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植
摘 要:历史上赤峰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区域,人口构成十分复杂。因此,语言学界普遍认为赤峰话实际上是山东、河北、山西以及东北方言和蒙古语相互混杂而产生的一种方言。目前的很多著作中将赤峰话与附近的朝阳市方言归为一个方言片,称为“朝峰”方言片。除此之外,并没有对其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以及朝赤方言片与周围其它地域方言的不同进行细致的探究。本文借助大量的田野调查结果、历史文献以及地方志材料,对山东方言和赤峰方言的词汇、语法系统进行比较,对两地方言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了研究,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对山东方言和赤峰方言的关系以及赤峰方言的形成等问题加以探讨。
关键词:山东方言;赤峰方言;方言岛
中图分类号:H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4-0169-05
一、清初赤峰地区汉民流入与村屯(营子)的形成
赤峰古代一直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自秦朝开始,就有匈奴族、乌桓族、鲜卑族、库莫奚族、契丹族、蒙古族等北方少数民族部落在此地进行游牧活动。但是由于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特性,几千年过去,赤峰地区并没有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本地居民共同使用的语言系统。改变发生在元、明、清三代,尤以清代为最。“元帝国建国过程中,将屡次大战役所俘掠来的农民分配给各地的游牧领主,使他们在其努图克附近定居,与工艺户、杂役户一起,作为属下领民适应领主的经济需求。”①到了明代以后,中国北方的贫民,就有许多作为雁行式的季节性移民或常驻移民迁入,从事农耕。清代是一个汉民涌入的繁盛时期,大量汉民通过“四口”,即喜峰口、张家口、独石口和古北口涌入昭乌达盟(即今内蒙古赤峰市北部)、卓索图盟、伊克昭盟(即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察哈尔南部、归化城土默特等地。他们从给蒙古族的王公贵族做工开始,历经数代,终于取得了土地,定居下来。于是赤峰地区开始形成了固定的人居群体,进而又形成了特定的语言的大环境,而这就是现在的赤峰地区方言的前身。
(一)清初“移民实边”政策下的移民迁入
清朝建立之初,入关的八旗兵俑纷纷迁入关内各处,根据《清世祖实录》中的记载,满族贵族以“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无处安置”为由,强占汉族农民土地以为兵营,又加上满清贵族在北京周边“跑马圈地”,划分私人领地,于是京畿之地出现了大量的失地农民。清初,中央集权非常仰仗贵族势力的支持,对此只得采取默许政策。为了安置这些失去土地的农民,政府默许直隶、山东等地的失地农民向口外流动,这种默许政策被清朝政府叫做“移民实边”。这些失地汉人背井离乡,被迫进入尚未开发的内蒙古地区谋生。昭乌达盟与内地只有一墙之隔,因此也成为失地农民最早涌入的地区之一。
(二)“雁行人”
时至康熙年间,移民迁入蒙地者“或行商或力田,至数十万人之多”,“山东民人往来口外垦地者,多至十万余”。②此时的移民实际上已无法控制,清朝政府为了防止这些汉人进入蒙地与蒙古王公勾结造反,严格规定迁入蒙地的汉人“不准潜留各部落娶妻立产,冬归春往,不准移家占籍”,③称之为“雁行人”。这些“雁行人”春天出口外种地,冬季则遣回原地,只能说是季节性流通人口,而非移民。
(三)雍、乾时期“借地养民”政策下的移民迁入
汉人向口外的大量移民从雍正时期开始。“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为艰……唯开垦一事,与百姓最有裨益”。④“边外地方辽阔,开垦田亩甚多,乐于就移者,免其田赋”。⑤这就是蒙东地区历史上有名的“借地养民”政策。雍、乾时期,太平盛世,人口增加,耕地有限,中原地区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每遇灾害,土地歉收,饥民遍野,灾民暴动也时有发生,于是在雍正元年,出台了“借地养民令”。他是清朝前期一项重要的临时性政策,对于当时的受灾流民问题和口外的经济开发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此时,“口外蒙地雨水调匀”,又加上“乐于就移者,免其田赋”的政策支持,携家眷入蒙地的人数快速增多。
(四)村屯的形成与移民定居
口内移民进入蒙地之后,选择适合的地方定居下来,从蒙古王公手中租种土地耕种。而其中有些汉人租下土地后并不耕种,而是回到家乡,召集同村或亲属,将土地再转租与他们,成为高利贷者。这样就引来了更多的汉人,这些人聚居一起,形成了最初的有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的村屯。《朝阳县志-种族》载:“汉族谋生,暂为得所,旧戚益觉难忘。辗转引进,日来日多。”移民大量涌入,村屯日渐增多,形成了蒙汉杂居的局面。作为外族建立的政权,清统治者一直担心汉民进入蒙地会鼓动蒙古贵族造反,威胁清的统治。迁入汉族与蒙族生活方式、文化、宗教等都有很大差异,再加上出口的汉民中有一些罪犯、亡命之徒,这些人在蒙地犯案滋事,胡作非为,导致了蒙汉两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清政府为了整治这一局面,于雍正元年(1723)年设立热河直隶厅,按照中原的行政建制划分府厅州县,管理当地汉蒙事务。移民村屯的大量出现带来的另一个结果是本来是这片土地主人的蒙古族贵族大量失地,最终被迫迁移。法国传教士古伯察所著的《鞑靼西藏旅行记》有这样的记载:“蒙古人赊账喝中原人酿的酒并吸他们的烟,购买他们的布帛。到了算账时,所有利息都被定成40%或50%。中原人于是使用暴力,蒙古人被迫把一切都抛弃给他们,如房子、土地和畜群。”蒙古人在经济上从主动变为了被动,只能远走投靠其他领地的领主或者反过来成为中原汉人的帮工或奴隶。
二、赤峰地区山东移民在人口构成中的主导地位
最初一代迁移并定居于赤峰地区的移民来自山东、直隶、山西等地。以下各表由于资料不是很完整,不能反映移民的全貌,但从中足以窥见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现象。
该表表明乾隆二年(1737),喀喇沁左旗境内某片区域民人工84户,原籍山东者40户,原籍为直隶者27户,口内无地八旗人迁出者7户,山西人2户,原籍不明者8户。男女人口共316人。山东人四十户,占47.6%,直隶人27户,占总数32.1%。这说明了当时进入蒙地的汉人大多数来自山东和直隶,而其中又以山东为数最多。
在表2中可以发现,在蒙东地区某地租种浩图勒苏木孟克、塞音查呼等人土地进行农业活动的汉人共12户,其中原籍为山东者10户,占83.3%,原籍为直隶者2户,占16.7%。在表3中,在蒙东地区某地租种都嘎尔苏木毛仑太、嘎尔第苏木朝克图、扎拉桑等人土地进行农业活动的汉人共12户,其中原籍为山东者10户,占83.3%,原籍为直隶者2户,占16.7%。这也说明了在蒙东地区流入的汉人中山东人占多数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并且还可以发现当时的山东移民基本上都是来自山东莱州、登州、东昌等少数几个地方,移民构成比较单一。
三、方言岛与赤峰地区方言的形成
村屯形成后,赤峰地区的外来移民定居于此,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生产生活系统和细致的劳动分工。在大多数人进行屯垦活动的同时,也有一些人开始酿酒、冶炼农具、裁制服装、生产日用产品用以出售,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生活配套设施。人们不再四处迁移,而是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到清乾隆皇帝统治中期,在今天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喀喇沁旗、巴林右旗等地实际上已经形成了稳定的人居群体。因此本地的语言环境在小范围内固定了下来,开始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语言环境,或者叫方言岛,相对独立地开始了内部融合过程。
“方言地理学把处于另一种方言或语言包围之中的方言叫做方言岛(speech island)。方言岛外缘明显,并保留着鲜明特点”。⑧在历史上很多朝代都有过大规模的移民潮。这些移民进入另外一个方言区,在这个新的方言区中,外来移民们完全处于本地原有方言的包围之下,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方言片。而在方言岛内部,由于各地方言在岛民的言语中共同存在,岛民们同时接触几种方言,这样,一种方言的成分就会慢慢地、无形地渗透入另一种方言而成为变异成分。当这些变异成分受到其他岛民的模仿,并在方言岛中逐渐扩散开来,那么,一种方言也就实现了对另一种方言某个方面的影响。并且在方言岛中,各方言互相之间的影响是不平衡的,有些方言在岛内使用的人口多,应用广,是强势方言,就会成为当地方言的主体。而那些在岛内使用人口少,应用范围小,处于弱势的方言,则会慢慢向强势方言靠拢,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强势方言同化或吸收,导致该方言基本属性的改变。而最终,随着时间的推移,方言岛内部几种方言会演化成一种削弱了几种原有方言特点而形成的混合型方言。
众多的口内移民来到赤峰地区定居下来,实际上就形成了一个方言岛,并且方言岛内部存在多种方言,包括山东方言、直隶方言、山西方言等。并且根据上一部分的论证,在来到赤峰地区定居的口内移民比例相对比较单一,其中山东人占绝大多数,直隶人次之,最后是山西人和极少数来自奉天府(今沈阳市)的无地旗人。绝大多数的人口比例自然而然地将山东方言推到一个很强势的地位。在方言岛中,由于各方言互相之间影响的不平衡性,在岛内使用的人口多、应用广的山东方言成为强势方言,并成为当地方言的主体。而在岛内使用人口少,应用范围小的直隶、山西等方言,则处于一种弱势地位。并且在今天的赤峰话中,已经完全找不到任何山西方言的痕迹,这说明在村屯生活中,山西移民由于人数和经济上的劣势,慢慢地开始放弃了自身的方言,转而使用其他方言,最终其所带来山西方言也因此而慢慢被淘汰直至消失。
另外,从方言岛和外部包围它的语言或方言的关系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在移民来到赤峰地区之前,在此地的原住民蒙古贵族政治上虽然处于强势地位,但是蒙古语却对本地方言几乎没有产生任何影响。原因是:第一,蒙古贵族虽然在政治地位上占优势,但是在人数和文化上却处于劣势。迁移而来的汉族农民带来了锻造、制陶、农耕、织布、畜病防治等很多技术,这些相对比较先进的技术冲击了蒙古族几百年一直传承的生活方式,于是很多蒙古族开始“不知不觉地奉他们(汉族人)为楷模,步他们的后尘,放弃游牧生活而从事农耕”。⑨由此可见,原住民蒙古人虽然在经济上占有优势,但是人口数量和文化上的劣势却使他们无法摆脱被同化的命运。第二,“故乡情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保有的一种特殊情感。时至今日,赤峰地区许多外来移民家族的后代在红白喜事中都还保有“请族谱”的古老仪式。族谱其实是中国人“故乡情结”的一种实物化的寄托,是同族之间相互联系的精神纽带。同样的,语言是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中最重要的一个,因此每个语言社团,都有维护母语、忠诚母语的思想感情。在这种语言心理作用之下,处于方言岛中的居民,对内坚持使用岛方言。而岛方言在赤峰地区来说,就是相对于蒙古语的汉语。在这种语言心理保护下,蒙古语的影响非常之小。
四、结论
每个地方的地区语言都是历史、地理环境、特有文化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当地居民世世代代对当地所存在的语言不断融合、不断根据当地的生活需要进行加工的结果,其形成甚至可长达几百年甚至千年。
从秦朝的戍边军队,到清中后期的村屯形成,赤峰地区的移民进程历经千年。这期间中原地区包括山东、山西、河北等地移民断断续续迁入,直至清初政府的政治移民政策推出后,这一过程达到了顶峰。在这期间,来到这片“荒蛮之地”的中原移民带着他们家乡的方言和文化,定居下来。首先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人居群体,在此基础上又孕育了特定的内部语言环境。这种语言环境隔绝于世外,成为“方言岛”。有了这些因素,方言岛内部的几种方言开始了相对独立于方言岛外的内部融合,最终演化成一种削弱了几种原有方言特点而形成的混合型方言。对赤峰地区而言,这就是如今的赤峰话。而贯穿整个赤峰地区移民史的移民主力是山东移民,他们从家乡带来的方言和文化在赤峰地区方言和地区文化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山东移民在赤峰地区第一代居民中占到绝大多数,山东地区的文化传统最初是一种强势文化,而山东方言在赤峰话形成过程中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注 释:
①赤峰市郊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赤峰市郊区志资料选编[M].1989.
②清圣祖实录选辑(康熙五十一年卷)[M].华文书局,1987.
③台湾影印中国方志丛书(台湾影印本)[M].成文出版社,1983.
④台湾省文献委员会.清世宗实录选集[M].1997.
⑤凌源县志编纂委员会.凌源县志(民国16年稿本).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
⑥据内蒙古档案馆藏《乾隆二年喀喇沁左旗境内居住民人户口登记挡》,全宗号503,目录号2,全宗号7488号制作.
⑦表2、表3根据内蒙古档案馆藏《喀喇沁左旗境内佃种蒙地汉人情况档》,全宗号503,目录号1,卷宗号89制作.
⑧游汝杰.略论汉语的方言岛[A].中国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游汝杰卷[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⑨(法)古伯察.鞑靼西藏旅行记[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