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艳
摘 要:高一学生学习化学普遍存在主观上不重视、客观上知识跨度大等问题。本文运用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学习动机理论,结合化学科的特点提出:通过激发学生求知欲,增强认知内驱力;设置合理目标,提高学生自我提高内驱力;增强学生自信心,激发附属内驱力等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学习内驱力;高一化学;激发措施
1 问题的提出
高一学生中普遍存在化学学习内驱力不足,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科认同感低
提起化学,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苏丹红”、“三聚氰胺”、“化肥油条”、“假牛肉”等等假药、假食品事件,各种环境污染事件,以及地球气候的异常等等,某化妆品广告甚至打出“我们恨化学”的口号来吸引眼球。可见,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化学=有毒有害=危险品=环境污染,部分学生也带着这样的观念进入课堂,对化学唯恐避之不及,毫无兴趣而言。
1.2 自我效能感低
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的能力知觉或信念,是个体的能力自信心在某些活动中的具体体现。也就是说,自我效能是个体相信自己能干什么,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主观判断 [1 ]。高一学生已有一年的化学学习经验,但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初三化学基础差,对学好高一化学缺乏信心。加上必修一内容多、杂、难,如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等,学生学起来会明显觉得吃力;还有元素化学:钠、氯、氮、硫等大量元素化合物的知识需要整理、需要记忆、需要归纳等。总之,初高中化学知识跨度大,知识断层明显,对基础差的学生无疑“雪上加霜”,导致学生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降低。
1.3 习得性无助
班级总有一些学生各方面都表现平平,他们既无出色的外表,也无优异的成绩,在班级也没有机会担任班干部,也很少有机会参加一些重要活动,总是与各种奖励无缘。无论在学校或家庭,他们得到的批评多,表扬少,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
1.4 错误的归因
部分学生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足,而将成功归因于运气、题目简单,这种消极的归因方式使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在失败面前丧失信心,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努力。
1.5 师生关系紧张
部分教师还秉持“严师出高徒”的信念,对学生要求严格,学生犯错误,如作业不认真、上课不专心时,就给予一定的惩罚;有时甚至出现过度惩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等,甚至对教师产生反感,从而影响师生关系,进而影响学习动力。
2 学习内驱力的理论
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 [2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动机理论,学习内驱力可以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及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 [2 ]。简言之,即一种求知的需要。认知内驱力是最重要的一种动机,它指向知识本身,因此若要提高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就必须要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让学习情境具有吸引力,让学生愿意为之努力奋斗。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一种通过自身努力,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的需 要 [2 ]。对于学生来说,自我提高内驱力可指向下次考试的排名、高一下要进重点班的愿望、以及对于高考的期望等等。自我提高内驱力会使学生变得更加努力,努力地获得好的学习成绩,在班级或年段中取得较好的名次。显然,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动力源泉。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阶段性的目标及大目标.是激发学生自我提高内驱力的有效措施。
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或权威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需 要 [2 ]。对于学生来说,附属的内驱力表现为,学生为了赢得家长、教师或同伴的认可或赞许而努力学习,从而取得好的成绩。有研究表示:附属内驱力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年龄越小的儿童,附属内驱力的影响越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独立性地增强,附属内驱力渐渐地从家长和教师转移到同伴身上,来自同伴的赞许或认可是青少年强有力的动机因素 [3 ]。
3 激发高一学生化学学习内驱力的策略
3.1 提高学科认同感,增强认知内驱力
3.1.1 正能量引导——正确化学观的形成
高一第一节课,可以安排 “正能量引导”课,介绍化学的“丰功伟绩”:如德国物理化学家哈伯找到合适的催化剂将合成氨投入工业生产,从而实现了人工固氮,合成了化肥。化肥的出现,使得粮食产量大大提高,解决了人类的温饱问题。有数据显示,如果没有化肥,全世界将会有一半的人口死于饥饿,剩下的一半也在温饱线上挣扎。再如: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用无机化学氰酸铵合成出有机物尿素,由此突破了无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合物的界限。此后,化学家们以含碳化合物为原料,相继合成了大量的有机化合物,大大地改变了社会上物质及商品的面貌,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革命。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伍德沃德评价有机合成时说:有机合成使人类在旧的自然界旁又建立起一个“新的自然界”。通过“正能量的引导”,让学生了解化学为人类生活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
但是,化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类滥用化学品带来了很多环境问题甚至灾难。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哈勃这位天才的化学家却将智慧和创造投入到军事武器(毒气)的研制中,使百万同胞惨遭屠杀;我们合成的塑料给环境带来了“白色污染”;化工厂的“工业三废”任意排放;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等等。因此,化学作为一种工具,需要使用的人合理利用。通过这节课,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化学观,让他们感受到化学有用,愿意亲近化学,勾起他们想要驾驭化学的征服欲和探究欲,进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
3.1.2 趣味实验的设置——激发学生求知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学生认识化学的窗口。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置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激活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如学习氨的水溶性时,描述氨极易溶于水,一体积的水能溶解700体积的氨气,虽然学生在对比了H2、Cl2、O2、HCl等气体的水溶性后能得出NH3极易溶于水的结论,但若能结合喷泉实验,则效果会更好。
尽量多地安排学生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课上追随科学家们的脚步,完成对物质性质的探究、检验,切身感受探究的过程,感受科学的严谨并从中体会化学的魅力。
鼓励学生在家里完成“家庭小实验”,利用家庭厨房中一些常见的生活用品做一些安全、简单的小实验,如水果电池、大象牙膏等,让兴趣延伸到课外。
成立了化学社、奥赛班等,以满足对化学有更高兴趣的同学达到更高的水平。
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家庭实验、社团、奥赛班等的设置,在课内及课外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及探究欲,激活学生的认知内驱力。
3.1.3 化学美的欣赏——感受化学之美
化学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美的世界。课堂上,学生会被蓝色的硫酸铜溶液、血红色的硫氰酸钾溶液、紫红色的高锰酸钾溶液等多彩的颜色吸引;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铁丝放入蓝色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紫红色的铜;四氯化碳从碘水中萃取出紫色的碘单质等。美丽的变化总能激起学生的惊叹,还有焰色反应的多彩颜色、法老之蛇、可乐与柠檬等等神奇的反应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物质内部结构,感受美的内在。如同样作为碳的单质的金刚石和石墨,其结构上却大相径庭,金刚石中每个碳原子与周围呈四面体排列的碳原子成键,仿佛金字塔般优美壮观,构成了金刚石的坚硬,也寄托了人们对爱情的期望。
3.1.4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化学之实用
生活中处处渗透着化学知识,若能把化学知识同生活中的应用联系起来,使学生掌握知识并利用它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就会使学生为自己能解决实际问题而高兴,无形中对化学就会产生兴趣,从而激发认知内驱力。例如:学习碳酸氢钠时可介绍它的用途治疗胃酸过多;学习胶体时可介绍雾霾的形成;学习微量元素时提醒学生不宜长期饮用纯净水;学习原电池时提醒学生一粒Zn-Hg纽扣电池能污染600t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学习氢键时介绍氢键是生命之源,没有氢键就没有生命等等。通过这些生活常识的介绍,以及恰当地解释,让学生深切地感到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为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必须学好化学,这是激发认知内驱力很重要的措施。
3.2 提高自我效能感, 激发学生自我提高内驱力
目标是行为所达到的目的,又是引起需要,激发学习内驱力的外部条件的刺激。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设置合理的、适度的、“跳起来”可摸到的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动力、有冲劲、有诱惑。当小目标实现后,及时帮助学生设置更高一级的新目标,让学生再次产生学习的需要,从而逐步、慢慢地实现大目标,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我能行”的心理暗示,提高自我效能感。
如高一刚开学,化学老师可利用高一新生对高中学习生涯的憧憬和期待,为学生建立“化学学习小档案”。如“你初三化学基础如何?”、“中考中化学成绩如何?”、“你期中考化学目标是什么?”、“你高一期末的目标是什么?”、“你高考的目标是什么?”等。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大多数高一新生都对自身有较高期待,希望高二年能考进重点班,高考能考上名校等。教师可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鼓励、激励他们在高一年开学有个好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上学期期中考后,应注意关注那些尚未达到目标的同学,和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并帮助他们制定合适的下一步目标。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应多多关注他们,不断地激发学生的自我提高内驱力,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3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附属内驱力
3.3.1 有效地运用奖惩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成功的愿望以及被别人肯定的内在心理需求,处于青春期的高一学生更是如此,他们期待获得老师及同伴们的肯定及鼓励。因此,在课堂上,老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默默无闻和成绩较差的
学生。当他们在课堂上回答正确时、当他们成绩进步时,老师都可以不吝惜自己的鼓励之词,并可在全班面前表扬,从而增强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若学生出现上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等问题时,尽量私下和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不认真的原因,做到奖惩有度,避免直接批评导致师生关系僵硬。
3.3.2 竞争与合作
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竞赛的方式,不断地激励学生,让部分学生有成功的体验。而对于一些无法在个人竞赛中取得成功的学生,可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个人荣誉与小组荣誉捆绑。在分组时,注意合理分配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组与组之间均衡。在平时的作业缴交、作业完成效果、考试成绩、课堂表现等方面进行评比,并及时进行公示,在班级形成合作与竞争的学习氛围,并评选出“优秀小组”、“进步小组”等,让普通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获得存在感及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附属内驱力。
总之,学习内驱力不足会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作业消极应付、成绩不理想,甚至出现厌学情绪。高一学生的化学学习普遍存在内驱力不足的现象,作为高一化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合理地利用化学学科的特点,如化学实验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化学的实用性、美丽化学让学生享受化学之美等,并结合高一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根据奥苏贝尔的动机理论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让学生真正热爱化学。当然,激发学习内驱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时间和爱心,希望本文能为奋斗在一线的教师提供些许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赵丽琴.怎样让学生爱学习:激发学习动机的7种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2]王迪.生涯指导规划对初中生学习动机的影响[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1.
[3]黄健凌.高中艺术生学业动机对学业绩效的影响[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