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从这里开始

2016-05-16 20:59杨传杰
中国扶贫 2016年9期
关键词:村部选派书记

农村,是大有可为的人生舞台;农业,是充满希望的广阔天地;农民,是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坚强脊梁。我坚信:我的事业就在这里,我的梦想也在这里!——杨传杰

2010年,我作为安徽省第四批选派“第一书记”来到涡阳县小辛村任职。到村后了解到该村是个“三无村”:无人办事,前任书记因经济问题被判刑,村主任被双开;无钱办事,无村集体经济收入,且并欠债20多万元;无村部。全村连一条像样的砂石路都没有,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身泥,干群矛盾紧张,上访户很多,是个典型的软弱涣散村。

选好一个“火车头”

针对该村特殊情况,组织上让我书记、主任“一肩挑”。记得第一次开党员大会,全村71名党员,只来了3名村干、4名党员。看到这个场景,想想村里的现状,我备感压力,好在有了第一次选派的经历,心中有底。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选配一个好书记,把班子建起来。

如何选配一个好书记?在与村民谈心交心中,我能感觉到老百姓对选出好的村书记不抱期望,并且对我这个“第一书记”也怀疑三分。是骡子是马要拉出来遛遛,一定要干几件实事,让老百姓看看。主意已定,便有了一个在实际工作中物色培养好书记的计划。

说干说干,先从建设村部着手。当时的村部是临时租来的不到70平方米的三间简易平房。我通过走访了解到,适合建设村部的地块都是村干部家的。于是,我就找村干部商议,请大家支持,只有邓芳芝和邓卜超两名村干部愿意将土地贡献出来。土地确定之后,在帮扶资金没到之前,我把自家的积蓄和从亲戚那里借来的共35万元先行垫资用于建设村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小辛村53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村室建成并投入使用,阵地建起来了,组织活动也正常开展了起来。村部建成后的第一次大会,会议室座无虚席。这件事,不仅让我赢得了党员、群众的信任,邓芳芝、邓卜超两个村干部自愿让出土地的事情,也被党员和群众知晓了。

小辛村紧邻义门镇集市,义门镇工业功能区的很多企业就坐落在村附近,应该说,这个村在招商引资上有着非常好的发展潜力。经过我和村 “两委”的共同努力,在义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为小辛村引进了一家面粉厂。建厂首要的问题又是征地,这次,还是邓芳芝、邓卜超主动带头让出自己的土地,还积极做亲友的工作,为企业落户小辛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之后,村里的大事小事,急事难事,需要干部带头的事,我都让邓芳芝、邓卜超主动挑担子,给他们干事创业的平台和提升为民办事能力的机会。

2010年底,邓芳芝带头创办了豆制品加工厂,带动了4名残疾人和6户困难家庭就近就业。邓芳芝做的一件件实事好事,党员、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不久,在我的建议下,镇党委任命邓芳芝为小辛村党总支副书记、主持村“两委”工作。

2011年夏季,我紧紧抓住村“两委”换届的契机,正确引导全村党员、群众,认真挑选小辛村的“领头雁”和“当家人”。邓芳芝众望所归,高票当选村党支书。

书记选好了,之后的工作,我依然坚持把建强组织作为工作的重点。一方面,注重加强班子成员之间相互沟通,做到大事商量、民主决策,小事通气、各负其责;另一方面,经常组织村两委干部外出学习培训,学经验、提能力、谋发展。有了好的带头人,班子有了凝聚力,支部渐渐强起来了,发展也就快起来了。我们先后成功引进了投资3000多万元的江苏晨丽服饰有限公司,投资5000多万元的云亮面粉厂和投资1.8亿元的源和堂药业公司三家企业。通过四年多的持续加强组织建设,小辛村从过去的难点村变成了先进村,2012年,村党组织被安徽省委组织部命名为“五个好基层党组织标兵”。

组建一支“生力军”

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为民的“地基”,基层党员干部就是这个地基中的“钢筋”。农村党员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对抓好农村各项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做好农村工作,特别是在破解一些农村难题时,必须发挥好党员干部的“主心骨”作用。2004年2月,我选派到岳西县木冲村任职当天,宿舍里就来了一帮人。我以为是来欢迎我这个新书记的,可一问才知道,是来要债的。当年大办乡镇企业时,木冲村建了麦芽厂和五金厂,这两家企业早已停产,村里欠账高达430多万元。只有破产才能解决问题。但老百姓死活都不同意企业破产,我和村干部做了大量工作也无济于事,群众不相信村党组织。我只好从发挥党员作用入手去试试。于是,我发动厂里的17名党员一起做通了群众工作,按照法律程序,成功地将村办企业公开拍卖,不但消化了村级债务,解决了原企业拖欠职工的工资问题,还为村集体新增收入28.6万元。这让我尝到了发挥党员作用的好处,不仅拉近了我和全村党员干群的距离,尤其是增强了我的信心。

2014年11月,我作为全省第六批选派“第一书记”被选派到太湖县九龙村任职时,发现9月份换届选举中原任的书记、主任双双落选。在接下来一个月的走访调研中,我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想入党,找村干,最终还是书记说了算。有的党员提出来:“过去村里培养的6名入党积极分子和4名预备党员中,有的素质还不如普通群众,看你杨书记怎么办?”“发展党员到底是一个人说了算还是一群人说了算?”面对党员同志提出的尖锐问题,我多次召开座谈会,征求大家的意见和建议。

在2015年“七一”党员大会召开前,我再次深入全村3个党支部9个党小组,与党小组长、党员中心户谈心沟通,就党员同志提出的问题亮出我的观点,引导党员坚持自己的主张,行使好自己的权利。7月1日,召开党员大会,党员一改过去“开会不表态、举手随大流”的习惯,人人发言踊跃、会场气氛热烈。用“票决”代替“举手”的做法得到了大家的理解与支持,对拟培养的6名入党积极分子、4名预备党员现场票决,否决了4名入党积极分子和2名预备党员资格。

事后,许多党员都说,现在九龙村凭人情、靠关系入党怕是不行了。也有党员关切地问:“杨书记,你就不怕被否决的人打击报复吗?”“按党章按规矩办事,有你们绝大多数的支持,不怕!” “七一”大会的事情传出后,村里12名在外务工创业青年纷纷向村里递交了申请书,经过深入了解认真考察后,村党总支确定了4名重点培养对象,年龄最大的38岁,最小的26岁,全部是大学以上文化水平的致富能人。

到九龙村工作后,我们充分发挥81名党员作用,让他们全程参与到贫困户建档立卡及今年的建档立卡“回头看”、低保户评定及重新核定、扶贫项目资金争取、项目实施、重点工程监督中。通过盘活集体资产、入股养殖业合作社和加油站等办法,使村集体经济由过去的零净增到每年10万元以上;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养殖业、易地搬迁、直接资金帮扶等精准扶贫措施,帮助了70多户269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组建一套“好机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些都说明了加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农村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如果没有一整套制度来规范、来约束,就很可能是“千里固堤、毁于蚁穴”。近年来查处的“小官巨腐”事件,也印证了加强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做好农村工作,党务、村务不仅要及时公开,更要监督监管到位。我过去任职的三个村,都碰到过涉及群众利益的“一事一议”项目难以实施的问题,原因主要是项目要求的群众自筹资金总是收不上来,导致项目搁浅。究其原因就是村务不公开,老百姓心里有疑问,对村干部不信任。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群众心中自有一杆秤。我每到一个村,通过建章立制、村务公开后,群众积极主动交上自筹资金,再也不担心交上去的钱被村干部偷偷花掉了。依靠“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修路、架桥,打机井,困扰村民的许多问题都得到了圆满解决。

2010年,在我第二次选派任职的涡阳县小辛村,村书记被判了刑,村主任被双开。深入调研之后了解到,原来书记能力比较强,但缺乏监督,出现书记一言堂的情况,一切经济活动支出本应该由主任签批,结果都是书记揽权审批。对此,我紧紧抓住村两委换届机遇,通过“两推一选”的办法,选出村务监督委员会,让村里的工作有人监督 “还村干一个清白,给群众一个明白”。村民们都说,村监委就是村“纪委”,监委会主任就是“纪委书记”,有了“纪委”的监督,我们就放心了。

做好农村工作,“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当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精准帮扶政策,通过精准项目帮扶,如村组道路兴修、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易地搬迁、发展农村产业等等。其中,很多项目需要村里组织实施。为了实施好这些项目,确保扶贫项目安全保质保量完成,我觉得实际工作中,“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到村一年来,我们兴修了水泥路、兴建了水利设施和发展种养殖业等500多万元的扶贫项目,项目实施始终坚持“四议两公开”,没有一件上访事件,并且群众非常满意。我深感这种工作法之所以深受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广泛拥护,就是它把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党内基层民主与农民主人翁地位融为了一体。

机关与农村结对共建工作,既能促进机关作风转变,更是做好农村工作特别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长效机制和根本保障。选派工作既是“第一书记”的主职主业,同时也是派出单位的共同职责。去年,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以来,建立了“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包保责任制,助力“第一书记”抓好工作,成为我们到村工作的“后援团”。

总之,“第一书记”一定要始终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诚心诚意向人民群众学习,及时发现、总结、概括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新鲜经验,使自己由一个“基层盲”变成“基层通”。

猜你喜欢
村部选派书记
贵州毕节精准选派科技特派员
划分六类重点乡村 因村选派第一书记
延边州以“三举措”增强村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
读书记
省首批选派干部已全部驻乡村开展工作
省首批选派干部已全部驻乡村开展工作
集书记
合理处置利用好闲置村部
大书记讲给小书记的为政之道
又见雷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