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经济思想几个鲜明特点

2016-05-17 12:32赵昌文
人民论坛 2016年1期
关键词:同志习近平经济

赵昌文

【摘要】从习近平同志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讲话中,我们都能够非常强烈地感受到一点,那就是他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发展目标和发展道路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对于中国“去哪里”、“如何去”等重大问题有着非常明确的认识。

【关键词】 中国经济 思想理念 【中图分类号】 F120.4 【文献标识码】 A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和道路有明确的认识

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是什么?这是人民最关注的问题,这是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必须要明确回答的问题。习近平同志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多个重要场合的讲话中,他既继承了自十五大以来历次党代会强调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也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概念。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同志提出,“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同志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进一步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014年7月8日,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指出,“党的十八大确立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发展是硬道理,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家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础”。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中再次明确,“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

无论是“两个一百年”的目标,还是“中国梦”的目标,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中国古人有一句话:“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在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的第一次讲话中,习近平同志就说到:“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指出,“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未来五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2015年11月27日到28日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到2020年实现‘两个确保: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可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都有着非常明确的认识。

发展道路是实现发展目标的根本途径,这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长期以来,对中国发展道路的争议从未停止。针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大问题、原则问题、根本问题,必须有正确的回答。

对此,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习近平同志当选国家主席后的首次讲话中再次明确提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

与发展目标一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也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中,经济体制是一个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党在不断探索中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习近平同志在这一问题上,坚持和继承了邓小平同志以及历届党代会的基本思想,但同时有了新的发展。早在1979年,邓小平同志就曾经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更加明确地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表述为“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的表述是“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应该说,这个过程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的不断深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的创新和发展,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习近平同志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 2014年5月26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再次谈到,要“准确定位和把握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正确认识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修改为起决定性作用,虽然只有两字之差,但对市场作用的定位是全新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

不仅如此,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进一步探索基本经济制度的有效实现形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近年来关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认识也取得了重大创新。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要“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等。

总之,从上述习近平同志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讲话中,我们都能够非常强烈地感受到一点,那就是他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发展目标和发展道路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对于中国“去哪里”、“如何去”等重大问题有着非常明确的认识。

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以更宽的视野在更大的范围内求解中国经济的发展

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轨迹看,大国的崛起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如何充分认识和把握当前世界发展的基本形势,更好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既需要大智慧、大战略,也需要处理好每一件具体的事情。

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我们“要善于把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大势,善于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内大势”,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就编制“十三五”规划到各地调研,在与地方领导同志座谈时指出,目前的“时和势总体于我有利,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上述一系列重要判断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指明了方向。

回顾过去几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政策的轨迹,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同时,积极参与新形势下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从国际形势看,全球经济仍处于金融危机冲击后的深度调整和恢复过程之中,不确定因素增多。由于我国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深度交融,经济总量世界第二、货物贸易全球第一、外汇储备全球最多,外部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我国。所以,我们必须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2013年1月28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们能不能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基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新目标,这既是对中国过去30多年开放型经济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新目标、新任务。

习近平同志在多个场合全面阐述了其新时期对外开放的理念、主张以及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认识。2013年9月5日,习近平同志在《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中讲到,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各国经济,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我们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2013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强调:“我们将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同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提出,“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015年3月29日,习近平同志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的中外企业家代表座谈时指出,“新时期的开放是全面开放、深度开放,是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放,是对内、对外同步双向的开放……我们要坚持开放的发展,让发展成果惠及各方。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要打开大门搞建设,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更加自由便捷地流动。各国要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构建开放型经济,实现共商、共建、共享”。2015年9月23日,习近平同志在西雅图出席中美企业家座谈会时发表讲话强调,“中国对外开放的力度将会越来越大。没有改革,就不会有动力。没有开放,就不会有进步。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得出的宝贵结论。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的开放就像阿里巴巴‘芝麻开门一样,开了就关不上了”。2015年11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提出了中国“五个更加注重”的理念,即“更加注重效益质量、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公平公正、更加注重绿色发展、更加注重对外开放”。其中,就包括了更加注重对外开放。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正是在这一系列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经济的开放水平近年来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已经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经济格局。与传统的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主要贸易伙伴保持稳定,新兴国家、金砖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与中国的贸易快速增长; 2015年,中国的对外投资总规模已超过吸收外资的规模。2015年12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执行董事会在华盛顿宣布,将人民币纳入SDR的货币篮子,人民币成为继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之后,IMF货币篮子的第五个成员。

习近平同志关于新时期对外开放的主张不仅仅只是一种理念,而是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共识和行动。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同志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说,“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同志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时表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4年7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巴西福塔莱萨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金砖国家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具有多样性和互补性,合作潜力巨大。我们应该建立更紧密经济伙伴关系,在贸易和投资领域探索建立一体化大市场,在货币金融方面构建多层次大流通,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形成陆海空大联通,在人文领域推动各国人民大交流”。两年后的今天,“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越来越多地成为沿线国家甚至其他国家的共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丝路基金、金砖开发银行等的成功设立及运营,预示着“一带一路”倡议在未来将会有更加丰硕的成果。

运筹帷幄,动静结合:全面部署打赢“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战役

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的论述非常多,集中体现在他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驱动、供给侧改革等若干重大问题的认识上。

2014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河南考察工作时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习近平同志首次使用“新常态”一词。 2014年11月9日,习近平同志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主旨演讲,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的概念,“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2014年12月9日到11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并且首次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等九大方面阐释“新常态”所呈现出的特征。与此前习近平在APEC会议上所阐述的“新常态”的含义相比,内容更加丰富,体系更为完善。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当前中国经济最主要的阶段性特征,在速度变化、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等主要方面都出现了显著的特点。

关于经济增长速度,习近平同志讲到,“中国在今后相当长时期仍处于发展上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带来巨大国内市场空间,社会生产力基础雄厚,生产要素综合优势明显,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经过我们努力,经济增速完全有可能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就是速度再快一点,非不能也,而不为也。”在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十八届五中全会作的说明中,习近平同志指出,“今后5年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目标。主要考虑是,确保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当然,这种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

关于经济结构调整,习近平同志指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2013年7月25日,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时,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持把化解产能过剩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2013年9月5日,习近平同志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发言时强调,“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的长远发展问题,必须坚定推动结构改革,宁可将增长速度降下来一些。任何一项事业,都需要远近兼顾、深谋远虑,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是不会长久的”。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就“十三五”期间中国如何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提出了“七个要”:“要针对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点”;“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要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要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习近平同志还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关于经济增长动力,习近平同志特别重视创新在我国经济转型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一个国家只是经济体量大,还不能代表强。我们是一个大国,在科技创新上要有自己的东西”;“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是要靠科技力量”;“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

关于新阶段特别是“新常态”下中国的经济战略与战术问题,习近平同志也多次有过论述。

2013年7月,习近平在湖北考察时系统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要把握的“五大关系”,即“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2013年10月7日,习近平同志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中提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我们的立场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既要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也要稳妥审慎、三思而后行”。2015年6月18日,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深刻把握我国经济发展新特点新要求,深刻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目标新任务,深刻把握我们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突出前瞻性和引领性,既不能脱离实际、提过高的目标和要求,也不能囿于一时困难和问题而缩手缩脚”。习近平同志指出:“‘稳也好,‘改也好,是辩证统一、互为条件的。一静一动,静要有定力,动要有秩序,关键是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度。”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坚持稳中求进,坚持改革开放,战略上坚持持久战,战术上打好歼灭战”。2015年12月1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了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

猜你喜欢
同志习近平经济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FOR YOU, O DEMOCRACY
向雷锋同志学习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标题党
经济
一句赠言
“片名趣答”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