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娟
摘 要:每一门课程都应该有适合它的教学模式,本文依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对“文化人类学”这门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优化教学内容、转变教师角色、改变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的教学改革方案,希望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高质量人才。
关键词:文化人类学;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4-0272-02
文化人类学这门课程是人类学专业、考古学专业、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同时也是其他很多专业的一门通识课。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推进,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人类学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作为高校的一门课程,其教学模式也亟需调整。应该转变其原有的教学模式,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其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总结相关院校教学改革成果及笔者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现对文化人类学教学模式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一、优化教学内容
对于教师,教学内容是课程的核心;对于学生,教学内容是学习的基础。教学内容好坏的关键在于教材。近年来,随着人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著作及教材可谓汗牛充栋,如何选择教材成为教学的关键。我院的文化人类学课程一直使用的是周大鸣先生编著的《文化人类学概论》(中山那大学出版社,2009年),本书专业体系较强,脉络清晰,知识面广,适合初学者对文化人类学的全面系统把握。当然,教材的作用对教师而言只是媒介,书上怎么写就怎么讲是无法达到教学目的的,因此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与优化。
整合的第一步是将文化人类学的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人类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产生、发展、分支、研究方法、最新研究成果及未来发展趋势。第二部分为文化的多样性研究,主要内容为文化专题、理论流派、经济文化类型、婚姻、家庭、种族、民族、族群、宗教等。这部分为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点内容。第三部分为人类学的应用。这样整合后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讲更容易把握本门课程的大体脉络;同时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老师来讲,教学内容更加合理,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符合当今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第二步,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入人类学的专题研究,如人类学经典导读、人类学代表人物解读、理论流派解读等,即保证了授课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能达到引导学生自学、提问、质疑的目的。
二、转变教师角色
大学课堂较之于中小学课堂有着明显的区别,中小学课堂,教师以知识的传授者的身份出现,而大学课堂上,教师应该以知识的分享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要改变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那么,在正真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课堂中,教师该如何推进教学过程?
第一,检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课前准备情况。长期以来,就课前预习而言,大学生比中小学生做得要差,教师上课就讲,没有了解学生对本科所讲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很难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这也就难怪学生觉得更枯燥,玩手机、睡觉、溜号了。所以,作为教师不能简单地讲,教师课前应该布置预习内容,课上了解学生已了解的、已掌握的,对学生质疑和困惑与学生们一起讨论,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在文化人类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下节课之前将预习内容发给学生,在新课前进行调查,做到心中有数,课上有针对性地讲解。如果绝大部分同学对某一问题都理解了,那么可以让理解的同学为少数不理解的同学讲解,也能起到提高学生能力、增进学生间的交流、激发主动学习意识的作用。
第二,教师应该是一名好的听众。大学生本身是一个具有质疑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群体,所以教师要学会倾听同学们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理解。这即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宗旨,又是对作为个体的学生的尊重。积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认可和推广他们正确的理解,引导其修正错误的理解。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参与时间,可以以自主回答、小组讨论、师生讨论等形式让同学们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在文化人类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要求学生以4人为标准结成学习小组,在考核中设定一定考核指标,从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小组作业成绩,以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三者相结合考评,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教师应该是一名好的分享者和引导者。除了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外,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学习、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状况、发展趋势。教师应当对书本知识作必要的补充,将科学研究应用于教学之中,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的“源”和“流”,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又为学生的知识创新奠定了基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的发展需求扎实人才,不需要“眼高手低,纸上谈兵”的毕业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增强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给考古学专业学生上课时,根据不同的理论布置不同的调查活动,同学们自选题目、组织实施、分析结论,这样明显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另外,根据学生学习的现状,可要求学生至少完整地读一本人类学著作,并写书评,以读书沙龙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这个过程不是学生们简单的叙述过程,而是学生的思考过程、质疑过程、对作者的观点结论有所评价的过程。这无形中会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毛曾说过: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可见读书对一个人底蕴提升的重要性。
三、改进教学方法
要培养实用型人才,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格外重要。我们所说的教学方法指的是为完成课程规定的任务、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途径。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决定着学生学的方法。教师的方法包括如何组织课堂、如何引导学习、如何处理教和学之间的关系、如何评价教学效果等。
第一,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以“问题”为前提的教学。“问题”应该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只有有问题才证明他进行了思考,而非被动地接受老师所说的一切。一名好的老师不是教给学生真理,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问题式教学会给老师带来巨大的挑战,要求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合理,要符合学生的能力,同时又能达到培养目标的需要。基本过程为教师提问、学生搜集整理资料、解决问题、教师评价。如在“婚姻”这一章中,针对“聘礼与嫁妆”,教师不是直接给大家讲,而是课前留给学生:“你如何理解聘礼与嫁妆?”学生在课前查阅资料,基本上能够通过自学理解何为“聘礼”、“嫁妆”,不同时期聘礼嫁妆的状况及中西方之间的区别。课上同学们会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教师及时给与评价,肯定鼓励表扬,并指出不足。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学会了自学,知道在分析过程中遗漏了哪些,使以后的分析更加全面。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在课上多给学生刘出提问的时间,逐渐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质疑的精神。问题式教学锻炼了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也可以从学生那里获得一些新的观念、见解,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第二,引导学生读书。大学不同于中学,大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时代,是培养学生具有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的时期。文化人类学这门课程正是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他者的一门课程,故此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人类学这门学科如今发展的非常迅速,国内外大家辈出,主要著作又是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的,社会实践性非常强。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给学生们推介电子书刊图书馆的纸质书,包括人类学的基本理论、人类学西方经典著作、中国人类学研究等。给学生8—10周的时间阅读,然后以读书沙龙的形式师生分享读后感,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这种方式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小组展示法。在文化人类学这门课程中,可以运用小组展示的学习形式。如在“文化”这一部分,以4人为一组,要求学生自选题目进行小组展示,在小组工作前制定一个小组契约以明确分工,规范小组成员。小组工作完成后,成员要进行自评和互评。希望通过小组合作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观念、责任感等。另外还有主题讨论、案例分析等也要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实践证明,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改革考核方式
一般来讲,评判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传统意义上是指学生的卷面成绩。而这种考核方法在新形势、新教育理念下必须要加以改革。文化人类学这门课程以培养学生文化多样性观念为主体,以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为目标。故此,在考核上要采用多种考核方式。要重新分配考核的权重。比如,出勤占10%,按时上课,不迟到、早退是学生学习态度的一种体现,以此对学生形成一种约束,改变部分学生自由散漫的毛病。小组作业占20%,旨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书评占10%,以鼓励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提问。课业占20%,基本理论方面的课业分值应相对小些,应用方面、能力培养方面的分值相对高些。期末考试占40%。期末考试中以前考过的内容不再重复考核,题型比例上,加大主观试题的比例。
文化人类学是一门多学科综合的、趣味性、现实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本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希望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凤岐,王伟廉.教学方法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地位[J].中国大学教育,2009,(3).
〔2〕时光,张绍学,罗小芹.高校教学模式改革与“互动式”教学模式初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0).
〔3〕牟延林.普通本科高校转型进程中课程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4,(9).
〔4〕郭玉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0).
〔5〕郝德永.从两极到中介:课程改革的路径选择[J].教育研究,2010,(10).
(责任编辑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