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的理解

2016-05-16 08:14龙赛
大观 2016年4期
关键词:美术课程人文性人文精神

摘要:为了更好地发挥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要着力将美术教育提升为文化教育。本文立足美术课程人文性特征,旨在分析美术学科的人文内涵,以及如何在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下提高美术教师的人文素养,体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

关键词:美术课程;教育;人文性;人文精神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德主要途径。”这说明美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就是不再把它看作是一门单纯教学美术知识、技能的技术课程,而将其定性为具有“人文”性质的学科。

一、对于“人文”一词的理解

“人文”一词是经常被提到,那么到底什么是人文呢?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提出的人文主义理论来看,人文应该是一种高度重视人以及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而我国《辞海》一书指出,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然而,文化现象也有落后的、愚昧的,我们今天所说的人文、人文精神、或人文素养,一定是指人类文化中科学的、健康的部分,是指一种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在这些价值观和规范中,包含着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等思想观念,是人类文化中先进的、核心的部分。虽然东西方国家对“人文”的解释有所差异,但总得来说,其基本内涵是相通的,都是指重视人的文化。

二、美术学科定性为人文性学科的意义

(一)将美术学科定性为人文学科,对美术课程实施的具体取向具有决定性作用

将美术学科定性为人文性学科,使美术教育从根本上转变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充分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走出了单一的技能训练为主的美术教育误区。也就是说,追求美术课程的“人文性”,实则是指通过美术教育将学生培养成既有艺术又有文化,且具有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独立人格的人,而不是单纯注重学生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这对于美术课程实施的具体取向具有决定性作用。

(二)将美术学科定性为人文学科,对于帮助学生实现生命自我构建具有重要作用

人的一生,除了学习知识之外,还需要一些情感的感受和体验来进行生命的自我构建,而这种情感或非智力因素就可以通过艺术教育来完成。具有了人文性的美术课程可以使美术学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活泼轻松。美术课堂可以从“人文”的角度出发,自然地与语言、道德、伦理、技术等内容进行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与人的情感、价值观、生存态度等关系,学会关心人类的文化现象,对各种人文学科中蕴藏的美的因素进行挖掘提炼,并以美术学科的直观形式展示出来。

三、对追求美术课程“人文性”的思考

(一)美术学科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

在人类知识体系中,人文性的东西更多的通过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学科体现出来。艺术通常是由形式和内容两部分组成的,人文性的东西就涵盖在内容里了。对人以及人的价值、尊严、情感、道德、文化的关注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历史、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表现出对人的精神的关注、人生的关注、对人与自然和社会和谐的关注。

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和中国传统绘画为例。欧洲文艺复兴崇尚人性,主张以人性取代神性。无论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还是拉菲尔的《西斯庭圣母》,亦或是米开朗奇罗的《大卫》等旷世名作,无一不流露出艺术家的激情与人格写照,无一不流淌着对人性的赞美和对人文精神的追求。相比与西方传统绘画,中国传统绘画更讲究意象绘画,画家善于采用笔墨、比兴、程式等表现手法充分表达其志向、思想感情和意趣。例如,最广为人知“梅”、“兰”、“菊”、“竹”四种植物,常常成为画家用来表达自己对崇高的品质和道德精神的追求,梅兰菊竹的人格化在文人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可见,美术学科是一门极富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的学科,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人文思想和人文素质教育内涵。学生在欣赏这些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艺术作品时,会对蕴含在作品中的艺术家的理想、道德、尊严、情感、真、善、美、个性、自由等人文精神产生共鸣,受到滋养,并获得启迪,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也会随之得到提高。所以,美术课程可以说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一条主要途径。

(二)美术课程如何体现“人文性”

将美术课程定为人文性学科,这也意味着,如何突出美术课程的“人文性”,成为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能否培养出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的学生,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关键因素。由于专业原因,以往美术老师更注重专业技能上的训练,而相对忽视自己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等方面的培养。因此,美术教师需要加强人文知识学习,不断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在教育服务中体现人文情怀,尊重、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向学生传递一种“真”、“善”“美”。只有教师做出好的表率,才能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

其次,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应着力将美术教育提升为文化教育。例如,教师在进行美术欣赏课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从形式上认识美术作品的价值,而且要让从内容上理解作品所表达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在进行写生、工艺制作等美术课程教学时,尽可能将技能的学习与表达结合在一起,通过表达活动引导学生关注人文精神;在进行综合探索性课程教学时,可以将美术学科与语文、历史等其他文化学科紧密联系起来,也可以将校园文化和民间文化融入美术课堂,在课堂上营造出一种人文气氛来感染学生。但是,要避免过分综合,将美术课上成文学课或历史课,不能脱离美术,为了“人文而人文”。

四、结语

总而言之,要将美术课程打造成人文性课程,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注重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更加注重人文精神的传播和养成。

【参考文献】

[1]尹少淳. 美术课程的性质与特征 [J]课程.教材.教法,2015(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龙赛(1993.2—),女,汉族,籍贯:湖南省株洲市,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5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学理论 研究方向:美术教育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美术课程人文性人文精神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以生为本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研究
中等师范学校美术课中的素描教学研究
对小学低年龄段的学生如何进行设计意识的培养
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俄语专业实践教学
由《星际穿越》看科幻电影的人文性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