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明理
三招,培养小班幼儿自理能力
陆明理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的教育原则。因此,从小班开始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小班幼儿天生活泼好动,他们不可能长时间静坐观听来学习知识、技能,所以,环境创设、习得途径、指导策略在小班幼儿自理能力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活动区的创设
首先是生活区。生活区是最接近幼儿生活的。小班幼儿年龄小,在家里都是爸爸妈妈包办所有的事,所以生活能力非常欠缺,这个区域的设计意图就在于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我们在生活区中准备了许多材料,如提供动物线板、鞋带、衣服、毛巾等,让孩子进行穿线板、系鞋带、折叠衣裤及毛巾的练习。我还将平时课堂教学所用过的一些活动材料放置在活动区内,便于孩子们在课后休息时自由选择活动。
其次是角色区。娃娃家是小班幼儿非常喜欢玩的区域游戏。在创设娃娃家环境上我们力图再现家庭的生活场景,突出家的真实感、温馨感,让宝宝找到家的感觉。我们创设了单独的娃娃家游戏区,并创设了切菜、洗菜、抱娃娃、喂娃娃吃饭、给娃娃穿脱衣服等情境,让幼儿在这些简单的动作中体会自己动手做事的乐趣,增加他们的自理意识。
第三是自然角。自然角内丰富多彩的植物的生长变化,使幼儿感到新奇,兴趣盎然。自然角的创设需要管理,这正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大胆尝试和亲自动手动脑的大好机会。如:幼儿每天入园后便可以去自然角观察,进行管理,看到花盆的土干了就浇浇水,鱼缸里的水浑了就换换水,给小动物喂喂食。再种一些幼儿较熟悉的大蒜、蚕豆、青菜等农作物,让幼儿注意观察,并学习浇水,养成从小爱劳动的习惯。
2.主题墙的创设
欧美著名的瑞吉欧教育模式提出过“墙壁会说话”的观点,教师应充分发挥“会说话的墙壁”的教育作用。
在开学时,我们就对活动室的环境进行了有意识的布置,如在活动室的四周精心布置了相关主题的墙饰,贴着“自己吃饭、喝水、穿衣、穿裤、穿鞋、洗手、叠被、剥橘子、扫地、整理玩具”等图卡,使幼儿在无意间得到熏陶。
我们还在墙壁的一方,特地开辟了一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鼓励栏,对能自己动手做事的孩子奖励一些小礼物。当孩子们得到了这些小礼物,个个都兴高采烈,而没有得到礼物的孩子会很羡慕,于是他们也尝试着去学、去做,使自己也能早日得到这些可爱的小礼物。
我们还邀请家长将孩子在家自我服务的情境拍下来,如主动整理玩具、自己穿脱衣裤、独立吃饭等,在班级里布置成主题鲜明的“小小手,真能干”“我会做”的照片展,使孩子在内心深处为自己能做这些事而自豪。
1.巧妙运用游戏、儿歌
2-3岁的幼儿特别喜欢边说边玩,抓住这一特征,我们就让幼儿在游戏中激发自我服务的兴趣。如在教幼儿扣纽扣时,我用废布自制了苹果树,用纽扣当苹果,当我说“苹果树上长满了苹果”时,就请幼儿将纽扣扣上去,当我说“苹果成熟了,快把苹果摘下来吧”时,就请幼儿把纽扣解下来。经过反复的练习,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如何解系纽扣。
小班幼儿年龄小、喜欢模仿,所以我们把生活自理技能创编成简短有趣的儿歌,如《穿衣歌》:抓领子,盖房子,小老鼠,钻洞子。左钻钻,右钻钻,吱吱吱吱上房子。《叠衣歌》:关关门,关关门。抱抱臂,抱抱臂。弯弯腰,弯弯腰。我的衣服叠好了。《脱衣歌》:缩缩头,拉出你的乌龟壳。缩缩手,拉出你的小袖口。通过这些琅琅上口的儿歌,幼儿有兴趣地边唱儿歌边练习,顺利学会了穿、脱、叠衣服。
2.精心设计主题教学
平时整理玩具的时候,我发现许多幼儿玩过后不知道整理。于是我问孩子们:你们今天玩得开心吗?可是我听到玩具宝宝在哭呢,谁知道它为什么会哭?我们怎样帮玩具宝宝找到家呢?从而让幼儿感受乱扔玩具会使玩具找不到家,会很伤心的,接着让幼儿根据标记重新摆放玩具。生动的情境为幼儿的情感迁移作了自然铺垫,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爱护玩具和准确摆放玩具。
在此基础上,在活动区,我故意将不同的玩具混放在一起,然后让幼儿看标记分类摆放玩具,从而培养幼儿独立收拾玩具的习惯。另外,我还开展了《穿衣服》《暖暖的手套》《我有一双小小手》《我会擦鼻涕》等活动,一个个充满生活化、情趣化的主题教学活动对幼儿进行了有计划、有目的自我服务意识方面的熏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家园配合协调一致
在实践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在幼儿园中老师要求孩子自己学习穿脱衣服,回家后,家长都包办了。因此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单靠在幼儿园的培养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园的一致性。
我们一方面每天公布幼儿当天在园自我服务能力的情况,另一方面召开了家长会,向家长详细地介绍了班内正在实施的课题——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我服务的能力,希望家长能配合班内老师尽量让孩子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家园栏里,我们还定期地向家长介绍活动指导的要点和基本知识。多数家长都能积极配合,在家里不仅能帮助、督促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些家长还教幼儿掌握一些技能窍门,并经常与老师保持联系,共同讨论教学方法。
1.直接性指导
当幼儿在学习性区域游戏的操作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时,我会直接进行手把手的指导。例如:在小班的生活游戏“系鞋带”中,由于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光靠图示法是掌握不了系鞋带这一技能的,我们班的小博小朋友每天穿的鞋子都是有鞋带的,有时他的鞋带松了,他不愿意来请求我们的帮忙,而是自己蹲着系,结果每次都会系上好多死结。于是,每次看到小博系鞋带时,我都会主动走过去,并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两个圆圈碰碰头,两个圆圈弯弯腰,两个圆圈钻山洞……”向他交代系鞋带的每一步骤。有了我的示范,小博可以一边念儿歌,一边系鞋带,既动了手、动了脑,又发展了语言。
2.间接性指导
在指导幼儿开展学习性区域游戏时,我经常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其中,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思考,不急于提供现成的答案,也不过早地肯定少数幼儿的正确答案。如在指导幼儿进行游戏时我一般尽量提些:“你是怎么发现的?”“你觉得可以怎么做?”等问题,帮助幼儿思维的扩展,促进幼儿游戏方法多样化。
3.差异性指导
由于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教师需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对于自我服务能力较强的幼儿,就以较高水平来要求;对于自理能力较差的幼儿,就相对降低要求的标准,不可强求,更不可批评。例如:我们班年龄较大的涛涛与年龄较小的恩恩相差十一个月,自理能力当然不同。涛涛在自我服务能力方面表现特别棒,每天午睡时都会第一个脱好衣服睡觉,第一个起来自己穿衣服。这时,我就会对涛涛说:“涛涛,你真棒!想不想来做大家的小帮手,帮帮小朋友呢?”涛涛笑眯眯地点点头。而恩恩就相对差一些,有时连纽扣都不会扣,只是坐在小床边等着老师和阿姨来帮助,这时我会走到她旁边,一边念儿歌一边手把手地教她。所以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提出不同的要求,从易到难,从简到繁。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有效的,这是个漫长的过程。让我们放开关爱的双手,让孩子自己动手吧,相信孩子,经过锻炼他们一定会像插上翅膀的雏鹰,在蓝天展翅翱翔!
(本文获常熟市妇联“学术研讨”征文一等奖。此次发表略有删节。作者单位:常熟市张桥中心小学幼儿园)
编辑王淑娟6233584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