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爽
【摘 要】很多地方电视台都有文化强市的要求,但从资金投入、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无法与央视和省级台相提并论。因此,需要找到适合地方台栏目创作的方式方法。本文立足地方台角度,以实践经验结合电视理论,从栏目定位、形态结构、拍摄方式等方面简明阐述了作者观点。只要能找准地域文化特点,运用好恰当表现手法,地方台就一定能创办出有竞争力的历史文化类品牌栏目。
【关键词】地方电视台 历史文化类栏目 扎根本土 纪实拍摄 互动性
长期以来,央视以及省级卫视都做过大量的涉及历史文化类的栏目,其中有很多成功的范例,如《探索发现》《走遍中国》《荆楚记忆》等,还有许多大制作的历史文化类系列片,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作为地方电视台,无论是从资金投入、整体把握还是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无法与它们相提并论。
因此,地方台历史文化类栏目的创办就需要有自己的特点和运作的方式方法。
一、扎根本土,发挥地域优势,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地域文化是地方电视台文化栏目的灵魂和根基所在,也是地方电视本土化、特色化的源泉。地方电视台制作有特色的文化节目,首先节目内容选材方面要尽量发挥地区优势,体现地方特色。这些节目的内容和选题,在地域上、心理上、情感上,都非常接近大众,观众熟悉,就容易对节目产生亲近感,提升兴趣。这样做既符合贴近性原则,能够吸引观众的眼光,又能够体现出差异性,避免与其他电视台在内容上的重合。辽阳是一座拥有2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史迹斑斑,人文荟萃,坊间更流传着诸多民间传说。辽阳广播电视台和辽阳博物馆共同策划的历史文化寻访类栏目《襄平记忆》,就是立足辽阳古城本土,通过对辽阳的人文景观、历史掌故、市井风俗、名人轶事、日伪遗迹和辽阳老照片的寻访与探秘,展现城市的发展与变迁,挖掘古城文化内涵,重温历史,使那些正在逐渐消失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能够重新焕发出它们本应具有的价值。栏目从风格、内容设置到包装制作等都力争更多地体现本地区的文化特征,根据本市的收视对象去构思、设置、拍摄不同的选题,使内容和形式更贴近现实、贴近生活,符合古城百姓的文化取向和欣赏习惯,获得了文化上的亲和力、地域上的亲近感,使古城观众产生思想共鸣,最后获得审美认同。
二、对题材创意性处理,提高节目可看性,激发观众收视兴趣
面对久远之事,历史文化类栏目遇到的最大尴尬,便是如何呈现那些往事。既要排除虚构,又不能一味只是访问、图表和文字。央视的同类栏目和一些大制作的历史文化类系列片,往往以扮演手法而再现历史,让虚与实、再现与历史得以巧妙融合,因此让人过目难忘。
然而作为地方电视台,不可能有那么大的资金投入,一期节目也不可能有太长的周期,所以情景再现式的搬演就显得不那么现实。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襄平记忆》采用的方式就是,尊重历史的同时,结合一部分故事传说,做到雅俗共赏。在文字语言表现上,做到有一定色彩的文学品位和通俗易懂的电视语言相结合。在画面语言表现上,做到自拍图像、影视资料图像、图表、采访与访谈、绘画、电脑三维动画、字幕等手段相结合。力求做到在节目中渗透着人文品位,体现出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在追述一段历史、回忆一段往事中达到让人们了解、回忆、思考、欣赏的目的。从而节省了大量的资金,降低了制作成本,也缩短了节目的拍摄制作周期,以使创意性和可看性兼具。
三、纪实拍摄手法结合多种摄录器材优势,增加观众收视体验
纪实拍摄作为“记录现实”的一种摄影手法,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拍摄真实的影像,具有不虚构、不粉饰、不夸张等特点,有着记录和保存历史的价值。
地方电视台由于资金等问题不能运用搬演手法,但还要避免历史文化类节目产生的枯燥感,那有什么更适合的表现形式呢?我们在拍摄《襄平记忆》节目时,也面临这样的困惑。由于我们将节目定位为“追寻身边的历史,发现街头巷尾的传奇故事,襄平记忆,辽阳人的城事记忆”,所以,我们决定将纪实寻访的拍摄风格引入节目创作,在寻访的过程中利用电视艺术的手法,寻找与古城文化相关的历史遗存和文化痕迹,通过对当地风土人情、山川风光、文物文献、人物讲述来再现古城历史。大量的长镜头和纪实拍摄手法增强了节目的真实性和可看性,减少了文化历史类节目表现形式的枯燥感,较好地向观众传递了“历史就在身边”的栏目定位和主题。
另外,当下各种拍摄“神器”不断涌现,在不同题材摄影中也是各显神通,效果不言而喻。
所以关注即将消失的文化遗存和传统民俗,做好历史文化栏目,为后人留做历史资料,适当采用纪实拍摄手法和运用多种器材是较好的选择。
四、转变文化节目形态,增强栏目的互动性,实现雅俗共赏
如今的电视观众,不仅欣赏水平在不断提高,而且对节目的参与意识也在增强。因此要突出地方文化特色,还要处理好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辩证关系。长期以来,很多文化类节目一直固守着“高端”阵地,这肯定会与普通观众的关注焦点形成错位,与观众的收视需求产生距离。如果文化类节目不放下“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架子,就势必会陷入“窄众化”的困境。其实,高雅和通俗之间并非是一条填不平的鸿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题材不一定就不高雅。比如在创办《襄平记忆》栏目初始,我们就刻意没有把拍摄视角定位在大历史研究考证层面,而是以百姓视角,着眼于坊间历史记忆,百姓街头巷尾身边的历史文化,而且每期节目后,还会以相关民谣或观众互动为结尾,更增加了此文化节目的思想性和参与性。整期节目从结构到语言都较好地表现了贴近性,节目既有文化品位又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看性,实现了雅俗共赏。
综上所述,地方台的历史文化类栏目只要能依托其独特的地域特征,运用好切合地方条件的恰当的表现手法,就一定能拥有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占据一席之地,成为大台、大制作的历史文化类节目的有效补充,同时也为地方电视台的品牌建设增加竞争力。
(作者单位:辽阳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白立献《地方电视台文艺栏目的生存与发展探析》(J)《时代报告》2011年7月;[2]任菲《做好地方台的历史文化类栏目》(J)《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21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