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岩+王克焕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研究经济结构性改革和城市工作。会上,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是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一个重要举措。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坚持改革开放;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战略上坚持持久战,战术上打好歼灭战;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此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公众视线,逐渐成为热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清理“僵尸企业”必然对就业造成一定影响。
一、给就业工作带来压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头戏是处理“僵尸企业”。所谓“僵尸企业”,是指已停产、半停产、连年亏损、资不抵债,主要靠政府补贴和银行续贷维持经营的企业。这些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就业人数众多,要清理这样企业必然给就业工作带来压力。对于煤炭、钢铁两大行业而言,积极有效去产能已经迫在眉睫。据了解,煤炭系统涉及约130万人,钢铁系统涉及约50万人。根据民革中央调研的数据,全国在“供给侧”改革性改革中预计将有近1000万的劳动力需要转移,接近于全国一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虽然这些年我国劳动人口总量在减少,但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口总量并没有减少,总量压力仍然比较大。在做好原应该进入劳动力市场人员就业工作的同时,还要安置因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1000万劳动力转移就业,如果再考虑经济下行对就业拉动作用降低等因素,将对就业工作带来巨大压力。
二、为扩大就业带来新动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通过去产能,能够更好地腾出发展空间来培育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壮大产业规模,也就拓宽了新的就业空间;不仅有望为因去产能而失业的企业员工提供新岗位,还能为新生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同时,对已经进入新业态的劳动力将是很好的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机会。在新兴产业,曾经很多从业者都是兼职,表现出就业不充分,新业态有很大的容量,这一举措将改善和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实现更高质量的增长,从而实现就业质量优质化,进一步增加就业动力。以服务业为例,在产业优化重组的过程中,服务业将发挥双重稳定器的作用:一方面保持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提供就业岗位。据统计,服务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创造约100万个就业岗位,比工业多50万个左右就业岗位,其对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就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有的员工会抓住市场需要,利用原有的资源和熟悉的业务渠道进行创业,从而带动就业。眼下,正是国家提倡创业创新的“黄金时节”,李克强总理也多次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为扶持创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通过提供资金支持、降低创业门槛、简化创业手续、加强创业服务等措施优化创业环境,努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鼓励开展各种类型的创业活动,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劳动者在创业的时候,不但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可以通过合伙创业、组建公司等方式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培养和造就更多的创业主体。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有的下岗失业职工根据自己的优势,进行创业。他们在安置自己就业的同时,将带动更多的人实现再就业,从而实现就业的倍增效应。
三、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
在化解产能过剩与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的过程中,企业用人需求降低,一部分职工面临着下岗再就业,缺乏技能的劳动者面临着再就业难的窘境;另一方面,企业提质增效需要更多的创新性人才,对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比以往更加强烈。通过“去产能”和过剩产能的淘汰,更好地培育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产生的新岗位更需要有文化、懂技术的高技能人才来胜任。因此,完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对于产能过剩的钢铁和煤炭行业中大量需要转移就业的职工,由于职业技能有限,被限制了再就业,这就要加强对化解过剩产能人员开展新知识、新技能培训。例如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充分运用职业培训补贴和高技能人才补贴政策,鼓励企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广泛开展各类职业培训,创新培训方式,提升劳动力素质,培养一批能够满足市场多层次需求的现代劳动力大军。
四、影响就业政策的着力点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政策的影响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先停止促进产能过剩的政策,实施有利于化解过剩产能的优惠政策。例如有些地方给予产能过剩行业过多补贴,导致一些“僵尸企业”“大而不倒”,这对国家经济来说是一种拖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避免这一点,不能盲目扩展产能,如果过多的资金和补贴流向这些落后产能企业,将导致经济结构更加不合理。在制定优惠的就业政策时,也应该考虑到这一原则。再者,对产能过剩企业停止稳岗补贴等稳定就业岗位的政策,转而加大对失业职工实现最低生活保障和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岗位开发和技能培训力度,做好职工安置工作,从而可以缓解人员下岗问题的冲击。
优惠的就业政策和服务要提前到位,争取可以帮助员工在没有失业的情况下再就业,或者尽可能缩短失业时间。应通过政策杠杆避免集中减员,在职工失业之前制订比较稳妥的分流方案,做好职工的分流安置,鼓励企业内部挖潜,鼓励员工转岗就业创业,允许内部退养,社会实行公益性岗位托底等渠道分流安置职工。开展转岗培训或技能提升培训,增强失业人员就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五年以内、再就业有困难的职工,可实行内部退养。对就业困难人员,可开发公益性岗位进行安置。
另外,在制定政策时还要考虑到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问题和各地情况不同等因素。建立对职工安置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机制。对个别产能过剩严重的地区会出现职工集中下岗和财政支出的困难,所以要因地制宜地制定配套政策。
五、有利于完善统筹城乡就业服务体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调整产业转移链条和技术辐射路径。有的产业将向农村转移,公共财政也将向农村倾斜,这将加快城乡之间土地、资金、人员等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并为完善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奠定基础。通过产业转移,把工厂、企业办到农村,实现资金转移,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农村经济,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除此之外,此举措还将使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在家门口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的增长,带动了就业服务工作的发展,有利于完善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和平等就业制度。同时,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完善的有利于多渠道开发就业创业岗位,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通过推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分割的传统“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一元经济社会结构”转变。
(作者单位:山东省招远市劳动就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