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鸿
进西安交通大学北门,横穿思源路,见一精致玲珑的饮水思源塔,此乃此校教学区南北轴线的起点。周围法桐枝茂,雪松叶繁,牡丹虽谢,不过根固杆壮,有所蕴含,都恰恰呼应了暮春初夏的温润。
南北轴线贯通了咸宁西路和友谊东路,足有1100米。真是颇有机算,重要的建筑都压在此轴线上。轴线随坡度起起伏伏,其建筑的地基也便起起伏伏的,高!不像愚蠢的建筑师总要把坡度铲平,仿佛房子盖在一个斜面上就会倒塌似的,不懂随物赋形的道理。
过饮水思源塔,中心楼耸然而立。它当为20世纪50年代的作品,不属于新的建筑。其晚于唐的大雁塔,明的城墙,民国的张学良公馆和杨虎城公馆,不敢为古,甚至也不算老,但它却仍属于旧的建筑。高四层,墙是灰砖所砌,顶是红瓦,窗为木制,干干净净,有素雅和安静的风格。中心楼有三座,以160米长的廊道相连,气派十足。我在宏阔的大厅里徘徊了一会儿,遂沿廊道从北向南行,走一楼,二楼,到三楼,三楼是理科楼。实际上这个中心楼还包括它左翼的两座楼和右翼的一座楼,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群,已经成为文物,受列保护了,很好!
出理科楼是空旷的腾飞广场,向南便是图书馆,需上层层台阶而登堂入室,从而产生了进步的感觉。图书馆分两个部分,北边的是1961年的建筑,南边是1991年的建筑,以科学的方法作了无缝对接。虽有30年间隔,然而仍能合二为一,并在1995年名之为钱学森图书馆。钱是杰出科学家、火箭专家,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之后留学美国,1955年归国,在国防部门工作,有特殊贡献,遂得盛誉。内观此图书馆,是看不出多少差别的,但外观却会发现北边的建筑稳重、庄严、传统性强,南边的建筑富于变化、现代性强,也具一定的艺术性。
出图书馆,向南是教学主楼。其拔地而起,摩天拂云,是2004年所造,属于南北轴线上规模最大和用途最多的建筑。计算机房,实验室,研究室,办公室,统统包举。它有32个250座的阶梯教室,8个150座的阶梯教室,16个96座的阶梯教室,1个500座的报告厅。它足以容纳14500人。当然,如此多的求索者和管理者同聚于斯,把房间占满,似乎概率极小。此建筑地下2层,地上23层,为框架结构。它的外立面既有天蓝的玻璃幕墙,又有晚霞红的石材幕墙,还有方方正正的面砖,形成了严谨而灵动的风格。也考虑到了节能和环境保护问题,技术含量甚高。
向南堆土为丘,丘上树葱。越其丘,轴线的坡度下倾,遂造状若倒扣之斗的思源学生活动中心。凡开学典礼,或演出,或招聘,或体育比赛,皆在此举行。此建筑的面积10000平方米,是1994年所营,其形如冠,如蘑菇,底小顶大,自有设计上的追求。
向南为广场,有水池,有花坛,横穿环道,便是西安交通大学的南门。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友谊东路伸展于此,踏上它可以四通八达。
在南北建筑带两边,显然还有别的屋宇,它们新的新着,旧的旧着,各有其用。东边的科学馆、康桥苑,都是新建筑,西边的一些的厂房,都算旧建筑了。我总的印象是,此校的空间显得格局大、气魄大。
新旧建筑之间,花木竞长,葱茏而烂漫。此大学有名的梧桐东道和梧桐西道,枝叶上撑,荫浓下泄,有的树逼向屋宇,不得不反复削剪。晚上,可以见老师和学生在此散步,也有女士把衣服缠在腰间疾走,大约是作有氧运动,以燃烧脂肪吧。樱花东道和樱花西道紧临南北轴线,窄一点,遂生悠长之感。樱花婉约疏落,有姑娘的敏感与脆弱。秋看梧桐金黄一片,春看樱花雪白万丈,都是此大学得意之风光。在教学主楼和思源学生活动中心之间,有一批大大小小的洋槐随便地聚在土丘上,开花的日子就给空气中注入一股甜香,此校遂添加了一种野趣。其他的嘉木名花当然也多得是,棕榈、松、柏、国槐、红枫、竹、玉兰、连翘、芍药、梅花,皆得圃而生,各展姿色。
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西安交通大学与西安医科大学和陕西财经学院合并,此校遂既有了兴庆校区,又有了雁塔校区和曲江校区,其高楼下,大厦旁,也一定是木俊如男、花俏如女了。
今日的西安交通大学是一所具有理工特色,涵盖理、工、医、经济、管理、文、法、哲、教育和艺术等10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校设有28个学院(部)、8个本科生书院和12所附属教学医院。全校有本科专业83个,拥有28个一级学科、15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5个一级学科、24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有8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8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7个省(部)级一级重点学科,155个省(部)级二级重点学科。25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64个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现有教职工5696人,专任教师3006人,教授、副教授1800余人。学校教师队伍中有两院院士29名,其中17名为双聘院士。国家教学名师6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57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5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及中青年专家20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及“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1人,“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1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234名,对国家做出突出贡献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535名。
在西安交通大学的历史上,历届都有杰出之士,我可以举出的有:黄炎培、李叔同、邵力子、蔡锷、凌鸿勋、邹韬奋、侯绍裘、陆定一、钱学森、田炳耕、王安……
请允许我介绍一下此大学院士的业绩。以批准时间为序。
陈学俊,中国科学院院士。1939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1946年留学美国,1947年任交通大学教授。研究领域:多相流热物理学,汽液两相流动与传热。他是中国多相流热物理学科的奠基者和引领者,著述多,论文多,奖励多。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6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姚熹,中国科学院院士。1957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1982年获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固态科学博士学位。1983年归国,执教西安交通大学。研究领域:电介质材料与器件,铁电,热释电材料与器件,氧化物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纳米复合功能材料与器件,机敏传感器与执行器,集成铁电器件,铁微机电系统。他是中国在铁电陶瓷研究方面的一个奠基人,也是此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主持国家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20余项,获得专利10余项,发表论文500多篇。1991年当选院士。
侯洵,中国科学院院士。1959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物理系,1979年至1981年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物理系进修,归国在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2000年受聘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研究领域:瞬态光学技术。作为学术带头人和主要参加人,研究并制造了一系列电光与光电子类型的高速摄影机,均为国内首创,多至国际先进水平。曾经获得中国和美国发明专利,获得多项国家技术进步奖,建立了西安交通大学信息光子技术陕西省重点实验室。1992年当选院士。
安芷生,中国科学院院士。195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1966年获中国科学院地质所与地化所硕士学位,从1999年起任西安交通大学兼职教授。研究领域:黄土与环境,地层学,古土壤与古气候学,磁性地层学和微形态学,季风变迁与过去全球气候变化,黄土高原环境保护与治理。其学术观点获得普遍承认,影响颇大。奖励多,论文多。1991年当选院士。
李济生,中国科学院院士。196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之后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工作。曾经赴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进修,是西安交通大学兼职教授。研究领域:人造卫星轨道动力学和卫星测控。其成果多表现在人造卫星轨道计算、定轨及卫星测控上,对中国航天事业有重要贡献。立功且多获奖励。1997年当选院士。
陶文铨,中国科学院院士。在西安交通大学读本科和硕士研究生,1980至1982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机械系传热实验室进修,归国执教于西安交通大学。研究领域:传热学及其数值模拟方法与工程应用。其学术观点和实践,推动并促进了中国计算传热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著述甚多,论文甚多,奖励近十次。2005年当选院士。
王锡凡,中国科学院院士。1957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留校执教。研究领域: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规划和可靠性,电力市场,新型输电方式,可再生能源发电接入系统。著述十余部,其中4部为英文,发表论文300多篇,奖励多次。2009年当选院士。
周卫健,女,中国科学院院士。1976年毕业于贵州大学外语系,1995年在西北大学地质系获博士学位,受聘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领域:宇宙成因核素在地球环境科学中的应用。其学术观点普遍承认,影响甚广,发表论文近100篇,课题颇多,奖励甚重。2009年当选院士。
徐宗本,中国科学院院士。1987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留校执教,1988赴英国Strathclyde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归国继续于此校执教。研究领域:Banach空间几何理论,智能信息处理。主要学术贡献有:发现并证明一类非欧氏度量的类二项式公式,广泛应用于非欧氏框架下的数据建模与数学分析,提出了神经网络的能量分析理论,不同模型化方法的比较理论及减少联结复杂性的分析原理,基于视觉模拟的聚类原理与视觉类机,模拟演化计算的公理化模型。发表论文甚众,其中在国际知名杂志发表论文120多篇,主持完成国家级研究课题15余项,社会兼职颇广。2011年当选院士。
谢友柏,中国工程院院士。1955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内燃机制造专业,留校执教。研究领域:摩擦学、凡润滑、磨损、形貌、流变、传热、振动、材料、工艺、监测、控制、可靠性、知识获取、数据库、专家系统都做了理论分析和总结,并取得应用成果。发表论文200多篇,主持完成国家级研究课题数十项,奖励高且多。1994年当选院士。
林宗虎,中国工程院院士。1955年毕业于交通大学蒸汽动力机械制造专业,1957年获交通大学锅炉专业硕士研究生,留校执教,尝有在美国迈阿密大学的交流经历。研究领域:热能工程,汽液两相流与传热,多相流测量。其学术成果具开创性,林氏公式广泛引用,并在多相流测量方面解决了国际难题。著述甚丰,发表论文150多篇,奖励多次,专利多项,兼职也多。1995年当选院士。
李鹤林,中国工程院院士。1961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之后研究石油天然气管材,1999年受聘为此校教授。研究领域:高性能钢铁材料。主持研究制造多种新材料,其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别的成果也多受奖励,广泛应用。著述7部,论文170多篇。1997年当选院士。
郑南宁,中国工程院院士。1975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1981年获西安交通大学自动控制专业工学硕士学位,1985年获日本庆应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并在日本做博士后研究,执教西安交通大学多年,2003年起任此大学校长。研究领域:数字信号处理,模式识别,机器视觉与图像处理。凡国家科学技术攻关,863高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种种重要研究项目,他都有主持并完成。奖励高且多,2005年以在信息处理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和贡献,成为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1999年当选院士。
邱爱慈,女,中国工程院院士。1964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机系高电压技术专业,之后在西北核技术研究所工作,2000年受聘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2005年任此校电气工程学院院长。研究领域:高功率脉冲技术和强流粒子束加速器技术。主持研究解决了多项重要技术难题,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并得到应用。奖励多且高。1999年当选院士。
柳百成,中国工程院院士。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尝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进修,任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2002年受聘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研究领域:铸铁结晶凝固基础,球墨铸铁生产技术应用。其在铸造研究方面的成果广泛应用,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著述3部,论文300多篇,奖励多项。1999年当选院士。
屈梁生,中国工程院院士。1952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5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读讫,在西安交通大学执教多年。研究领域:机械质量保证,机械信号处理和检测诊断的基础性及开拓性。其学术观点影响广泛,所开发的平衡技术,研究制造的监测网络,都具先进水平,并都有应用价值。著述3部,论文200多篇,奖励颇多,有专利的发明也多。2003年当选院士。
汪应洛,中国工程院院士。1952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5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读讫,在西安交通大学执教多年。研究领域:管理工程,系统工程。其将管理工程和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工程管理及社会经济发展之中,贡献突出。主持并完成了10余项国家级科学研究项目,奖励颇多,著述22部,教材8部,论文200多篇。2003年当选院士。
雷清泉,中国工程院院士。196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气绝缘与电缆技术专业,先后在哈尔滨电工学院和哈尔滨理工大学执教,受聘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长期从事高电压与绝缘专业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工作。研究领域:绝缘技术,工程电介质材料与性能。其注重电气绝缘理论与电子信息和纳米科学技术之交叉,及在电力与石油能源工程中的应用。主持并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多项,奖励颇多,著述及译作6部,论文70多篇。2003年当选院士。
卢秉恒,中国工程院院士。1967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1982年获西安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1986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任此校教授。研究领域:光固化快速成型制造。其作为带头人,开发了紫外光快速成型机及机、光、电一体化快速制造设备和系列快速模具制造技术,形成了一套支持企业产品快速开发系统,所发明的农业节水滴灌器抗堵结构及其一体化开发方法性能颇好,得到应用。发表论文400多篇,奖励多,有专利的发明也多。2005年当选院士。
西安交通大学的发展方向是世界知名大学,而且是高水平的。其正在推动从知识传授型向探索研究型的转变。它的2+4+X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基于通识教育、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
此大学久有面向世界的目光。进入21世纪,它与国际教育界和学术界的来往更频繁,也更主动了。资料显示,2000年以来,邀请到此校讲学的大师有,诺贝尔奖获得者14位,菲尔茨奖获得者1位,其他教授2000余位。到此大学来进行交流或合作的人,包括学者,政府要员,企业高层,有17000余位。此大学的教授出席国际学术会议数千人次,赴外国讲学或从事研究工作的,有数千人次。有42个国家和地区的145所大学及机构与西安交通大学建立了积极的关系,尤其以欧洲的,美国的,日本的,韩国的,新加坡的,甚为活跃。
西安交通大学是从上海迁来的。内迁的原因一是西北工业基地建设的要求,一是国防形势的要求。当时毛泽东认为,可能会发生战争,沿海的重要工厂和重点大学内迁,是一种必需的准备。内迁从1956年春开始,到1958年夏完成。当时交通大学有两个部分: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上海部分设19个专业,西安部分设23个专业。到了1959年,国务院才决定两个部分要在建制上独立,分别为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显然,西安交通大学的历史是悠久的,其演化也颇为复杂。先有南洋公学,1896年至1904年,上海。再到商部上海高等学堂,1905年至1906年,上海。再到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1906年至1911年,上海。再到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1912年至1921年,上海。再到合并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邮电学校和北京铁路管理学校成立的交通大学,1921年至1922年。再到交通部南洋大学,1922年至1927年,上海。再到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1927年至1928年,上海。再到铁道部交通大学,1928年至1937年,上海。再到国立交通大学,1937年至1949年。再到交通大学,1949年至1959年,上海,其中交通大学西安分部是在1956年7月至1959年9月之间。再到西安交通大学,1959年至今。
南洋公学由盛宣怀创办。他是清政府大臣,以国际交往和洋务事业之发展,深感不储才不行,不兴学不行,遂向清政府申请成立南洋公学,其任督办。
黎照寰是中华民国国立交通大学的校长。日军侵沪,教学失序,内迁也难,遂在法国租界上课。处于战时,经费极缺,是十分的艰难。1941年7月,上海沦为孤岛,为阻日伪接管此校,便把国立交通大学悄然易之为私立南洋大学,是何等苦心!不过1942年8月,日伪机构还是接管了此大学,黎照寰遂卸任而去,一些有影响的教授也愤然辞职。
1949年6月15日,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任命唐守愚为军代表,接管了交通大学,此大学遂为共和国所有。到1952年,由毛泽东签署,任彭康为交通大学校长。彭康是江西萍乡人,为大学的发展曾经竭智尽忠。从1955年的酝酿到1956年的启动,凡内迁之事,他全部参加并主持。千头万绪,终于在1958年完成。他是交通大学最后一任校长,也是西安交通大学的第一任校长,戴半黑边眼镜,清瘦,然而不失坚毅。
有一个观点流传甚广,认为此大学从上海迁来,诸多教授难免寂寞,为让他们有玩的地方,西安便修了兴庆宫公园。对此,小时候我在少陵原上拾麦穗便有所风闻,然而查无证据。不过公园卖门票的那些年,此校的老师出示工作证便能入内,这倒是真的。
西安交通大学的北门恰恰对着兴庆宫公园的南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