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湘鄂三地巨头齐聚泉城共骧中国猪业发展大计

2016-05-16 09:56吴曼张丽凤
北方牧业 2016年9期
关键词:屠宰养猪母猪

□ 本刊记者 吴曼 张丽凤

鲁湘鄂三地巨头齐聚泉城共骧中国猪业发展大计

□ 本刊记者 吴曼 张丽凤

芳菲四月,辽阔的齐鲁大地,草长莺啼,风和日丽。4月17~20日,由山东省畜牧业协会、湖南省养猪行业协会、湖北省养猪行业协会联合主办,山东省畜牧业协会生猪产销分会与爱猪网共同承办的“2016中国猪业‘山河论坛’暨第三届山东猪业发展大会”在济南隆重召开。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副局长唐建俊,山东省畜牧协会会长张洪本,湖北省畜牧兽医局畜牧处处长汪明阳,山东省畜牧兽医局畜牧科技处处长李流航、调研员王文,山东省畜牧总站站长李有志、副站长曲绪仙,湖南省养猪行业协会会长刘艳书,湖北省养猪行业会长雷贤忠等出席大会开幕式。大会盛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王祖力研究员,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黄显会教授、中国农业大学赵丽红副教授等,以及新希望六和养猪事业部副总经理孙文平、佳和农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铁明、中国品牌农业战略推进中心主任韩志辉、河南鸥美养猪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树鹏、菏泽宏兴原种猪繁育有限公司董事长郝有彪等30余位专家、企业家作专题报告。来自鲁湘鄂三地的1000多名畜牧兽医职能工作人员、农科院所专家,种猪企业、规模养殖场及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兽药、饲料、育苗生产企业代表等参加了此次盛会。

本次大会会议内容丰富,为其四天的活动中,分别召开了2016中国猪业“山河(山东、湖南、湖北)”论坛,“山河”企业家沙龙、专家答疑、第25届山东养猪技术培训班以及山东省生猪养殖屠宰衔接对话会,同时,开展了生猪产销对接会等活动。

在17日下午举办的 2016中国猪业“山河”企业家沙龙会场,来自鲁湘鄂三地的畜牧兽医职能部门领导、农科院所专家以及种猪、规模养殖场负责人等畅所欲言,分别针对当前养猪业关注的产业定位、环保、互联网+、养殖效率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对话和讨论,观点新颖,见解独到。三省企业家从产业发展遇到的困境和挑战、需要解决的问题、未来养猪业发展方向等多方面多角度对行业的发展进行把脉问诊,为行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4月18日,“质德农牧--2016中国猪业‘山河’论坛暨第三届山东猪业发展大会”隆重召开。其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祖力、湖南省养猪行业协会会长刘艳书、湖北省养猪行业会长雷贤忠、山东荣昌育种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郑国民、武汉凯风华科智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长生、山东省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潘奎新等11位专家、企业家作了精彩的报告,围绕猪业供给侧改革、猪业生态建设、养猪模式发展、品牌运作等当前热点焦点问题,对生猪产业发展进行了战略分享。

4月19~20日,举办了“大爻杯”第25届山东养猪技术培训班。会议邀请了南京大爻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卢业云、湖南新南方养殖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喻正军、山东质德农牧集团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孙建荣、金宇保灵生物药品有限公司高级兽医师王晓清等20位专家围绕猪场细节管理、批次化生产、疾病防治、营养应用、产业众筹以及互联网与传统畜牧业的结合等主题分别做了精彩的报告。

我刊特对部分专家的报告内容作了简要的整理,现予刊登,仅供业内人士学习参考。

千元仔猪补栏如同赌博 后期风险将会加大

王祖力研究员在大会上作了《当前生猪产业发展形势与后市展望》的报告,他首先就我国生猪产业的发展历程作了详细的介绍:一是改革起步时期,为缓解城乡居民“吃肉难”的问题。改革开放后,生猪养殖业经营体制开始转变,形成“国营、集体、个体”等各种经济成分共同推动发展的格局,生产开始快速增长,为后期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快速发展时期,为满足城乡居民“菜篮子”产品需求。以生猪产品经营体制和价格双放开为特征,生猪养殖业步入了市场经济轨道,生产潜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三是结构调整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阶段。生猪养殖业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产业整合速度加快,更加注重质量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四是转型升级期,向现代畜牧业转型阶段。2007年以来,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生猪养殖业增长方式转变为目标,国家加大了支持力度,加强了宏观调控,实施了一系列支持政策,生猪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大幅提升,良种覆盖率逐步提高。

从猪肉消费情况来看,我国13.7亿人口,占全球人口总量(73亿人)的18.8%,每年生产并消费猪肉约5500万吨,占全球猪肉产量(1.1亿吨)的50%;人均猪肉消费量约40千克,是全球平均水平(15千克)的 2.7倍;近十年来,人均猪肉消费量约占人均肉类消费总量(60千克)的65%左右。从猪肉贸易情况来看,2015年中国进口猪肉77.8万吨,同比增长37.8%,进口猪杂碎81.7万吨,同比下降0.4%,总量约159.5万吨;全球猪肉出口总量约750万吨,日韩等每年进口量400多万吨,中国进口量约占10%;中国猪肉进口总量占国内消费总量的1.4%。

王祖力研究员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受经济和生物学因素的影响,生猪养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波动的特点,在年度和月度间表现明显。其中,年度规律从价格变动趋势看,具有三个典型特征,表现为平均四年一个周期,2003年以后波幅明显加大、涨幅大于跌幅。月度规律根据价格环比指数(增长率)划分,生猪月度价格波动表现基本相同的趋势,“两升两降”其中在八月份价格的涨幅最大,3~4月份跌幅最大,全年价格平均波幅在6~8之间。

同时,他还认为,生猪生产既是生物繁育生长的自然再生产过程,也是一个投入产出的经济再生产过程,价格波动受市场、生物、疫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主要影响因素分为以下五个方面,分别为:一是肉类产量。价格由市场供需状况决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市场供给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化,二者之间相互影响,其波动存在一定的规律性。1995~2014年猪肉产量和活猪价格变动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性,价格波动幅度远高于生产波动幅度,生产每波动1%,价格就波动7%。二是GDP的增长率。GDP快速增长对生猪生产影响在两个方面,减少供给,增加需求,从而引起肉类价格上涨。猪肉价格的大幅度变动都发生在 GDP高速增长或停滞时期。每当GDP增长的速度超过10%时,生猪生产和市场价格都经历一次大的高峰期,反之,进入谷底。猪肉消费对人均GDP的收入弹性是0.56,即人均GDP减速1个百分点,猪肉消费增速就下降0.56个百分点。三是能繁母猪的数量。生猪生产首先受到能繁母猪数量的制约,能繁母猪的波动直接影响生猪价格波动。反过来,能繁母猪数量也受畜产品市场价格的影响。同时受生物机制的影响,能繁母猪数量增长基本滞后生猪价格一年。生猪价格上升一个百分点就促进下一年能繁母猪增加0.47个百分点。四是养猪成本。饲料(玉米、豆粕)价格影响养殖成本,进而影响畜产品价格。生猪饲料以玉米为主,生猪价格与玉米价格相互影响。玉米价格和生猪价格波动呈同步(1994~1995、2003~2004、2006~2010年)同向关系,或滞后一年(1997、2000年)的同向关系。五是动物疫病。重大生猪疫病的爆发,造成大量的畜禽死亡和养殖户的恐慌,市场供应下降,引起畜产品价格的上涨;有时还可能影响到居民的消费心理,减少消费量,引起畜产品价格下跌。历次生猪生产和价格大波动均与疫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2005年发生在四川省的猪链球菌病,特别是2006年蔓延全国的猪蓝耳病,2009年南方地区爆发的口蹄疫,2011年全国范围仔猪流行性腹泻。

王祖力研究员就当前产业的发展形势及后市进行了展望。他认为,生猪生产的基本规律为历年的9~10月份是生猪存栏的高点,四季度存栏量大幅减少。当前,2015年生猪存栏较上年同期减少10%左右;2016年继续下降,2月份存栏较去年同期下降5.5%,目前存栏量较最近一个周期(2011~2014年)各年度同期平均水平低15.5%。2016年2月较2013年11月减少21.1%。而且一季度大幅下滑,2~3季度保持低位,四季度大幅回升。当前情况为2015年各月出栏量同比平均减少 7%~9%,2016年 3月份出栏量同比下降5.8%,2015年3月份开始,生猪出栏量连续13个月创近几年历史同期最低水平。就总体走势而言,2013年能繁母猪存栏稳中趋降,2014年以来降幅明显加大;截止目前,已经连续30个月同比下降,2014年7月开始连创2009年以来历史最低水平。从当前情况来看,3月份能繁母猪存栏同比下降6.3%,环比持平;与开始下降之前的较高水平(2013年8月)相比,累计降幅达到24.3%,生产基础存隐患。2010年1月到2016年1月的六年时间内,生猪养殖户比重累计下降约10个百分点。即使在生猪价格不断上涨、养殖盈利保持高位的2011年,生猪养殖户比重仍在下滑。由2010年初的近 6000万减少为当前的3200万,2015年减少500万。同时,他认为,“三重过剩产能”出清是2015年以来行情好转的主因:第一重过剩是产业周期性波动带来的过剩,这轮波动从2010年开始持续时间超过4年;第二重过剩是养殖效率提升带来的过剩,主要表现为能繁母猪繁殖能力显著提高、疫情相对平稳;第三重过剩是宏观经济及政策因素导致的消费低迷带来的过剩,主要表现为居民猪肉消费量增速放缓甚至下降。后市而言,熬不起的“猪周期”,使很多生猪散户倒在了猪肉价格上涨的前夜;受环保政策的影响,生猪产业格局将加快调整;未来五年玉米价格将面临长期下跌的压力;屠宰企业猪源紧缺,利润缩水严重。研究机构预测2016年中国猪肉进口将继续增加,宏观经济形势依然不乐观。当前产能处于偏低的水平,后市行情依旧看好。本轮全国能繁母猪淘汰基本结束,生猪总存栏和母猪总存栏均处在历史的较低水平。部分地区生猪价格突破10元,近期高位调整,“千元仔猪”补栏如同赌博,后期风险将会加大。此轮周期性高位行情仍可能会持续,预计持续到国庆节前后。

生猪产业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刘艳书会长在题为 《养猪产业供给侧改革思考》的报告中就生猪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原因、方向及具体措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介绍。他指出,当前的行业现状就消费端而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消费国,中产阶级正在崛起,拥有更强的消费能力;供给端则表现为粗放、低效、落后的状态。从食品安全、动物福利、环境保护、成本压力等方面来说,整个生猪产业未来将面临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刘会长指出生猪行业应该从四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品种。地方品种要加以保护利用,但是不应该将其作为一个产业来开放;育种企业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明确自己的育种方向和目标。二是人员。随着规模化、集约化的养猪方式的推进,人均效率将会提升,养猪行业的人数将逐步减少;新生代的成长,但流入养殖产业的人数将减少;养猪人的待遇低、环境差,如何提升养猪人的幸福指数,从而让养猪行业充满生机将是一个不得不面临的课题。三是疾病的控制。目前产业对疫苗和药品存在过度的依赖,未来的着力点应该转变生物安全的体制建设,通过工艺的优化从而创造舒适的环境。四是环保问题。养殖场应该围绕减排、利用和治理的综合措施,从而实现生猪产业的可持续生产。养猪和生态环境是不矛盾的,主要是如何做到减排,如何做到利用,如何使养猪生态环保,这需要政府业内人士集思广益。政府环保政策应该区别对待工业领域的环保和养猪领域的环保,对于不合格猪场,不能光“拆”,还要做到“帮”。

同时,刘会长还认为,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是不可逆的大方向,也已经成为行业中小养殖户或养殖企业的共识,他们已经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也会主动寻求合作。

中小型、中大型养猪企业要生存需在本土进行联合、合作

雷贤忠会长认为,中小型、中大型养猪企业要生存,不具备大型企业那样大肆扩张的实力,在资本市场也不具备竞争优势,所以要在本土进行联合、合作。养猪企业需进行深度联合、合作,形成省市区产业联盟,联合上下游产业,消灭中间环节,降低养殖成本,将人才吸引过来,让专业人才去养猪,从而降低成本,将商业化过程变成产业化过程。

同时,他指出,未来国内猪肉要参与国际竞争,养猪企业要做的就是合作、合作、再合作。

不同企业不同分工但应该专注做好一件事

目前高企的猪价反倒不利于行业发展,因为猪价低迷期,养猪人会更多的关注生产成绩,在压力下不断提高自身生产水平,而高猪价行情下,养猪人往往会因为暂时的利益而忽略猪场本身的效率问题。再有企业小而全浪费效率,信任危机也增加了沟通成本。不同企业不同分工,应该专注做好一件事。

养猪技术的片段化使行业缺少整合能力

中国目前养猪业的情况在美国欧洲等一些国家的十几年或者二十几年前就发生了,只是在我们国家发生的比较快,比较猛。由于中国人口多,又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就导致竞争比较激烈。中国的养猪业是严重的技术片段化的行业,中国的养猪业是由饲料企业带动的,由添加剂企业、兽药企业、疫苗企业、设备企业、种猪企业逐步的从西方往东方输入,每一种技术都是以产品的形式带入到养猪行业的。种猪企业教养殖场如何养猪,饲料企业教养殖场如何喂猪,动保企业教养殖场如何防病。但是每一种带有商业化的输入都使得我们这个行业出现技术的片段化。由于这种技术片段化的产业,导致整个行业缺少技术整合能力。行业没有真正的整合技术来判断谁对谁错。因此,中国要有自己的养猪技术体系:一是建议行业协会除了结成战略联盟、采购联盟、产销联盟等外,结成一种真正的不分盈利的技术联盟,做到资源共享;二是养殖是需要一种生态模式;三是养猪业要实施企业化管理,要有经济化企业管理,猪场管理专业化,还需要有人才专业化等;解决专业化、标准化问题,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未来生猪行业将从金字塔型变为哑铃型猪周期则会呈顶点更高、时间更长的趋势

养猪现在走到资本时代,不是规模越大越好。各养殖场比的是综合优势,像采购成本,养殖品种以及管理水平等等。未来养猪行业将会从金字塔型变为哑铃型。这表现为:一是由数量型竞争转向质量型竞争。管理精细化的,具有资金优势的,成本管控力较好的养殖户会存活得更好。二是未来竞争格局也会出现变化:大规模养殖企业,像温氏、牧原、正邦、雏鹰农牧、中粮等具有资金雄厚,设备先进,养殖管理较好,成本低等优势,目前还在加速扩张。家庭牧场型(50头母猪规模)成本控制能力强,不需要雇人,养殖精细化程度高,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随着规模养殖化的提升,大型养殖户对精细化管理的要求逐渐提高,饲料企业和动保企业加速转型升级,由原来的单纯靠营销开始寻找差异化的服务模式,帮助养殖户提高生产效率。

经过对前期猪价形势的研判认为,猪周期给予了很多启示:一是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和人工养殖成本上升导致猪周期价格的低点在逐次提高;二是养殖规模化地不断提高使猪周期有逐渐延长的趋势;三是猪价通常在4~5月份见底,然后开始上涨;四是养殖行业大面积持续亏损约4个月左右,猪价见底;五是除养殖收益的变化引起猪价周期性波动外,像疾病、自然灾害、政府收放储的政策也会改变养殖化对猪价的预期。2016年猪价将全年保持高位运行,按历轮最高涨幅110%测算,预计8月本轮猪价有望达到周期顶点 22元/千克;由于仔猪供应的紧俏以及专业育肥户的增加,预计2016年上半年仔猪价格都将维持在850~900元/头。未来猪周期呈顶点更高、时间更长的趋势。

加入合作社 成功降本增效

山东康悦养猪合作社作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成立了七年多,目前康悦合作社已经有300多家社员,通过定期技术培训,有效提高社员生产水平。合作社实行统一采购和统一销售,为社员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市场竞争力。

现在看来以500个中小型猪场为主的合作社,意为健康养殖。合作社可以开展三个工作:一是技术培训和猪场交流,提高生猪的产出量;二是统一采购保健品、兽药和饲料等,降低成员养殖成本;三是开展生猪统一销售工作。

养好猪,种猪是关键

要养好猪,最值得注意的地方之一就是种猪问题,中国的育种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现在基因良好的和供种量大的体系完全是卖方市场。从近几年的市场上来看,购买种猪是非常难的。所以行业内不管联合育种还是企业家从资本层面进行育种,都必须尽快扩大育种或者养猪生产体系。种猪的健康很重要,如果健康程度不高,管理很难做好,所以要从种源上要杜绝一些疾病。此外还要从硬件设施上做到控制疾病问题,在管理上也要做到猪苗一体化。而养殖最大的困难是能否做好管理,而做好管理关系到几个要点:一是猪苗的选择要标准化精益化;二是养殖户的模式;三是竞争压力。

联合是提高养殖效率和专业化程度的最有效方式

养猪行业很多地方都不占优势,最需要解决的就是效率的问题。养殖场提高效率也需要专业化,专业化需要合作,合作又需要信任,但是信任不够,还需要信赖,是指信任与依赖。而标准化是建立信赖的基础,领导者是建立标准的领路人。养殖场的根本问题是做生产标准。所以说联合是提高养殖效率和专业化程度的最有效方式。家庭农场靠家庭化,而中小规模养殖场就应该靠标准化,在认识自身短板的同时,通过不同类型企业的联合,进行资源整合,并且弥补自身短板,才能达到共赢的目的。

脐带血检测技术是母仔疾病同防的最佳方案

胎盘屏障不影响母和仔血的物质和气体交换,但能够阻止母血中大分子物质进入胎儿血液循环。猪胎盘屏障的存在使正常的脐带血内不存在任何病源和抗体等大分子物质。由于仔猪体内缺乏各种疾病的抗体,只要有病原的侵袭,就会在体内迅速而大量的繁殖,通过检测脐带学就可以判断很多疾病。脐带血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全面确定产房仔猪腹泻的原因;可以解决规模化猪场八字脚、抖抖病、死胎、木乃伊和弱仔等繁殖障碍问题的精准定位;可以提前 3~5个月进行疾病预警;可以用于重大疫病净化,人伪狂犬和猪瘟等,而且不造成应激;可以准确、直接、有效评价圆环等疫苗的临床效果;可以有效评估霉菌毒素和内毒素;可以评定中草药的药效;还可以进行超早期引种。

总之,脐带血作为研究垂直传播疾病和腹泻疾病部位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此外,有效运用脐带血检测技术,可以整合全国猪场的大数据,对全国猪群进行全面、系统全方位的体检行动,掌握全国猪群繁殖障碍性疾病带毒动态,为猪场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有效控制各种疫病的困扰。

改变营养策略可以提高母猪的繁殖力

中国母猪繁殖潜力亟待发掘和提高,且空间极大,从以下的数据就可以明显看出:平均产仔数是11.2头/窝,活产仔数是10.1头/窝,断奶仔数是 8.8头/窝,母猪一年的平均产仔猪是18头。再有中国的种母猪约4000万头,占世界的61.5%,但出栏 4.57亿头, 只占世界的51.8%。通过这些数据不难看出,母猪生产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种母猪存在健康问题;二是后备母猪不发情淘汰率高;三是妊娠母猪产仔数和有效活仔数低;四是泌乳母猪采食量下降,断奶仔猪体重小;五是种母猪终生体重断奶仔猪数少,使用寿命短。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解决后备母猪的营养问题,通过营养的改善使体成熟和性成熟同步以促进初次发情,提高二、三情期发情配种率,促进卵巢和子宫的健康使卵泡和胚胎成活;提升骨骼的发育保障肢蹄健康,降低难产率。

从营养角度看后备母猪,能量主要来源于脂肪、纤维和淀粉按2∶2∶6供应能量,可改善卵泡液的成分,有利于提高卵泡质量,从而增加排卵数、提高受胎率。高能量日粮可提早后备母猪的初情期;而且后备母猪对维生素A、D、E生物素,胆碱和叶酸的需要量比肥育猪高,保证繁殖系统的良好发育。较高的钙、磷、有机锌、生物素含量能促进骨骼发育,实现理想肢蹄和体型。

对于妊娠母猪的营养要求:一是添加胡萝卜素,促进黄体的形成,提高孕酮量,强化维生素 A,保护孕酮不被氧化,提高产仔数。二是妊娠母猪的能量主要来自富含亚油酸的脂肪源,它能降低胰岛素水平,保护胚胎发育,提高仔猪出生重。三是妊娠后期添加的特殊物质可以影响初乳的质量,提高初乳IgG、Se水平,促进仔猪健康。四是添加丝兰属等植物提取物提高血养浓度改善仔猪活力,缩短产程。五是要注重纤维水平,配合电解质平衡,微生态制剂、寡聚糖补充措施防止便秘。

对于哺乳母猪的营养要求是:要提高猪饲料的能量和氨基酸摄入量;要尽量采取湿料饲喂以提高采食量;最大限度的提高采食量可以提高断奶窝重、减少掉膘、增加产仔数;要保障氨基酸的平衡模式和较高的缬氨酸、赖氨酸比,可改善泌乳量和乳成分;添加有机酸可提高断奶重、均匀度和减少死淘率。

母猪生产批次化管理提效又省力

中国与欧洲国家相比,在营养平衡、管理水平和环境控制方面都比较落后,再加上饲料污染使充分发挥母猪繁殖能力成为挑战,达不到母猪本身所具有的遗传性能。

就目前情况而言,后备母猪推迟发情是一个一贯的问题,约有10%~30%因为没有观察到发情而被淘汰。而经产母猪也存在很多问题,断奶7天内发情率全年75%~85%,夏秋为60%~75%,断奶后长期不发情有5%~15%。这里的原因主要有:应激因素多;哺乳期的负氮平衡和失重;雌激素反应性不足,表现不发情,母猪群生殖系统炎症;关键性营养因子缺乏;环境和饲料的污染以及母猪传染性疾病等。为了规避这些问题,现在可以采用母猪批次化生产技术。

母猪批次化生产是利用生物技术,根据母猪群规模按计划组织批次生产,提高母猪群生产性能的高效管理体系。母猪批次化生产技术的内容包括:母猪定时输精技术(性周期同步化技术、卵泡发育同步化技术、排卵同步化技术、配种同步化技术)和母猪分娩同步技术。

母猪批次化管理的优点是:一是有利于提高母猪群的繁殖性能,年产胎数能够增加0.2~0.4;二是有利于生产的均衡性,有效预防其他应激因素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减少人为因素的生产波动,提高设备和设施的利用率;三是有利于免疫管理提高免疫合格率,减少保健用药;四是有利于健康管理,全进全出可以有效阻断疾病传播;五是能够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

控制猪群病原循环是高效养殖关键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慢性病原感染的压力也逐步增大,循环加剧,另外慢性疾病的潜伏期延长,净化困难,危害大,长期破坏猪群的免疫状态。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猪群采食量下降,育肥猪生长速度慢,配种前优饲期采食量达不到最大化导致下胎产仔少;妊娠后期注射疫苗出现应激厌食现象;哺乳期采食量低等。在生产中不经加强驯化的后备猪容易发病和流产,产弱仔或发生其他疾病,后备猪还会散播更多的病原会威胁整个猪群的健康。

为了减少外来病原的传入风险,适应本场病原和建立坚强的与母猪群水平接近的免疫力,同时也为了降低本场病原的循环感染压力,后备猪一定要做到隔离与驯化。隔离与驯化的要点是:一是要求90~120日龄选出,一次选出最为同一批次。二是后备猪从进入隔离稳定后,接种血清或蓝耳弱毒疫苗,一个星期后人工接触感染本场母猪、保育、育肥猪粪便和淘汰母猪接触2~3周。三是后备母猪转入生产母猪群之前最好还在“冷却舍”再饲养60天。四是所有后备母猪在“冷却期”完成配种前所有疫苗免疫。五是210日龄,转入生产群之前进行检测,蓝耳病ELISA抗体值低于2.0,PCR检测阴性才能入群。

生猪泄泻性疾病不妨使用中兽药

动物机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病原疾病,不同日龄和生理阶段发生有差异;同样病原疾病,不同发展阶段表现不同,治疗方案亦不同;同一种动物,不同季节,发病种类不同(致病原和机体抵抗力有差异);不同季节发病传播速度和病程有差异(环境不同影响机体能力)。实际上动物体机体结构、功能、环境是相匹配的,互为共生又相对独立。动物各系统、功能也随着环境地理、变化而变化。各种变化影响机体代谢,代谢障碍是发病的动因,病原感染加重代谢障碍。中兽药就是要双向看问题,既要看机体又要看致病因素。中药的作用是多向性的,使用的关键就是要使作用于机体和微生物相匹配。

困扰生猪养殖的主要是泄泻,气候变化、暑湿气候,饲料更换、防疫管理,消化系统运动失衡,神经传导、内分泌失调都会引起泄泻。从中兽医角度看,肝、脾肾系统失常是泄泻的主要原因,外界环境的变化只是诱因而已。在发病过程中初级阶段是病原入侵导致脾胃虚寒,中级阶段是胃肠绒毛萎缩,严重阶段就是机体内毒素增加,机体坏死脱水。对于这些问题,运用中药可以中和毒素、修复黏膜和调节体质。中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一是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减少内毒素的产生,并促进内毒素的排出;另一个就是调高免疫功能,提高吞噬细胞活性,改善微循环从而促进内毒素的排出。

不同和相同的致病微生物其毒素不同,患病动物所表现的证候不同。因此,根据症状用药既符合中医辩证,也与病原控制中和毒素相匹配。无论是哪种泄泻运用中药都可迎刃而解。

山东生猪养殖屠宰衔接对话会在济南召开

本刊讯(记者 吴曼 张丽凤)4月19日,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在济南召开生猪养殖屠宰衔接对话会议,组织全省部分重点生猪养殖企业、大型屠宰企业、生猪调出大县所在市、县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就加快生猪产业一体化发展步伐,推动生猪养殖、屠宰环节有效衔接,促进生猪产品养殖、屠宰、消费共同发展,更好保障人民群众“放心肉”消费进行对话交流。山东省省畜牧兽医局副局长戴文超在对话会上就全省做好生猪养殖屠宰衔接工作提出要求。对话会邀请农业部屠宰技术中心主管处室负责人张杰就全国屠宰行业现状和未来展望、新希望六和集团就未来几年在山东生猪养殖发展规划及如何与山东骨干屠宰企业对接等作了详细的介绍。

2015年以来,我国毛猪销售价格、白条肉出厂价格连续走高,养殖企业效益可观,但屠宰企业整体利润仍微薄,很大原因与当前养殖、屠宰环节相互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效衔接、利益关联不密切有关。加强养殖、屠宰环节衔接密切程度,形成生猪养殖屠宰双方利益共同体新构架,降低双方生产经营风险,才能更好地维护生猪、产品消费价格稳定,促进生猪产业健康平稳发展。

目前,山东省加快推进生猪养殖屠宰一体化发展已具备比较有利的条件:一是国家对生猪屠宰产业转型升级日益重视。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办发[2015]59号),提出“加大标准化生猪屠宰体系建设力度,支持屠宰加工企业一体化经营”要求。农业部提出统筹生猪养殖、屠宰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养殖环节的基础保障和屠宰环节的引领带动作用。今年山东省在部分县(市)开展生猪产品“撤点并厂、定点配送”试点工作,也是为加快化解屠宰产能过剩,推动解决生猪屠宰场点“多、乱、小、散”带来的食品安全隐患,促进生猪屠宰行业健康发展采取的具体举措。二是生猪屠宰企业规模化程度高为加快养殖屠宰衔接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初步统计,2015年,山东全省屠宰量前50名屠宰企业,共屠宰生猪2922万头,占全部屠宰企业屠宰量的73%;实现营业收入460亿元,占82%。前50家生猪屠宰业在全省生猪产品供应中,居于绝对垄断地位,有利于更好地推动、加快养殖屠宰环节的衔接。三是畜禽屠宰管理机构基本建立健全。截至2015年7月底,山东全省17个市地、137个县(市、区)全部完成职能移交,上下贯通的畜禽屠宰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负责畜禽和畜禽产品从兽药饲料使用、养殖、屠宰、加工到进入流通前的质量安全监管,可以更好地推动畜禽屠宰产业一体化发展。

猜你喜欢
屠宰养猪母猪
能繁母猪存栏半年减少235万头
冬季养猪防病四注意
2020年巴西生猪屠宰量创历史纪录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母猪补血的必要性
如何防治母猪乳房炎
养猪
养猪谨防六大误区
A special artist—Pigcasso特殊的艺术家
生猪屠宰价格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