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俊/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明清以降,随着丝业经济的发展,南浔镇陆续出现诸多世家大族,造园的行为日益频繁,南浔迎来了私家园林发展的历史高峰。历经多舛世变,昔日诸园仅存小莲庄、颖园、述园。适园因兵燹堙没,以往学术界对此园也关注较少。本文拟在文献考证、实地踏勘、照片比照的基础上,对适园的历史沿革、园林布局、园林营造进行初步的探讨,并进一步为此园平面的示意性复原提供一种解读。
适园位于南浔镇南栅原补船村,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张均衡筑。张均衡(1871—1927),字石铭,系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长孙。周庆云《南浔志》卷二十一《人物四》是这样记载张颂贤的:“字竹斋,其先本贯徽州,康熙间始迁南浔镇。勤于商。”[1]张謇撰《乌程张封公墓碣》云:“同治初元,私贩充斥,引滞课绌,盐法太坏。巡抚召商集议,颂贤连约诸商,收余姚岱山之私,轻课减价,以阴敌缘江并海之私。于是商利益滋,官课以充,而家亦日益丰大。”[2]张家营丝发家后又专营盐务,资产得以扩大。张均衡的先父张宝庆,周庆云《南浔志》卷二十一《人物四》称他为:“性至孝,以养志,称能逆揣父母之意所在,而视无声听,无形维持之补益之舆。”[3]这显然也影响到了张均衡在适园内为母建佛堂并营造长生塔的行为。
对于适园的历史,周庆云《南浔志》记载:“适园,在南栅补船村,光绪中张均衡所筑,即董说丰草庵黄叶台故址。叠石为丘,浚池成壑,亭榭花木,结构颇佳。”[4]汪曰桢《南浔镇志》卷六《古迹》记载:“丰草庵,董说屏迹著书处。”[5]可知适园为明末遗民董说“丰草庵”故址。
如同南浔镇较适园早建的东园、述园、留园等一批私家园林,张均衡营造适园不仅仅是游观、社交之需,也是富商阶层身分地位及消费文化的象征。继光绪三十二年(1906)张家住宅——懿德堂扩建不过一年,占地二十余亩的适园随即落成。张均衡有意强调这是一种有别于俗见的生活方式及文化消费:热衷于字画、金石、碑刻、奇石、书籍的收藏、展示与传播。正如郑孝胥《适园记》所云:“余闻石铭蓄名贤书画,秘籍善本,且喜校勘,精刊以行于世。”[6]除了自我的愉悦外,对于家人,尤其是父母的奉养,也成为造园的合理依据。宣统三年(1911)张均衡为其母七十寿诞建长生塔,这也是适园至今唯存的完整遗迹。1922年桂夫人去世,张氏迁居沪上,适园多闲置。1931年4月,《湖州月刊》刊登《南浔名园志略》一文,引周庆云《南浔志》介绍适园。1934年12月,《湖州月刊》刊发适园风景照片,此时适园的营造面貌也在童雋先生踏访南浔时得到文稿及照片的佐证。1937年底,日军入侵南浔,适园主体建筑基本被焚烧无存。1972年,适园内太湖石被运往杭州点缀玉泉等景区。目前,适园原址仅存长生塔及北部荷池,现为南浔儿童公园。
适园因兵燹而衰败,有关适园的园林布局需要借助于史料的分析。除了同治二年(1863)汪曰桢所纂《南浔镇志》、民国十一年(1922)周庆云纂修的《南浔志》地方镇志外,还需要扩大到园记、诗词等相关文献[7]。而民国期刊《吴兴导游》《小说世界》的相关记述及照片,童雋《江南园林志》中的记述及照片;南浔籍徐迟、林黎元等文人游览适园的回忆游记等,无疑增强了文献材料的“史实性”,进而可对适园本体的营造方式、具体要素等进行较为细致的考察。
私园的规模大小,自然是家族财富的象征与消费竞争的物化[8]。据光绪三十四年(1908)九月刘锦藻校订付印《南浔全镇一览图》,按比例推知适园南北长约175米,东西最宽处约95米,基址占地面积约24亩。另据《南浔镇土地面积实测图录》,适园占地面积为29.32亩。20世纪30年代童雋先生造访适园,是这样描述其平面格局的:“园有大池,分内外两部。外园有石山回廊,内园有四面厅、土山,原荷花池有九曲桥,到土山有天桥。”[9]《吴兴导游》记载:“外园石山之堆砌尤极玲珑精致,回廊壁间,砌有历代名贤手迹碑石甚多。内园有四面厅,厅前奇石数方,颇具古雅。又有玉兰花树二株,为镇之最巨者。再进有土山一,结构自然,无雕凿痕,梅棠篁桂,杂植其间,登眺四方,洞庭七十二峰,隐约可见。惟内园常锁,未免大煞风景。”[10]相互印证,可知适园大体平面布局:外园以湖石假山、回廊绕池为主景,张均衡收藏的金石碑刻展示于碑廊(图1);内园则以四面厅(即六宜阁)、观稼轩、土山及荷池为主体(图2)。徐咸安有诗《水阁乘凉偕外子作》:“杨柳依依里,楼台月正中。池光亮槛外,萤火度墙东。竹粉涵清露,荷香沁晚风。其间堪却暑,幽致与君问。”[11]推知为内园荷池六宜阁景致。
图1 外园湖石假山
图2 内园土山
乡贤林黎元先生有《适园园景追忆》,提供了适园面貌解读的可能:“大门临鹧鸪溪,平时不开,概从西首边门出入……园分内外,以荷池相隔。进边门过花房,即达外园。沿前池垂柳如簾,一条卵石小径通三十一间禽笼,周植红梅碧桃成坞……过禽笼,六宜阁突出于荷池,三面环水,园主收藏古籍碑石、读书消暑之所……离六宜阁,循石径迤北,上土山,高约三十米……循原路回到花房前,有门进内园。长廊随池岸绕回曲折,有漏窗,园内园外似隔非隔,欲断还连。转入碑廊,壁上所嵌有郑孝胥宣统元年正书的《适园记》碑……过碑廊有榭曰‘曜霞’……出榭有跨池的太湖石假山,沿山径逶迤登顶……下山经池中矶石登彼岸,路边假山有一石室,内贡玉佛观音……出假山北行,在罗汉松灌木中,一座七级石塔拔地而起,系宣统三年张均衡为其母七十寿庆而建,亦名长生塔……离石塔过西北弧形小石桥,近路侧矗立高约三米的奇石曰美女照镜,远观宛如美女执镜晨妆……纵观全园布局,不若小莲庄和宜园以大荷花池占主位而一望无余,适园则迂回曲折,有深远不尽之感。”[12]据林先生游览流线,加上遗存十多张老照片的视角对照,在以现存遗址部分荷池、长生塔、鹧鸪溪为底图参照的基础上,大致勾画出适园的平面格局示意图(图3)。
相对于南浔镇早期修建的颖园、述园等宅第附园,较后营造的适园,在选址和布局上,有了新的变化。园林基址由镇中心的沿市河核心地带转向相对开敞的市镇外围郊野地带,占地规模变大,宅园合一的格局被打破,也使得园林在布局上有了内外之分的可能。水景为核心主景,周边的建筑及景点的组织,以围绕模式展开,形成环游式观赏路线。正如陈从周先生所言:“南浔园林自具特征,大园绕水,汪洋数倾,荷叶万柄。或无外墙,环水障之,别具一格。小莲庄为今存之佳例。已毁之适园、宜园仿佛似之。”[13]适园南北基址较长,内园相对私密,水域面积宽阔,这受藏书楼防火防盗所限;而外园适时向社会公众开放,建筑比例较高,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共性。《吴兴导游》是这样记载的:“适园、小莲庄两园入游者不必纳费,惟须先向园主家索得游券始可入。”[14]这种内外两园的格局也在同一时期前后营建的宜园、小莲庄中得到印证。
图3 适园平面示意图
图4 临池缀绮廊
南浔地处江南水乡,私园往往依水而建。适园的旧址水池,推测可能为鹧鸪溪北侧的梦华潭。周庆云《南浔志》卷三《河渠》:“梦华潭,南栅,本名秤锤潭,亦作寸池潭。明董说居此改名。”[15]缪筌荪在《韫玉楼遗稿》序中提及:“家有适园,共称盛景。疏泉作沼、叠石为山。跨溪阁之一湾,豁风亭之百尺。”[16]
除了利用天然河湾引为水景外,徐迟《废园》记载:“一道清泉从高处流下来,沿着太湖石砌成的蜿蜒沟渠流过。有的地方很险要,架起了一道桥,从桥上正好看到一条瀑布飞溅而下。清泉从何而来呢?在山底下的背阴地方有一石室,其中放了一台水泵和发电机,一开动便可抽水上山,让清泉从山顶流下来。”[17]这景致正如金蓉镜《高峡观泉》诗云:“石梁通清池,潺潺流花坞。悬注山峡声,响作艺田雨。”[18]
围绕荷池主景,适园主要建筑的布局与朝向,也顺应已有的水景形态。徐迟《废园》云:“适园里有许多亭台楼阁,绕着一个并不很大的湖有两座临水的精美楼台。相距不远,可以互相眺望,就成为年轻男女初次相亲的场所。”[19]水面尺度适宜,楼台的对景处理,能更好的形成视觉联系及互为因借的景观格局。
平川的南浔,世人更喜好登高远观。对于外园的假山,徐迟的印象是:“适园的假山特别高,上山的路径很曲折,要盘旋而上,全用太湖石假山垒成。”[20]《江南园林志》云:“外园有石山回廊,内园有四面厅、土山。原荷花池有九曲桥,到土山有天桥。山洞用钩带法,不用条石封顶。另有名石,题曰‘美女照镜’。”[21]清代钱泳《履园丛话》曾引江南著名造园家戈裕良“狮子林石洞皆界以条石,不算名手”[22]语,适园假山收顶不用条石替之,以追求自然天成。内园太湖名石孤置,曰“美女照镜”。金蓉镜《奇峰拱笏》描述此景:“奇峰青岌业,中有嘉荫堂。客至一斟酌,云叶照地光。梯登窥全笈,妙悟发轩皇。”[23]另有《石窟留云》:“石窟春盎然,留云稳胜迹。丈室佛所依,莲台亘六碧。”[24]奇峰、石窟、石台各异。
植物作为带有生机的造景元素,也是适园游观的突出方面。据金蓉镜《适园十二景》诗,可知“梅”“桂”“荷”“松”等植物为主景的景致。郑孝胥《适园记》记载:“杂植梅棠篁桂之属,蔽亏其间,作荷与菊花尤盛,为夏秋花事之最。”[25]缪筌荪《韫玉楼遗稿》序中提到:“夕阳花鸣红蒸,倚丽之云,晚露竹塘翠刻,琅玕之玉,每当春深晛睆,四壁花浓,秋影玲珑,半帘月坠疏窗,小雪一枝先插红梅,虚馆疏灯四照,最宜篱菊。”[26]看来秋菊和夏荷是园内的植物主景。另徐咸安有《适园梅花盛开》:“隔墙消息逗,遥指一枝新。索笑来檐际,寻芳过水滨。香霏千树雪,花发满园春。莫问古梅渡,荒芜愁煞人。”[27]诗后附语:“庭前旧植鸡冠、海棠、凤仙数本,秋日花开,怅然赋此。”[28]《鹤渚探梅》亦云:“鸣鹤识寒夜,梅花应已开。为报巢居翁,吟情何时栽。绕树日几回,点迹数苍苔。”[29]寄情于梅与鹤,把修身比德溶于一体。适园“又有玉兰树二株,为镇之最巨者”[30]。
适园另有缀绮廊,旁种香桂(图4)。况周颐撰《适园后记》云:“……艇之北,修廊百步……老桂为曲折,时或月明风静……即缀绮廊。”[31]金蓉镜《桂廊伫月》云:“桂华窅然秀,荡荡延秋月。架廊为之伫,寥须清毛骨。玉斧十万家,修此众香窟。”[32]“秀”与“清”的游园体验,其氛围主要靠桂廊来营造。而适园“佛”主题,除了经塔、佛室等,罗汉松群植也是一种造景。金蓉镜有诗云:“木末挂天绅,疑入庐阜远。妙契静者心,清尚偶嵇阮。移文谅不须,松桂落亦晚。”[33]
郑孝胥《适园记》记载:“南林张氏园,临鹧鸪之溪,周二十余亩,其胜处为二地,馆宇高下,与池相背,有堂曰‘净碧’,有榭曰‘曜霞’,有馆曰‘酣春’,有亭曰‘宿影’,有轩曰‘观稼’,杂植梅棠篁桂之属,蔽亏其间,惟荷与菊花尤盛,为夏秋花事之最,而六宜阁者,则张子石铭藏书之所也。”[34]可知适园建筑有“净碧堂”“曜霞榭”“酣春馆”“宿影亭”“观稼轩”等。“六宜阁”作为藏书楼,是内园最重要的建筑。水阁高二层,三面临荷池,一面通梅林鹤笼,曲径隐林。金蓉镜有诗云:“奇峰青岌业,中有嘉荫堂。客至一斟酌,云叶照地光。”[35]推断居中的嘉荫堂,是园主待客、宴乐的场所。适园建亭或置于山顶,揽收园外之景;或临池而筑,亭榭互为对景。金蓉镜《池亭拥翠》云:“池亭分晓翠,参差映一亩。石丈揖其旁,林神拱而凑。”[36]
传统“孝道”美德在晚清私家园林依然流行。适园长生塔的取名,明显带有“养亲”的意图。以园主母亲七十寿庆名义而建的石塔,系六面七级楼阁式结构。塔顶四石为吴昌硕篆书塔名,下为敦煌石室拓本《金刚经》文。缪筌荪《韫玉楼遗稿》序:“羌巡檐雨索甸,亦击钵以朗吟,时作雅游,借开胸臆。”[37]另有金坛冯煦撰文、钱塘吴士监书《乌程张氏石塔记》;江阴缪筌荪撰文、嘉兴钱文惠书《适园金刚经塔记》。名家诗颂有江西李瑞清、湖南曾煦、北京恽毓嘉、广东崔永安、江西陈夔龙、浙江朱祖谋、湖南左孝同、福建郑孝胥、江苏张骞、江苏罗振玉等。透过这些诗文雅集的社交,可见张均衡人际关系的构建突破了区域性的界限,这也是考察南浔近代园林文化的重要基点。正如郑孝胥《适园记》云:“张子取‘季鹰适志’之说,名之曰‘适园’”[38],园名取自“季鹰适志”的典故,表明了主人追求适宜自己兴趣的生活方式。康有为《适园长生塔题跋》亦云:“又藏书,以适其志,有花木鱼鸟亭榭,以适其志。”[39]建置在市镇外围且较大规模的私家园林,往往有别于传统依附于宅第的“宅园”,在居住功能消退的同时,游憩及休养等多样化的认识较之前增多。而适园的建造,随同养亲、藏书、雅集等生活方式的开展,超越了私家园林原本游观自娱等实用功能,同以往的园林观念相比,无疑这是对兼具商人和文士双重身份的张均衡生活方式的积极认可。
适园从始建至堙没,不过短短三十余年,留存的文献笔记、照片图像等资料有限。本文虽借力当前尽可能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并尝试着复原绘制适园平面示意图,但这种考证显然还不够深入,离适园的历史原貌还是管窥蠡测,涉及到园林平面布局的复原,如园林建筑的形制、节点空间的营造等,都需要有更深入的了解,因此谨以此文为抛砖之作,权当为后续研究提供可能。
注释与参考文献:
[1][3][4][6][15][25][34][38](民国)周庆云纂:《南浔镇志》,上海书店,上海,1992。
[2]今南浔张石铭旧宅张氏家族(南栅)史迹陈列室有张謇《乌程张封公墓碣》碑文拓本。
[5](清)汪曰桢纂:咸丰《南浔镇志》,上海书店,上海,1992
[7]园记有郑孝胥《适园记》、况周颐《适园后记》;诗稿有张均衡夫人徐咸安《韫玉楼遗稿》、金蓉镜《适园十二景》。另有缪筌荪《韫玉楼遗稿》序;1916-1917年间萧懋、姜筠、林纾、金城绘制《适园四季图》等。
[8]清同治三年(1864)太平军撤离浙江后,至光绪年间,南浔镇私家园林又迎来了新的建设高峰期。颖园、述园、东园、宜园、小莲庄、留园、适园等先后营建,而贵为“四象”的刘、张、庞、顾四大家族,其中刘家的小莲庄、留园,张家的东园、适园,庞家的宜园,占地面积都超过了二十亩。
[9][21]童雋:《江南园林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84。
[10][14][30]湖社宣传部:《吴兴导游》,湖社武汉事务所 湖社干事处,汉口,1936
[11](清)徐世昌:《晚晴簃诗汇》,中华书局,北京,1990。
[12]林黎元:《如诗如画 如梦似幻——适园园景追忆》,《南浔萍踪》,当代中国出版社,北京,2001。
[13]陈从周:《水乡南浔》,《园韵》,上海文化出版社,上海,1999。
[16][26][27][28][29][37](清)缪荃孙:《缪荃孙全集诗文》,凤凰出版社,南京,2014。
[17][19][20]徐迟:《废园》,邓九平,《中国文化名人书系——谈故乡》,大众文艺出版社,北京,2000。
[18][23][24][32][33][35][36](清)金蓉镜:《潜庐全集》,清光绪34年至宣统2年(1908-1910)刻本。
[22](清)钱泳:《履园丛话》,中华书局,北京,1979。
[31][39]朱均珍:《南浔近代园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