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子敬
地质公园建设以新的资源利用方式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是国土资源部门落实新发展理念,保障发展、保护资源和维护群众权益的重要载体。贫困地区地质公园建设不仅使地质遗迹受到保护,促进了旅游扶贫,还解决了区域性贫困问题。贵州省乌蒙山片区通过地质公园建设整合自然和人文资源发展旅游,既唤醒了地质遗迹保护的自觉,保护了绿水青山,又能实现贫困群众脱贫。地质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共同构建了旅游扶贫的贵州模式。
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成功申报令贵州旅游扶贫聚焦世界目光。贵州省织金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国土资源部联系的乌蒙山片区县。织金县委县政府积极筹集1亿元资金投入地质公园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园区环境整治,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促进旅游产业扶贫。2015年9月,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新成员,成为我国第32个世界地质公园,也是贵州省第1个世界地质公园。国内外因此慕名而来的旅游人数不断增多,与往年同期相比旅游人数成倍增加,贵州省内人数和省外人数的比例也在发生变化,旅游收入保持稳步增长态势。2014年全年旅游人数35万人次门票收入3600万元,2015年申报成功以后,全年来旅游人数达68万人次门票收入7000万元,由于各项旅游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园区内全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6亿元,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的世界影响力正逐步显现。
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占地面积170平方公里,由织金洞、绮结河、东风湖3个园区组成,是一个以洞穴、峡谷、天生桥为核心的高原喀斯特景观的综合性地质公园。公园园区所在的织金县官寨苗族乡,原是生态环境恶劣、长期受生计困扰、生活和社会问题较多,远近闻名的贫困乡。全乡辖16个村131个村民小组7784户3104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721户7589人。通过地质公园建设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已实现1057户3885人脱贫,生态环境也得到了重建。织金县的主要做法是:整合园区内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在重要地质遗迹保护区实施易地搬迁,将安置区、古街道和民族村寨作为旅游服务区打造,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开发民族特色旅游产品。通过宣传和劳动力培训,增强资源保护意识和旅游服务技能,吸纳贫困户就业参与公园服务工作,直接参与公园服务的有300人,年人均收入4万元。100农户加工的蜡染刺绣已通过公园的宣传远销海内外。支持农家乐餐饮、农家旅馆发展旅游经济,带动100家农家乐实现就业5000人。通过土地整治发展新农村经济,农林特色产品也因旅游销售一空。近年来,在国土资源部政策和技术的支持下,织金县通过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和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整合地质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资源等扶贫措施,已实现19.99万人脱贫,使旅游扶贫的贵州模式在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的带动下走向世界。
贵州赤水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建设让贫困群众实现产业脱贫。2012年4月,在乌蒙山片区扶贫攻坚启动会召开以后不久,国土资源部批复建设贵州赤水丹霞国家地质公园。经过2年的建设,随着各项保护措施和旅游设施的不断完善,2014年以来,旅游人数实现井喷式增长,旅游扶贫成为赤水市精准扶贫的主要措施,围绕扶贫整合旅游资源发展产业增加就业,已实现2.75万人精准脱贫。
赤水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占地面积134平方公里,分为大同-丙安园区和两河口-元厚园区,园内含5个景区。是集地学资源的独特性、系统性、科学性与观赏性于一体的大型丹霞地貌性地质公园。赤水市主要是通过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地质灾害防治、土地整治、乡村旅游和精准扶贫相结合,实现地质遗迹保护、发展旅游产业和贫困群众脱贫的目标。张家湾景区是赤水丹霞国家地质公园景区之一,景区村内有贫困户77户136人,村内有转石奇观遗迹点,还有很多奇型怪石很具旅游开发价值,通过修建步道、解说牌等对这些地质遗迹进行保护宣传,展现其科普性和观赏性。通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保居住安全,保旅游安全,实现安全生产。通过土地整治项目,把荒石、零星地块整治成耕地5000亩发展生产。通过创建美丽乡村打造乡村旅游,游客每月可达2万人。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利用土地整治后的石块栽种石斛,每亩可收入3万元,使荒石变成金石。建立移民搬迁点,搬迁农户60户212人,使地质遗迹不再受破坏。集聚产业保长远有发展,贫困群众在园区内打工每人每月收入3000元,还带动42户农家乐每月收入上万元。张家湾景区既是保护地质遗迹、普及地学知识、观赏石斛仙草、体验特色农业的国家地质公园,又是美丽乡村建设,贫困群众脱贫的幸福乐园。是通过地质旅游产业发展,荒山变金山实现精准脱贫的示范典型。
贵州省自然资源丰富,喀斯特地貌典型。国土资源部已批准建立的9处国家地质公园中有7处位于贫困地区,地质公园建设为旅游扶贫的贵州模式不断注入新的内涵,在善用自然资源、解决区域性贫困问题中发挥着积极的引领示范作用。贵州省对发展地质旅游带动脱贫攻坚很重视,国土资源部门已对全省地质遗迹展开全面调查,对于可以发展旅游产业的地质遗迹,组织力量加快地质公园建设。
加快地质公园建设推动旅游产业化发展让贫困群众早日成就脱贫意愿。国土资源部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要求,已批复国家地质公园191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我国的世界地质公园33处。位于贫困地区的国家地质公园已有80处,世界地质公园10处,这些地质公园通过在国家地质公园和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中的影响,激发了国内外众多游客的极大兴趣,已经成为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产业实现贫困群众脱贫的新动力。地方政府也通过地质公园的建设与国内外组织机构建立联系,开展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国土资源部在加强地质公园建设的同时,与住建部、国家旅游局联合出台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用地政策,引导旅游产业用地规范发展,在维护群众资源权益中实现贫困群众脱贫意愿,让贫困群众早日共享旅游发展成果。
基于地质公园在建设过程中使贫困群众解困和建成后使贫困群众脱贫的作用,今年以来,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按照全力支持脱贫攻坚的要求,编制地质调查支持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在贫困地区重点安排了地质遗迹调查工作,摸清地质旅游资源家底,督促指导加快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对于符合建设条件的尽早安排报批,并加强指导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工作。使地质公园建设成为地质遗迹保护,壮大旅游产业,解决区域性贫困,实现贫困群众脱贫的新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