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选择结婚是为了逃离父母呢?当自己的孩子出生,老人来帮忙照顾孩子,自己与父母那些内心的沟沟坎坎如同退潮之后的海滩袒露了出来,一度淹没的童年伤痛和心结在养娃观点不一致的争吵中,在看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回忆自己的童年中,氤氲着潮湿的记忆浮现……亲爱的,没关系,这也许是你一生中与父母最后一段最亲密的相处时光了,借此机会好好面对曾经逃避的真实成长,你终将获得与父母的真正和解。
这是我们搜集来的问题,以及请心理咨询师孟迁给出的解答,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我最深的感受是和父母不亲,就是彼此之间很客气的状态。
我希望你放下对理想父母的幻想,放下对家庭应该怎么样的假设。任何状态都是正常的,亲子关系本质上就是一个人和另外一个人的关系。如果你可以和学校里的某位老师不亲,如果你可以和单位里的某位领导只是客气,那么你和父母也可以。他们都是某个环境,家庭和其他的环境,都是一个环境。其实我们只需要想想,这个世界上有的,有哪些是家庭里没有的呢?
不要对家庭有特别的期待,好像家就代表温暖。不!家代表伤害的时候多的是,可能很深的伤害都在家里。家也不一定代表联结,没有联结的家多的是,所以不需要有这样的期待。
如果和家人不亲,但是你有非常亲密的朋友,那就很好。如果父母没有给到你的爱,你的某位师长、某位伙伴,某个特殊环境中的某个人给到你爱,那就可以了。不要再把父母看作是我们获得爱的源头,这是一个误区。不!整个世界给我爱就可以。爱就像收入一样,哪里给我爱都可以。我不需要锁定在必须从家庭那里得到爱,家庭并不是我的根,我的根是生命本身,是心灵,不是父母那对普通的世间男女。
我妈妈很强势,经常对我说“你是不懂啊,你这是愚蠢,知道吗”,我该怎么办?
你可以接纳你妈妈认为你不懂,认为你愚蠢吗?
老年人很多价值观是明显狭隘的,我们何必期待一个价值观更低的人来认同我们?
比较成熟的心态:我不需要我妈妈来理解我,我倒是可以理解和赞成妈妈,妈妈你那样想那样做,有你的道理,但并不适合我,我知道自己要什么,而且很确定,并不需要你来认可。
另外,不需要去抱怨妈妈强势,我们自己站起来和她平等了,她的强势就无以立足了,不要期待父母不强势,要自己站起来。站起来不是反对她,不是高过她,而是和她平等,尊重并行使自己的主权,也尊重她的主权。
对父母有很大情绪,我不恨他们了,但我无法说出我爱他们,卡在这里了。
无法说出爱他们,就是恨意尚在的证明。但“恨意”不是问题,穿越恨意才会接触到爱,每次涌现的情绪本身就是线索。
首先尊重和感谢这些情绪,这些情绪都是我们内在的信号、爱的呼求的信号。我们先非常认真、郑重地记录它、允许它,看看它们发出的是哪些爱的呼求。
通常,我们在觉察和父母关系的时候,会有一些社会批判在里面:比如我不该怨父母,我应该原谅父母;父母是有苦衷的,我应该理解和接受他们。先不要想这些,我怨就是怨,恨就是恨,我想骂就是想骂,想攻击就是想攻击,当这些充分地被展现之后,水落石出地将是我们原本对爱的呼求。
我觉得他们不懂改变,所以想找方法帮他们改变。
如果你的心意里面非常希望他们改变的话,这明显是你对他们还有需求,并不是你爱他们。从他们的角度来讲,他们在混乱迷茫当中在冲突当中已经很痛苦了,你还期待他们改变,他们又改变不了,反而增加了压力啊。如果你内心很平安很自足,对他们没有需求,而是去接纳他们的话,他们会感到很放松,他们的争吵有可能减少,也有可能不明显减少,但他们一定能感到你那种接纳当中的爱和安定,而这个对他们来讲是非常宝贵的,他们现在非常看重你的看法。
我妈妈就是不开心,总放不下对别人的怨恨,我怎么做才是爱她呢?
爱一个人不是要一个人开心,而是无论开不开心我都爱妈妈,你期待别人开心可别人就是没有办法开心,对她来讲开心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她的人生有太多的失落、太多的担忧和太多的伤痛,即便你作为儿女做到一百分,她还是无法快乐起来,因为你只能影响她几分之一,她的其他部分你完全影响不到。
这个时候你期待她的开心,其实无形当中又增加了她的压力,她自己不开心,还要怕你因为她不开心而不开心。
放不下怨恨自然就不能快乐,但是我们的责任不是改变她、教导她,除非她自己想要改变来问我们,否则期待她改变对她意味着“否认”,她会更难过。这时候爱就是接纳,放下对妈妈改变的期待,接纳她的状态,在心里对她说:你可以不开心,是的,那就是你的痛苦,你可以在痛苦里面,你可以不懂得爱自己,但是我爱你,你可以混乱,你可以观念局限,可以无谓地焦虑,但是我爱你。
我状态不好时,不敢和妈妈说我心情不好这类的,我怕她担心。我无法面对妈妈对我的担心和焦虑。
不要害怕对方担心,怕对方担心,就是在给对方担心。我们如此不喜欢别人给我们的担心,为什么要把担心给别人呢?
担心是一个人的选择,对于父母的担心,我们最好的态度就是接纳和允许,而不是对他们负责。对他们负责的意思就是我想减少他们的担心,我报喜不报忧,这是人们惯性的做法,被提倡的。但实际上它是有害的,对双方都有害,除非妈妈那方明确说“请不要告诉我坏消息”。
害怕别人担心也和自己的自信程度有关,如果你非常相信自己,你知道自己没有问题很OK,你就不需要害怕别人的担心,因为你知道那是没有必要的。在我的生活里我对妈妈从来不报喜不报忧,有些情况可能是她担心的,但我还是告诉他,她担心我就让她担心,但是我知道自己会走过去,当我自己心里有底的时候,妈妈也没怎么担心。
母亲一直都喜欢说她经历的那些苦难,可是我没办法接受,所以没办法回应。
父母向孩子诉苦是一个越界行为,孩子承担不了这么多的共情,很容易陷入“拯救父母”以及“内疚”。我的萨提亚老师玛莉亚,经历过二战中的逃难生活,她说“我不需要我的孩子们记住我有多苦有多难,我希望他们欣赏和感谢我活下来”,我觉得这是作为父母的一个成熟态度。
但是我们不能要求父母把自己的创伤疗愈得这么好,他们这样做我们就去尊重他们这样做。作为子女,我要说两点:
其一,我们不必为了讨好而听父母说,不必为了不听父母的诉苦而内疚。如果他们因此不喜欢,那也没关系,只要我们心里还爱他们就好。
其二,如果我们选择听的话,我们要记得回应他(她)对爱的呼求,而不是他(她)的观点。父母渴望被看到,渴望被肯定,渴望被共情,这些是对爱的呼求。我们就认真地去看他(她),不去争辩对错,不提及那些其实可以否定的东西,不去纠正或者教导,不去期望对方改变,只是体会他们的合理性。对其不太合理的地方不要管,然后去慈悲。就像看一个孩子在牢笼里困兽犹斗一样,就像看一个孩子在水里挣扎一样的慈悲,只要他们还不准备跳出来,我们就不要随便去给建议,只是看着他(她),只是慈悲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