安岭北部樟子松树木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J].植物生态学报,2011(03):294-302.

[2]魏雅芬,方杰,赵学勇,等.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不同年龄针叶生理生态性状[J].植物生态学报,2011(12):1271-1280.

[3]尚建勋,时忠杰,高吉喜,等.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年轮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生态学报,2012(04):73-80.

[4]王恩利,刘敏,肖巍,等.间伐与修枝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生长与枯梢病的影响[J].中国森林病虫,2013(05):38-41.

[5]黄荣雁,于海伟,方雪晖.油松落针病发生与地形因子及林分关系的研究[J].防护林科技,2012(04):37-38.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褐斑病樟子松
苹果园褐斑病防治正当时
高温多雨 注意防治苹果褐斑病
楚雄州桑树褐斑病发生规律研究
苹果褐斑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塞罕坝樟子松幼林抚育与管理
初探北方樟子松栽培关键技术
如何防治生菜褐斑病
不同强度林火干扰对红花尔基樟子松天然林更新的影响
樟子松人工林的培育及其管理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