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出门在外,只需打开手机上的相关软件,地图即刻呈现眼前。然而在这之前,地图的发展走过了很长的一段路:从最早的以鼎、竹简、羊皮等为载体,以记录、战争为目的,发展到现在的以纸、网络为载体,以服务大众生活为目的,逐步进入全新的世界。
各国地图起源
地图起源很早,有学者认为在发明象形文字以前就有了。人类要在一个地方定居生存,就要记录下该地的山川、水泽等状况,出远门也要辨别方向,熟识路途中的沟壑、湖泽等。文字没有出现时,就用符号、线段、极简易的图形描绘成示意地图。
1966年,在乌克兰的梅日里奇出土了一块刻有铭文的猛犸牙碎片。这块碎片约有12000年历史,上面刻的是一条小河和一排河畔住房的平面图。如今,不少学者将这片来自石器时代的历史遗物当作地图最早的雏形。
中国最早有关地图起源的文献记载为夏禹铸九鼎的传说,鼎上的山、水和道路等地理图像,被认为是地图志的雏形。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心古埃及,地图是从需要丈量尼罗河流域的土地而开始发展的。到了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注意力则转向地中海航海地图的测绘。古埃及的几何学和地理知识传播到地中海沿岸各国后,测量经纬度、研究地图投影、编制以地中海为中心的世界地图,成为西方地图测绘的主流。
公元300年至1300年左右,欧洲深受封建统治和宗教神学的压迫,科学被摒弃,地图也进入一段漫长的黑暗时代。
中西文化交流
在西方,《托勒密世界地图》在地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圆锥投影法绘制的地图,为后世地图的绘制奠定了数学基础。
1492年,哥伦布从西班牙海岸出发时就带着一本由托勒密编写的《地理学》。尽管那时距离这本著作诞生已过去了1300多年,但对于当时的欧洲人来说,它仍是已知世界地理情况的最佳指南。这本书齐集了托勒密收集的8000多个地方的经纬度坐标,以及收集或绘制的26幅欧洲、亚洲、非洲等地的地图。正是这本地图给了哥伦布决心,也使他误把自己遇到的第一片陆地看作神秘的印度。
中国古代的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传播到欧洲后,促进了欧洲文艺复兴和航海探险的发展,大大推动了地形图和航海图的测绘与印刷。中国航海家郑和就留下了著名的《郑和航海图》。
17世纪至18世纪初,欧洲地图测绘技术传播到中国,清代康熙和乾隆两朝组织了亚洲最大规模的地图测绘,以天文观测与星象三角测量方式进行,采用梯形投影法绘制,比例为四十万分之一,汇编出了最完善的亚洲全图《皇舆全览图》。
同一时期,欧美强国的探索从海上航路转向大陆腹地,殖民主义扩张产生了许多大比例而详细的地图测绘,从殖民领土、河流、山林到道路规划,都有非常详细的测绘和分类,形成近代地图发展的主流。各国纷纷成立测绘机构,主管国家地图的测绘,不同的地图还有不同的更新周期。
科技不断融入
19世纪,科技发展促成世界地图和专题地图的制作,涵盖范围从海洋、陆地进一步拓展到自然现象和气候变化,人文地图也迅速出现。
进入20世纪,航空摄影测量、卫星遥感图像制图和电脑辅助地图制图等新技术的出现,使地图的制作工艺呈现出新面貌。
互联网时代的降临,使得人们对地图的需求不断升级,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需求都越来越依赖地图,出现了能实时反映周围环境的数字地图、卫星地图等——不论是居家附近的道路、小河、桥、商店及整个社区的规划与分布,甚至周遭环境的噪音和污染情况,都有专题地图可供搜索。
现在,地图已成为一门专业学科,它的蜕变过程和人类世界发展的奇妙关系也越来越让人惊讶,而且富有趣味。(据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