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白在华慈善事业研究

2016-05-14 18:38岳佳佳

岳佳佳

摘 要:美国传教士李佳白在华传教的45年间,正是中国黄河水灾频发时期,他目睹了中国受灾人民的惨状,后在《万国公报》等报刊发表多篇文章,探寻黄河水灾之原因,及其治水、赈灾之方法。虽然他的治理方法在当时没有受到重视,但对于现今中国黄河水患的治理仍有借鉴意义。同时,对于研究外国传教士在华活动也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李佳白;黄河水患;治水;以工代赈

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4-0043-03

“兴办慈善事业”,是近代来华传教士的主要活动之一,传教士兴办的慈善事业主要有文教事业、医疗卫生事业、慈幼事业及赈济救灾事业等。在多灾的近代中国,怀有“传播基督福音”的传教士们把赈灾工作看作是展示上帝博爱、正义、和平、善心的一个途径,以吸纳更多的人信教。美国传教士李佳白就是其中一个。

1882年,李佳白毕业于美国协和神学院,并被纽约长老会任命为牧师,同年秋天赴华传教,在山东烟台、济南、曲阜等地传教近10年。1897年,李佳白与晚清一批官僚、士大夫、绅士在北京成立尚贤堂,1910年办《尚贤堂纪事》月刊,1922年发行《国际公报》,1927年,李佳白因病去世。李佳白在中国传教的45年间,正是中国黄河水灾频发时期,他目睹了中国人民的受灾惨状,发觉仅仅是宣讲上帝的福音并不能将中国人民从苦难中解救出来,所以他决定要用治理黄河和赈济灾民这一更为实际的方式帮助中国救助灾民。

1886年至1917年,李佳白在十几年间连续撰写《治河说》、《黄河归海论》、《河工策》、《以工代赈》、《办赈刍言》、《治水琐言》等有关治理黄河水患和赈灾救济的文章,发表在《万国公报》、《尚贤堂纪事》、《东方杂志》等报刊上。

一、“华夏水患,黄河为大”

黄河,流经青、川、甘、宁、内、晋、陕、豫、鲁9省,是中国第二大河。黄河两岸土壤轻薄,植被稀疏,夏季多暴雨,易水土流失,“黄水一石,含泥六斗”,黄河所具有的这些特殊地理和生态环境,使其成为中国自古至今最易发生旱涝灾害的河流,黄河也因此被称为一条“害河”。

就山东一省来说,根据《山东省志·民政志》中的《晚期时期山东受灾县数统计表》[1]可统计出,晚清1840-1911年,山东遭受特大黄运洪灾三次,分别是1855年、1883年、1898年,40个以上州县受灾;遭受大黄运洪灾14次,大约25至39个州县受灾;遭受中黄运洪灾23次,大约10至25个县受灾;遭受小黄运洪灾17次,少于10个县受灾。

从乾隆中期开始,河南境内的河道逐渐淤高。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的一次特大洪水,造成武阶、荣泽、阳武、祥符等地15处同时决口。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又在武阶马营坝决口,造成以下河段普遍淤滩。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黄河在中牟九堡决口,正溜从今贾鲁河流入颖河,旁溜(次要一支水流)从涡河水道注入淮河,豫东南、皖北大面积受灾,是中国近代史上黄河最大的一次水灾[2]。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此时正值太平天国起义军据有长江流域,捻军活跃于江淮之间,清政府忙于镇压,无暇顾及,既不筑堤,也不堵口,任由黄河水四处漫流20多年,致使黄河改道山东,对山东广大乡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二、李佳白的治水之法

1888年,黄河于郑州决口,黄水多流南下,延及数省,次年又于山东省泛滥溃堤,李佳白急呼:“百万鸿嗷濒于危险。”[3]李佳白认为,中国古代就有大禹这等治水能手,又有孟子这等畅晓治水“顺性而导之”的理论家,政府对于治河的办法肯定已经“条分缕析,以臻万全”,黄河仍旧不免连年决口溃堤,不过是“水故不由其道耶”[4]。清朝以往的治法都是与黄河为敌,没有顺其自然。李佳白赞同大禹和孟子的治水观念——顺性自然,顺性自然也是李佳白治水的思想内涵,这一思想一直贯彻于他所提出的的所有治水措施上。而利用水力冲刷泥沙,使之不淤积于河是李佳白治河的中心思想,因而他提出:“假黄河之奔流以涤荡其泥沙,使之带泥挟沙而行,泥沙不停则壅塞远去,水得就下之,性自然,障百川而东之,而人民永得安澜之庆矣!”[5]

李佳白总结,凡河流泛滥决口,一因水盛,二因淤塞,提倡“治水之道,治山为先,治海次之,治河又次之,三者并行,其害自去”[6]。具体而言,为何治山为先,李佳白认为:“山为河之发源,治山所以清其源。”[7]如果山缺少草木,就没有落叶盘根巩固沙石,山水涨发时将沙石挟带而下,壅塞河道,致使河身淤浅,河流极易泛滥。李佳白认为,美国山上多种树护山,吸水固沙,防沙石堵塞河流,是治水之良策;印度治理印度河恒河两河,在近山少树木之地,凿湖若干,涝时引水储蓄其中,旱时用于灌溉,能湿化土壤,发展山林耕业,也是耕山治水之妙法。李佳白建议中国政府可以借鉴美国、印度两国治山之法,因地制宜,斟酌度量具体情形再实行。李佳白治水先治山的思想对于治理黄河水患具有先行性和预防性,不仅在河水源头上减少了黄河决口泛滥的可能,而且可以减轻河水决口泛滥所造成的危害。

为何治海次之?李佳白言:“海为水之归去,治海所以速其去。”[8]他认为,河流泛滥,由于河身淤浅,河身淤浅,又使入海之口门壅塞,口门壅塞,更由于门大口宽,水流迟缓,无力远送砂石,投入大海所致。李佳白总结美国、意大利、埃及、天竺国(指印度)四国的治海经验,洞悉其害,认为:“开海口需兼用机器以助挖水底,合深于海口左右,用木石作坝,修入海中一二里许,以逆其下泻之势,则入海之处泥沙不得停而水深。”[9]以往清朝对黄河的治理并不注重海口的治理。因黄河在晚清经常泛滥决口,多次改道入海,政府也多任由洪水在海口平原漫流,因此海口居民迁移频繁,人口流动性强,造成海口冲击平原的不稳定性发展。

为何治河又次之,李佳白说:“河为满载山水,以输入海洋之大道也,治河所以通其道。”[10]他根据河道宽窄、水力大小、河水深浅、河水惯性等情况进行总结:第一,河身愈直,或河身愈窄,亦或河水愈盛,那么水力愈大;第二,水力愈大,所带之泥沙而下行自然愈多,河心愈深;第三,河身宽窄不一,水溜深浅缓急不匀,水溜深浅缓急不匀,河堤必易决开;第四,不同河段的河水深浅不一,在河堤两旁修石闸,石闸联通沟渠,水少时则在闸下,泥沙必然落于河底,水深时则越过石闸流入沟渠,泥沙亦必带之下行;第五,按上述之原理,在海口两侧修坝,加速泥沙下泻,海口亦不用壅塞[11]。

李佳白认为:“治河有五节,犹人身有五官也,五官缺一而体不全,五节缺一治不备。”[12]只有将上述治河的五个方面合理在一起,才能黄河路开,江海河流合一,沙得顺溜下泻,自然沉没于海。而清政府就是因为“不谙全局之情形,地势之高下,水利之顺逆,徒惴惴焉,因循故事,苟延时日,枉费帑需,归无益”[13],导致黄河经常泛滥。

李佳白在济南传教时曾向时任山东巡抚的张曜陈词,介绍西方治理河流泛滥的方法。张曜虽“大为嘉许,但其主张仍我行我法”[14],不予采纳。不久,河工师庆请李佳白做“舌人”,同张曜又谈了有关治运河事宜,张曜仍嘴上说“善”,实际上并未实行。为此,李佳白感到非常惋惜。

三、李佳白的以工代赈之法

1876至1879年,中国发生特大旱灾,灾情延及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五省,史称“丁戊奇荒”。严重的旱灾使灾区米价飞涨,涨到平时的三至四倍,大批百姓因饥饿而死。当时有外国传教士在《申报》撰文称:“出山东境而投奔他乡者,已有三百万人,济南郡饿死者一万五千人,然则计全省论之饿死者,当不下五十万人也……绦此数月来止,食草根树皮,故面已肿,而眼皆赤也。”[15]可见灾情之严重。

以工代赈,作为一种灾荒发生之后的赈济手段,早在先秦时期即已在赈灾中使用,此后历朝也多有采用,但以工代赈并不占据主体地位,遇有灾荒救济,多数时候还是实行“急赈”之法。故在“丁戊奇荒”发生后,清政府主要做的多是发帑拨款,散衣施食赈恤,但这也只能救济一时,仍不能解灾民之需。

李佳白的以工代赈之法首重河工,将灾民分为两类:一类是老幼妇女,一面接受政府的救济,一面“樵采理田”等待良岁;一类是强壮的丁男,仍以工代赈,但必须“情愿而不勉强,量定工价或每日给予一百五十大钱不等”[16],必使灾民能糊口有余。重管理人员,需选“公正廉明,弊绝风清”者,加强对赈济过程的管理和监督。李佳白认为这有五大利处:“人不坐食,款不虚縻”;“老弱免于沟壑,强壮不至离散”;“民有恒业,因有恒心,不能妄生是非,自取罪戾”;“游手好闲者,心生羡慕,见归工作,不至流为盗贼”;“需用之款,既能济民又能成大功”[17]。

早在1889年,李佳白在自己所撰文章《以工代赈》中就建议中西共同成立赈局,西人可随时与督抚相见,议定河工之事。1889年1月,上海外国侨民成立“华北义赈会”[18],向纽约、伦敦等地募捐,设上海赈务委员会,协助分发救灾款项,李佳白主要负责募款和派员放赈事宜。李佳白在处理义赈局事务中,整理出七条办赈要诀:第一,查赈放赈应由华人负责,延一外人为顾问,研究办法,并严定营私舞弊处分。第二,所有赈款宜少半济急而大半兴工。第三,所有赈粮宜储以专仓,非有票据之灾民及办账人员,不准售与,可于赈济中隐寓平糶之益。第四,按外人放赈常规,乃专赈绝量之灾民,界限甚严。第五,中华如有善策外人,亦宜设法襄助。第六,中华有治河善策,务当切实实行,乘此工赈机会,万不可再有疏虞。第七,美国十字会承办之水利工程,在皖吴诸省淮运两河流域,亟宜以良法施大工,不惟可使中华永除水患,且可以扩充工赈广救饥民焉[19]。

从上述七条中不难看出,李佳白有两个意图,一加强管理,防止贪污赈粮赈款;二希望中西共同负责和处理办赈事务,并且由美国十字会承办中国的水利工程,形成中西共同防灾救灾系统。但他的建议并没有得到中国相关官吏的支持,反而遭到许多中国士大夫的质疑与反对,这项工作也就没有深入下去了。

李佳白在治水和赈济方面,对中国古法治河理念是很推崇的。他主张利用自然知识,引进西方治理方法。注重全局观念,重视人才的任用。由于他对黄河的生态环境、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并没有做真正的实地考察,对于中国历朝历代的治河和赈济经验也没有做仔细的研究,并主张多用西方治河方法,这使他提出的许多治理黄河措施有些水土不服。

李佳白提出的治水和赈济措施没有得到很大的反响和支持,原因有两个:从传教士方面来说,工赈救济在近代中国已经成为外国传教士传播上帝福音、扩大教会影响、吸收中国传教士的一种手段。就像李提摩太说的,“关注山东遭受的严重灾荒”,是“上帝给了英国教会一个千载难逢的的机会,向中国人表明真正的基督教意味着什么:无论对这个民族整体还是对任何个人来说,都是上帝的祝福”[20]。从中国方面来说,“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对中国的步步侵略,使国势日弱,中国的统治阶级和士大夫出于保国自卫的需要,因而不加区别地盲目排斥西方文化”[21]。那么就不难理解李佳白的治水和赈济建议会遭到中国统治阶级和士大夫的反感和反对了,但鉴于外国势力的强大,也只能口头上说好,具体行动上仍“我行我法”。这反映出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存在着许多障碍、矛盾、冲突,不同的思想信仰、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交往目的、不同的国情都是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山东省水利史志编辑室.山东水利大事记[M].济南:山东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82.

〔2〕葛剑雄.滔滔黄河[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96-97.

〔3〕〔4〕〔5〕〔11〕〔12〕〔13〕〔14〕李佳白.治河说[N].万国公报,1889-10.

〔6〕〔7〕〔8〕〔10〕李佳白.治水琐言[N].尚贤堂纪事,1917-11.

〔9〕李佳白.西国治海成法[N].万国公报.1889-7-8.

〔15〕赈务帐略.[N].申报.1877-4-28.

〔16〕〔17〕李佳白.以工代赈[N].万国公报,1889-11.

〔18〕胡素萍.李佳白与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22.

〔19〕李佳白.办赈刍言[N].尚贤堂纪事.1917,8(11).

〔20〕李提摩太.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121.

〔21〕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382.

(责任编辑 孙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