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丽
摘 要:鉴于学术期刊的学术成果判断具有专业性、复杂性、严肃性,在审稿的过程中要严格把握稿件的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从而有效把控稿件质量、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为弥补责任编辑专业领域知识的不足,适当引入外审的稿件审理模式是保证期刊出版质量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本文就学术期刊引入外审的必要性、引入外审尚存在的问题和如何恰当地引入外审模式进行初步探索,期望在借鉴同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少走弯路,充分发挥外审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社科类学术期刊;外审;同行审稿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4-0119-02
《出版专业实务》中在谈到期刊的审稿时指出,“期刊审稿的总体要求与一般图书的审稿相同,即必须把握住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独创性”,而图书的审稿制度中就特别提到了外审,“外审是指将稿件请本出版单位以外的专家或有关部门审读。外审不属于三级审稿制度的组成部分,只是出版单位审稿工作的一种补充。[1]”那么,期刊审稿有没有必要同图书审稿一样引入外审呢?从各大高校学报及其他一些期刊的审稿实践看,适当引入外审是必要的。
一、学术期刊引入外审的必要性
外审在学术期刊审稿过程中也被称为专家审稿,或者按照国际期刊界的通行叫法称作同行审稿。同行审稿在西方经历了二三百年的发展,衍生出了很多具体方法:匿名审稿、双向匿名审稿(也叫“双盲审制”,即期刊编辑部隐去作者姓名、职称、单位、通讯地址等个人信息,送交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审稿、评价、修订。审稿人不知道作者的真实身份,作者也不知道审稿人是谁。目前应用比较广泛)、单盲法审稿、实名审稿、公开审稿等[2]。但其实质也是专家审稿。相比于责任编辑审稿,外审的优越性在于以下几方面。
(一)外审的专业领域知识优越于责任编辑
首先,在国家提倡文化事业大繁荣的当今期刊界,很多责编都是硕士研究生学历,他们都具备自己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并在期刊编辑实践中积累了很多的编校知识,在很多稿件的学术价值和稿件质量把握上都足以胜任。但不能否认的是,学无止境,责任编辑在脱离校园的专业知识学习后,难免遇到已有学科领域知识陈旧、面对其他学科领域专业论文难于把握的困境。尽管责任编辑每年都会有继续教育、知识更新的学习机会,但毕竟不能和每天都浸在学海里的专家相比。
外审无疑都是各个学科领域的领军者,他们的学识修养和专业知识是值得肯定的,这就符合了期刊审稿中引入外审的前提条件,即责任编辑难以把握专业性内容质量的稿件需要进行外审。外审专家在专业领域里的优势在判断稿件的科学性、创新性、独创性、实用性上是编辑所无可比拟的。外审可以提供稿件审读意见书,帮助责任编辑判断稿件的学术价值,提高退稿率,保证刊物的学术质量。
(二)外审的引入能够更客观公正地对待稿件
1.同行审稿尤其是双盲审能够有效避免刻板印象。在审稿人不了解作者的情况下,审稿人就不会因为作者的职称、学历、社会地位而产生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也就是说,在审稿的过程中审稿人不会因为作者的学历或职称低而对稿件的质量产生怀疑,或者因为作者的社会地位高而产生偏向情绪,进而做出不公正的评判。
2.外审可以有效地避免人情稿。中国社会可以说是人情社会,学术期刊编辑收到人情稿,鉴于各种人情往来往往不好直接拒绝。而在引入外审制度后,这一难题迎刃而解。外审是盲审,稿件质量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该退稿的必须退稿,该退修的退修,没有人情可讲。对于净化学术领域无疑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三)外审的审稿意见更有益于作者对稿件的修改和提高
在编辑审稿过程中,对于需要退修和退改的稿件往往采取书面的形式跟作者沟通。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新媒体条件下往往采取email的形式,这同样利于外审以稿件审读意见的形式给予作者修改稿件提出意见和建议。相对于编辑审稿后的退修意见,外审的修改意见更具有专业性,能够就文章在专业知识领域内的缺陷、不足、错误等提出针对性的修改意见,帮助作者提高专业论文水平,同时也就提高了期刊整体的学术质量。
(四)外审的引入无形中增加了组稿和选题策划的力量
学术期刊邀请的专家外审都是各大高校的教授或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他们往往有自己的研究团队,在各自的学术领域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因为他们的社会效应和学术影响力,往往能在无形当中为学术期刊带来大量高层次的稿源,从而能易于帮助编辑策划一系列优秀选题。相较于编辑坐等稿源的组稿形式和闭门造车的选题策划方式来说,外审的专业力量更强、视域更宽、人脉更广,能为加强期刊的学术质量、社会影响、在业界的层次增添助力。
二、引入外审存在的问题
尽管引入外审相对于只有编辑审稿有若干好处,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中国内地学术期刊界引入外审制度尚存在很多未能完善之处,这也是很多学术期刊没有引入外审制度的原因所在。
(一)外审时间影响出版周期
就目前的学术期刊出版周期来看,最短的应数旬刊,每月出版三期,这样,从作者投稿到编辑出版的周期就会大大缩短。以笔者所在的《学理论》杂志为例,从2009年到2015年是旬刊,其间,从作者投稿到发表的周期平均是一个半月;而从2016年开始,为了提高刊物质量,精收稿件,杂志变成月刊,平均每个月出刊的杂志从作者投稿到发表的周期延长至三个月,以后可能还会更长。这种显著的变化说明了期刊提前收稿的时间因出版周期延长而提前,对于双月刊来说,这个提前量会更大。而引入外审的往往是那些稿件内容涉及学科领域前沿知识、学术思想较新、较深的学术期刊,这样的期刊出版周期会更长,双月刊是正常频率,也就意味着从作者投稿到编辑出版的时间大概在半年左右。很多作者鉴于学术成果的保鲜期较短,或者因为评优评先的时间限制,不能有这么长时间的等待期,尽管中国知网推出了数字优先出版,但对于相当多的杂志来说,这不是治本之策而没有予以采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期刊不引入外审的原因之一。外审人员都是各学科领域的专家,本身就可能身兼数职,平时的工作量会非常大,让他们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静下心来审一篇文章可能需要不短的时间,所以期刊必须做好外审加入后增加审稿时间的时间准备,避免因时间过长而影响出刊。
(二)外审与一稿多投的矛盾
从目前的投稿情况来看,虽然期刊一再强调希望作者不要一稿多投,甚至声明,一旦作者一稿多投将不收录作者的文章,但这一现象仍然存在。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作者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够尽快被学术期刊收录并发表,这种尽快出版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就给期刊,尤其是有外审的期刊带来了审稿的麻烦。
有外审的期刊出版周期都长,如果作者一稿多投,在同时投稿的前提下,没有外审、出版周期快的杂志很快就会回复作者可以发表的信息;有外审的杂志通常都会回复:请勿一稿多投,一个月内没有回复请另行投稿。其结果很有可能造成作者必然地选择没有外审的杂志,对于有外审的杂志来说不仅浪费了外审的时间和期刊的审稿费用,还失去了一定的稿源。
(三)外审可能会存在门户偏见
由于外审属于专家审稿,在外审的审稿过程中,对于同一领域里的专业知识很可能存在学术流派的不同观点和视角。鉴于期刊编辑部不可能对专业领域里的流派有清醒和客观的认识,无法判断专家对稿件的意见有无门户之见,因而无法保证经过专家审稿后是否会流失一部分应该得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机会的优质稿件。
三、正确引入外审的方法
(一)引入外审的时机
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期刊界就在热议编辑学者化的可行性,希望学术期刊编辑能够摆脱外审的束缚,成为学术领域的全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杂家,真正实现社科期刊职业化(编辑办刊)。但就截至目前的办刊实践来看,社科类学术期刊尤其是综合性社科类学术期刊职业化与非职业化还处于并存状态。因为综合性社科类学术期刊涉及的学科领域过全,基本都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哲学、历史、法学、教育,要让编辑在这诸多的学术领域里都有所掌握是不现实的,只能是都有所涉猎,一旦遇到精、尖、深的文章,编辑就会显出捉襟见肘的尴尬。所以在这时适当地引入外审帮助审稿把关,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大部分编辑可以掌握的稿件就没有必要有外审环节,以避免对出版经费的浪费和对出版周期的影响。
(二)外审与三审的关系
《出版专业实务》中说得很明确,外审只是对三审制度的一种补充,不能替代三审的任何一个环节。但在实践中,有些杂志社却质疑三审的作用,认为三审制度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已经不合时宜;认为学术期刊应该与国际接轨,实行国际惯例的专家库(同行)审稿制度。对于这些观点,笔者不敢苟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三审制度作为学术期刊审稿的固定环节有其存在的必须性。三审制度已经实行了五十余年,从编辑的初审到社长(主编)的终审,每个环节的审稿人不同,分工不同,视角不同,对稿件的作用不同,可以说层层把关才能最终保证稿件质量。这个质量不仅指的是学术水平,还包括稿件的政治性、思想性等内容质量和包括框架结构、行文格式、表述形式在内的形式质量。不能因为引入外审就过于依赖专家的判断,而简化三审程序。
总之,在有条件的期刊社可以适当引入外审,但是不能替代三审环节中的任何一环节。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要以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建立外审专家库,多与专家学者沟通,以发挥外审的名人效应,为期刊社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专业实务[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2] 尹玉吉.中西方学术期刊审稿制度比较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
[3] 王健华.科技期刊审稿制度探析——关于“三审制”的思考[EB/OL].http://www.docin.com/p-176923667.html&endPro=true.2016-03-25.
[责任编辑:传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