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张严方
风雨兼程四十年 爱岗敬业树标杆
——记广西壮族自治区未成年犯管教所民警吴惠光
本刊记者//张严方
现年59岁的吴惠光,1976年5月从黎塘监狱调入广西壮族自治区未成年犯管教所,40年来,他默默地坚守在监狱一线,在普通平凡的岗位上,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影响和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
自1976年5月入所之日起,吴惠光就在四监区(前称印刷厂)工作,一直到2003年。在四监区工作的27年间,无论是在一般职工、监狱警察还是车间主任的岗位上,吴惠光始终把“细致”和“严格”作为工作准则。没转干之前,他负责铸字工作,当时印刷的报刊、杂志、教科书等至少有二三十种,凡是经过他的手,字的误差小,返工率也低,他一直是车间的标兵和中流砥柱。此外,他还专门学习与印刷相关的业务,以便协助其他同志做好排版、拣字等相关工作。转干后,除了业务指导外,他还承担着监管服刑人员的职责。对服刑人员,吴惠光总是耐心地、手把手地传授技术,严格要求他们细致地做好印刷的每一道工序。
2003年,吴惠光转到三监区做管教工作。三监区是被判10年以上乃至无期徒刑的重刑犯监区,做好重刑犯的监管工作,无疑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和智慧。吴惠光因身体原因不再担任分监区领导后,他选择做一名普通的监狱警察,与大家一起带班值班。他从不放松自己对工作的要求,一如既往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把“履职尽责”发挥到极致。他在带班期间坚持巡岗,发现服刑人员不按规范操作机器、不按要求着装、不按规定摆放物件,他都当场予以纠正并严格教育,在7S管理下,吴惠光注重犯人安全生产,叮嘱并仔细检查服刑人员在劳动中是否达到安全生产要求。他平时做好警察一日行为规范,特别是主动检查当天各种表本的记录,主动过问上一班发生的情况及处理结果等。在交接班时,记录下改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和存在的问题,便于其他民警在接班时通晓情况,以实现工作无缝对接。吴惠光坚持做到在服刑人员队伍中间开展日讲评,主动作为,在讲评中发挥经验优势,效果显著。作为六包民警,他对自己负责的所有犯人的犯罪情况、个性特点、思想状况、家庭情况等掌握得非常清楚。在教育服刑人员时,他始终保持着警犯不对立、不放弃的关系,耐心引导,教人向善,并做好“六多”,即多看、多听、多帮、多查、多管、多教,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总结问题,尽快化解问题。在他的耐心引导和教育下,许多有思想问题的罪犯都得到了转变。
吴惠光坚持做到在服刑人员队伍中间开展日讲评
2015年,所领导考虑到吴惠光年龄较大,决定给他调整到没有押犯、工作相对单纯的监区,他却主动选择到五监区继续带班。五监区领导只给他安排行政工作,吴惠光却坚持要跟其他干警一样,带班、值班和承担六包民警的任务,他认为,这些都是一线民警的责任,自己即使临近退休,也不能落后。他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依然不减,全身心投入工作。在五监区,一提到老吴,监区领导和同事无不竖起大拇指,有人说他是“一头老黄牛”,工作积极主动,踏踏实实,任劳任怨;有人说他敬业尽责,责任心永远都放在第一位;也有人说他是履职尽责的标杆,是全体警察学习的榜样……
“勤”和“耐心”是吴惠光保持工作热度的两件“法宝”,他的“勤”可以理解为“主动干”“抢着干”,只要他当班,无论是上楼查房,还是带犯人搞卫生,事无巨细,他都认真完成,并且经常主动向领导要工作。平时对待犯人也是勤谈话、勤教育,发现劳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纠正,要求犯人切忌再犯。他的“耐心”,让犯人感觉他就像“知心大叔”,他对新犯耐心进行教育,让犯人明是非、知荣辱,在思想上主动接受入监改造意识。看到未成年犯有异样的情绪或情况,他都第一时间了解,及时耐心疏导化解。
吴惠光说:“身为监狱警察,这是分内的事,是职责所在。40年来,只要能圆满完成工作任务,我就有种满足感。”吴惠光过硬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精神让全所领导和同事为之敬佩。
“这么多年,我唯一心存愧疚的就是家庭。”老吴沉默了许久说。吴惠光说,这些年来,他总是早出晚归,全靠妻子打理家务,对家庭的照顾太少,也没有时间去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面对家人的不解和抱怨,吴惠光总是这样说服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干我们这行责任重大,我们要教育和改造那么多失足少年,这么多孩子和家庭需要我们来挽救,所以我必须尽心尽责,工作上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和分心,必须把工作做好。”吴惠光对工作的执着和负责打动了家人,妻子和儿子也转为理解和支持他的工作。如今老吴最大的愿望是,在退休之后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家庭上,以弥补对家人的亏欠。
“老吴是我们工作生活中的‘盐’,没有盐则无味。他普通平凡,爱岗敬业,工作向来尽心尽力,几十年来不曾抱怨,不提任何要求。他不计得失,只讲付出,比奉献。”未成年犯管教所宣传教育科科长苏发辉这样评价吴惠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