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对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

2016-05-14 18:37翟水保陈秋丽
智富时代 2016年5期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城镇化影响

翟水保 陈秋丽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等对日益加快的城镇化进程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影响从理论和现实层面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为相关同类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义务教育;影响

城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迁移、农村生产生活方式逐步向城镇进化、农村文明持续向城镇文明转型发展的过程。城镇化主要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即城镇化率来衡量,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达到6.91亿,超过农村人口6.57亿,城镇化率达到51.27%。城镇化是我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巨变,对经济社会各方面均产生深刻影响。作为事关国计民生的农村义务教育在城镇化进程中经受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发生着重大变革。准确把握城镇化与农村义务教育的关系,科学应对城镇化背景下各种复杂的挑战、矛盾和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农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城镇化导致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作用机理

(一)城镇化影响义务教育发展的资源集聚机制

城镇化过程是资源和要素,尤其是人口在空间分布上的集聚变化,这些变化无疑加快了教育各要素的城市集聚,影响了义务教育的发展。

1.经济集聚可能加大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

城镇化会吸引农业人口转移导致资源向城镇集聚,加大城乡发展差距,农村社会经济条件相对城镇更为恶劣,不利于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2.城镇化过程优质师资向城镇梯级转移集聚,加大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

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使得城市相对农村具有更为完备的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体系等。而城镇优良的生活发展条件必定吸引优质师资向其集聚,这种教师向城镇流动现象其实是农村地区优秀师资的流失,结果是农村和城市师资质量差距扩大。

3.城镇化过程中,财政在教育投入上的差距扩大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

城镇化过程中,城镇产业发展远超农村,城镇收入水平也高于农村,这样城镇财政收入会远远超过农村,教育来自地方财政投入部分的差距必定会扩大。城镇学校办学条件因此会越来越优于农村学校,短期内这种状况不会改变。

4.城镇化过程中,随着产业转移集聚,城乡家庭收入和人力资本水平在义务教育上影响日益凸显。

城镇产业发展首先吸引的是人力资本高的家庭,这些家庭在城镇化中向发达城市流动,他们的收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流入增加了对城镇教育的需求,从而提升了城镇教育供给。人力资本比较低的家庭只能让孩子接受相对较差的教育条件。家庭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越来越重要,不同人力资本的家庭在空间上的流动,可能加大城乡义务教育的非均衡发展。

(二)城镇化影响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社会分层机制

城镇化是资源人口等要素空间变动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口要素的流动是依据人口所具有的各属性和能力来实现的,那么流动的结果是属性和能力不同的群体在空间地域的聚集会呈现出差异,这表明城镇化具有导致人口空间分布群体特性的作用,我们可以把城镇化的这种作用称之为社会分层,这种社会分层会引致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

1.城镇化与产业转型和转移改变人口分布。

由于能力因素,各城市、各城镇、各行业、各阶层的人在产业转型中会受到不同影响。有些人跟随新的产业流动、有些人在企业淘汰中就业艰难,部分农村人口因此获得向城市转移的机会,无法迁移的农村人口只能滞留本地。

2.城镇化过程伴随收入分配差距扩大。

城镇化过程城市内部、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可能扩大,收入分配差距也意味着各阶层鸿沟越来越大,他们在教育投入上的差距由此将扩大。

3.城镇化早期,城乡群体发展层次将十分明显,二元结构加强,群体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各方面享受的待遇差别很大。

二、城镇化发展与农村义务教育

新世纪以来快速推进的城镇化历程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作用呈现出以下特点:(1)全面性。城镇化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布局、内容、手段乃至思想观念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2)差异性。有些地方城乡义务教育已无实质性区别,有些地方则鲜受城镇化触动,还重复着传统的教育方式;(3)长远性。城镇化进程方兴未艾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影响将长期存在。

(一)城镇化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积极影响

1.明显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

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近年来各地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总体上优化了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特别是改善了农村小学办学条件。与2001年相比,2010年全国农村小学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从2.8平方米提高到3.5平方米,体育场馆面积和教学自然实验仪器达标学校分别从46.8%、45.5%提高到54.6%、50.4%。

2.整体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素质

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环节。在追赶城镇学校的过程中,各地逐步辞退安置了一批代课人员,补充了一批合格教师,优化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2010年,我国农村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合格率分别为99.4%、98.4%,分别比2001年提高3.0%和11.3% 个百分点。

3.初步催生了农村义务教育现代化雏形

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先进的教育理念、办学思想、管理模式逐步向农村辐射。伴随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农村初中普遍建设了计算机教室,小学安装了卫星接收设施,教学点配备了光盘播放设备,互联网逐渐成农村学生学习、通讯、交流的重要载体。

4.持续提升了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国民素质

越来越多的学校开齐开足了国家规定的课程,如农村小学英语课的开设率从2001年的20%提高到2010年的90%以上。许多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学生文体活动普遍变得丰富起来。农村义务教育巩固率和毕业生升学率持续提高,特别是2011年我国“两基”目标的全面实现大大促进了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升,也为世界全民教育做出重要贡献。

(二)城镇化对农村义务教育带来问题和挑战

1.部分农民的负担加重

为了求学,离校较远的家长只能选择安排子女寄宿,为此必须支付额外的生活费和住宿费、交通费,还有一些选择陪读的家长还不得不支付额外的租房费,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2.学生上学路程普遍变远

城乡人口结构变化直接影响农村教育规划和布局结构。2001年至2010年,全国小学由49.4万所减少到25.7万所,其中农村占减少总量的87.6%。初中由6.7万所减少到5.5万所,其中农村占减少总量的91.7%。在学校撤并之后,一些非寄宿学生上学要起早摸黑,来回甚至要走很远的路程。

3.学生上学交通安全存在隐患

农村实行集中办学后,很多学生需要乘坐交通工具上学,由于农村道路条件较差,车况好坏参次不齐,交通状况复杂,交通违法现象时有发生,学生上学放学路途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4.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不到位

由于撤并学校过快,农村寄宿生大量增加,除了国家“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内的学校外,农村大多寄宿制学校条件较差,存在寄宿生活管理人员缺乏,床铺紧张,食堂简陋,厕所位不足,没有澡堂,冬季取暖和夏季防暑等条件跟不上等问题。2010年全国3046个县级单位中,302个县生均学生宿舍面积小于1平方米,占9.9%;741个县小于两平方米,占24.3%。

5.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面临新情况

城镇化的主要表现就是大量的农村务工人员向城市流动,同时伴随着大量的农村儿童随其父母一起向城市流动。大量增加的生源使城镇原有的学校布局和办学容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大多数市县未能将中小学建设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或者纳入后由于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执行细则的缺失致使执行不力,导致城镇的教育资源非常紧张、学校数量不足、生均建筑面积偏小、学位差额过大等一系列问题,城镇基础教育普遍的大班额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成效,亟待破解与应对。

【参考文献】

[1]王本陆.关于我国现代教育发展阶段问题的探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1.3.

[2]范先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原因、动力及方式选择[J].教育与经济,2006,(1).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

[4]王志学.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背景下家庭教育支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5]杨令平.西北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

[6]翟博.教育均衡论: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猜你喜欢
农村义务教育城镇化影响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教学质量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贵州农村各类型家庭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成本分析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