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茂 张梦舟
摘 要 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都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问题。当今,农村剩余的劳动力还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生活和家庭还都是依靠农业收入来维持。但是我国农业常受到人口众多耕地稀少,人均土地严重不足,土壤的肥力不均匀,东西地理、气候等因素制约,因此农业产出很不稳定。大多数地区难以开展规模化,产业化的经营。土地产出的粮食仅够维持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而在经济上却没有更多的回报。农村居民人均产出有限,受到市场容量的制约,导致农民收入不能提高,以至于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明显,导致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之间的矛盾愈加明显。为寻找农业的新出路,从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科技化两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化
中图分类号:F320;F091.9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2--03
1 农业机械化的内涵
在农业各个部门里最大限度地使用各种农业机械逐步代替手工工具、手工农具和畜力等进行农业生产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例如,在种植业中,使用农用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排水灌溉机和机动车辆等进行土地的翻耕、播种、收割、灌溉、田间管理、运输以及储存等各项农业作业,使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主要依靠机械动力和电力,而不是主要依靠人力、畜力来完成工作[1]。农业机械化,既可以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节省农民的劳动力,又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产能的能力。
1.1 农业发展阶段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一个部门,先于工业部门,只有农业发展了,才有了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阶段大致上可以划分为3个发展阶段的,第一阶段是原始农业阶段;第二二段是传统农业阶段;第三阶段是现代农业阶段。原始农业阶段生产力水平很低,基本上满足人类的生存、生活状况,到了传统的农业阶段我们又可以把它划分为古代农业和近代农业阶段,传统的农业主要是以手工的劳动和种植,以畜力和人力为耕作主力的农业发展阶段。现代农业是由现代机械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而来的[2]。
1.2 建国初期农业
在1959年,毛泽东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著名结论。今天重温这句话,不仅非常真切而且可靠。现代化农业是以农业的机械化为基础的农业,可以说,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产出保障,是衡量现代化农业发展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准,农业机械化的大力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经之路。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力中能有效提高农业产量的要素,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是我国农业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示标志。
建国初期,我国农业机械化处于初生阶段,当时党和国家把农业全面机械化生产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的一项重要的战略目标。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从古至今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发明创造了很多的农业机械,有助于帮助古代农民能更好的在农业活动中节省更多人力。
1.2.1 农业机械化的起步
洛阳是我国第一家生产拖拉机的制造厂家,它于1959年建厂生产,我国的第一台拖拉机就是洛阳生产的,在当时的年代,洛阳生产的拖拉机能够完成我国耕地的60%的耕作,为我国农民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生产率水平,为我国解决吃饭等当时突出的社会问题。1950年以后,我国开始建造为拖拉机配套农机具的制造工业[3]。1956年,我国在种植水稻秧苗分秧上取得成效,手动和机械水稻插秧机在20世纪60年代相继开始投入生产。1965年,我国开始生产自动式联合收割机,并且在1958年研究成功半入水型的水稻收割机,还有十几种新型的农业机械产品都是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相继投入生产和使用
1.2.2 农业机械化的历史
和我国其他许多国有企业一样,我国的机械也有过辉煌历史。当时的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从建厂的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当时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十多年间,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创造的利润相当于国家各种投资的6倍,其生产的拖拉机占当时全国的45%,在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由于洛阳第一拖拉机建厂之初,其生产的农用机械都是引进苏联的大型土地适用拖拉机,但是生产方式改变以后,第一拖拉机转型成为面向我国农村小片土地使用的机械,并且生产的拖拉机的配套零部件也做出了结构性的调整,开始尝试自主式的开发,研究和生产[4]。
1.2.3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农用机械还是在没有目标,没有规划,没有被重视的状态下任意发展,可以说是在当时的市场机制下运行的。虽然当时发展的很快,经济效益也提高很多,但是出现了很多盲目的趋势,出现了宏观和微观,当前与未来等方面发展的不协调,出现了思想上的混乱,认知上的阻断,步调不一,发展缓慢,后劲不足,农用机械投入大但是其利用率低下[5]。我国的农用机械化的发展,在实行市场机制的调解下,国家和政府应当遵循现今,切合实际,阶段性的发展,防止盲目跟从,好大喜功,从根本上调节机构,有效的进行宏观调控,和企业内部改革,以推动和促进我国的农用机械化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发达的地区经过实践再次证明,农业的机械化发展是兴农兴国的重要方式和手段,通过机械化的方法,解放了劳动生产了,节约了劳动时间,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改变了落后的耕作生产方式,有效地提升土地产出率,增强了农业防震抗灾,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了我国农产品的安全,农村的发展和农业经济的提高都离不开农业的机械化。
2 农业科技化的内涵
农业科技指的就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为依托,开发出先进的,成熟的,适用于农业的,并且能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具有较高的农业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同时能及时地将这些科技成果转化、融合成为农业生产所急需的技术手段,技术产品,适用于整个农业生产的过程。农业的科技化是把农业科研成果,技术开发与推广和农业生产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传统农业不断向科技现代化农业的转变。
2.1 农业科技发展趋势
邓小平一直都很注重农业科技化发展的问题,他曾经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的发展一是靠政策二是靠科学”“农业问题的研究,最终可能是科学的解决问题”等观点。邓小平对于科技发展农业的指导为我国加快农业科技化的进程指明了方向。当代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来自于农业,从采摘到饲养,从畜牧到渔业劳动者,离不开广大农民在农业生产、生活中的发现,探索和研究[6]。生活在物质资料丰富年代中的我们,不会忘记当今的农业仍然需要大力的发展,更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武装。
2.2 农业科技发展进程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业产品实现了从建国时期的长期短缺到如今农产品的供求基本上平衡、储粮有余、所用有需,农村居民生活不断提高的历史性转变,全国农村和农户总体上进入由温饱转向小康的阶段。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完成,我国农村经济和农业科技的发展已进入新阶段,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基本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需要加大推进新的农业科技化进程。为确保新阶段的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与任务,确保农业科技工作“十三五”重点目标,确切推进新的农业科技化进程,加速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依靠农业科技的进步。
2.2.1 推进农业科技化创新与发展
农业科技是综合性强、范围广、相互作用的科学技术体系;农业科技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农业科技开发周期长;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上具有不稳定性和风险性;农业科技应用推广的分散性。
新的世界性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兴起。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许多国家纷纷采取增加投入、改革体制和组织重大科技行动等措施,加速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
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深刻改变世界农业的各个方面。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使农业的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不断涌现,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农业的可持续化,农业的科技化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面临着不断的挑战和机遇。在如今日加激烈的农业国际竞赛中,发达国家主要依靠其雄厚的农业科技实力和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从而占据明显的优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日趋扩大。在这种严峻的国际农业科技形势下,我国农业发展虽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也蕴含着巨大潜力和难得机遇,抓住新型农业科技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可以有效缩短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与发达国际之间的距离。
新形势下,我国的农业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调整农业生产方式,改善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加速农业科技化。要通过培育专用、优质的农业新品种大力发展畜牧业、渔业和农产品运输加工业,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和质量;通过提高农业资源是为利用率从而达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通过科技提高乡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7]。
2.2.2 农业的发展依靠科技化革命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在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上取得重大的突破,促进先进的农业适用技术及时充分地应用和融入到农业生产中去,加速农业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技全面向农业渗透,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的整体水平,实现农业生产力水平质的飞跃。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既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在新世纪的一项重大使命,也是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及广大农民面临的艰巨任务。加强科技化育种的研究与开发,引进国外先进的育种方法,大幅度提高育种技术的水平。加快新品种推广应用,提供符合市场需要的、丰富多样的良种。
2.2.3 农业未来的发展需要国家政策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使农业科技跃居世界先进水平,依靠农业科技革命,促进农业产业革命。中国农业技术政策措施的重点是,建立在提高土地生产率的基础上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科学技术体系,包括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力争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取得重大突破,促进农业科技革命;改良农业生物品种,发展生物技术产品;发展智能化、网络化、实用化和国际化的农业信息技术体系;力争海洋科学、航空航天技术、核技术、卫星遥感技术等高科技在农业中的研究与应用取得重大突破;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组装配套、全国推广;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乡镇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和专利,组建行业或集团开发研究,实施名牌战略,开发关键加工和组装工厂技术,强化乡镇企业的科研开发经营能力。
3 农业的根本出路
无农不稳,无粮不安。中国从落后的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一路蹒跚走来,中国农业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艰难地发展。解放初期,因为刚进行完反侵略战争,中国农村农业都从百废俱兴中解放出来。新中国农村农业当时都是使用历史遗留下来的落后农业机械,人民的劳动强度大,生产资料浪费多,生产力生产水平低下,创造的经济效益小,所以当时中国农业以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为根本。为的是解放农民的双手,提高生产水平,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和世界农业的交流沟通愈加严密,国内产生很多以高新科技为目标的农业企业和公司;同时,农业也出现了很多高新科技,使农业更高更好地发展,尤其是生态农业、信息农业、节约农业的兴起,使我国农业更加迈入新的时期,为国家创造更多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了生态和环境,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通过对比,我们应该清楚在我国的不同时期,农业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资料和生产条件都是不同的。我们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农业,立足于根本,是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土壤环境,改善农村生活,稳定和发展粮食安全,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农业的根本就是在不同的时代制定不同的农业计划,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农民、企业自身的微观控制相结合,根据政府对于农业的政策等有利条件,适时和适度的发展农业,使我国的农业真正成为先进、智能、高效的、节约、一体化的农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2] 农牧渔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局等编.中国农业机械化重要文献资料汇编[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8.
[3]刘春香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现状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6(11).
[4]金丽馥应对WTO:中国农业与科技创新[J].经济问题,2002(7).
[5]宋健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6]何康.依推科技进步, 振兴农业[J].科技日报,1990(1).
[7]陆银初.困境·机会和对策选排一一关于未来农业技术的思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9(7).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