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娜娜
【摘 要】纵观全球经济发展路程与社会发展的历史,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中小企业无疑在积累社会财富、丰富市场、解决就业、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体制改革的深化,多重所有制经济快速协同发展,出现了大量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贴近市场贴近用户,长期活跃在市场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与市场有天然的联系,是繁荣市场和搞活流通的主要力量。而且中小企业对市场反应敏捷,经营方式机动灵活,能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充分实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但由于受到国内外经济及经营规模等多面因素的限制,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融资难的问题,融资难引起的中小企业资金匮乏已制约和影响到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近几年,政府相关部门不断出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办法和意见,极大地促进了中小企业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瓶颈和困难之处,难以满足众多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因此,以中小企业融资为研究内容,对融资难问题展开讨论,并进行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的分析,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决策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融资;困境;对策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从中小型企业本身来说,由于规模较小,信贷担保不健全,而且存活性差,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其贷款的风险增加,所以其融资困难。由于自身的财务制度等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不健全,经营管理层相对素质较低,缺乏必要的财务管理素养,财务管理十分混乱。企业信用普遍过低,甚至有拖欠银行贷款、借各种名义逃避银行债务的现象,而我国的信用管理体系尚未健全。因此,银行为了规避风险,也将一些中小企业拒之门外。
从外部来说,长期以来,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定位于大型国有企业,而且目前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体系不适合中小企业,从而对中小企业的评价结果也难以符合其真实情况,一些资产优良、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得不到所需的资金。相较于世界上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来说,我们政府缺乏专门为中小型企业贷款服务的机构体系。
(一)中小企业的发展情况参差不齐,而对于融资需求的目的也不尽相同
究其自身发展状况,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尤其是在企业成立初期,在投资方、法定代表人、公司主要决策人甚至公司财务负责人集一人之身时。这些不规范的地方通常表现在记账不规则、两套报表、回款直接入私人账户、往来款过多、采购及相关管理人员任用亲戚担任等问题。而从企业经营角度来看,上、下游客户不够稳定,回款不及时,企业资产向私人借贷等。
另一些中小企业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最终凭借银行融资支持发展起来。由于获得银行贷款的要求较多,这些最初有与银行合作经验的中小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受到银行方潜移默化的影响。如:由于银行要求报表需要审计,而账面造假会给审计环节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很多企业会渐渐规范记账问题。一些具有长远发展眼光的企业实际经营者,也会在发展过程中发现家族式经营的不足之处,慢慢向正规方向转变。
(二)商业银行成本控制与制度约束
虽然商业银行对于国家扶植小企业政策积极响应,专门创立针对小企业的一条龙服务程序,包括小企业产品研究、小企业专门营销部门、专门的小企业从业人员及小企业审批部门,有些银行甚至对于成功营销小企业业务给与很高的单户奖励措施。上述种种举措反映了银行发展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决心。然而,在重视小企业业务发展的背后,小企业的种种风险也不断暴露出来。银行普遍喜欢接受的能够提供个人房产抵押的小企业,在不动产价格不断上涨的今天,这种方式可以让银行牢牢地控制住第二还款来源。实际上,银行更加看重的是企业本身的现金流,因此对于企业的行业、上下游客户及产品的竞争力都很关心。虽然小企业客户成为商业银行竞争的对象,但由于银行“锦上添花”而不会“雪中送炭”的本性,仍有许多小企业被银行所边缘化。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对于放贷成本、银行规章制度约束的考量成为是否为小企业融资的关键。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每成功发放一笔贷款,除了资金占用方面的成本外,还包括人力成本。根据目前的审批程序,基本上还是通过银行工作人员撰写调查报告或填写调查表来进行,上报报告的同时,还有银行的内部系统录入、审批等程序,总的来说,基本上是人力成本的占用。事实上,相对于人力成本,银行更多关注的是资金使用的成本问题,于是利率定价机制的实施日趋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所付出的人力劳动没有办法通过一个机制来衡量。在整个调查与放贷过程中,除了必要的调查、审查环节所耗费的人力资本外,还包括调查人员与审查人员在沟通、博弈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
调查与审查的矛盾主要来源于对于相关政策及风险的认知偏差。对于银行规章制度的约束,银行审批人员是否肯于突破,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客户未来收益或发展的预期。由此,可以引出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间的联系与矛盾,因为银行对于企业的预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分析上述联系与矛盾之后而产生的。
(三)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信息不对称问题
银行与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及道德风险问题是很多学者研究的重点,由此也引发很多对于“关系型贷款”的讨论。关系型贷款的前提是银行和企业之间必须保持长期、密切的业务合作关系,即企业固定地与数量极少的银行打交道,使银行得以积累企业的相关信息。然而大多数企业与银行合作时都是建立在互不了解的基础上,银行最初对于企业的了解是建立在企业财务报表、企业管理人员的谈吐与行事风格、产品销量或质量等方面。而在初次合作过程中,由于无法预期双方是否会有再次合作的意愿,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多呈现出互不信任的特点。
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互不信任主要体现在,银行怀疑企业的贷款目的及贷款真实性。企业面对银行提出的种种要求,通常会抱怨银行贷款条件的苛刻,抱怨银行的贷款利率过高问题,认为银行在审批过程中会对不同企业差异化对待;抱怨银行审批贷款时间较长,进而怀疑银行对其不够信任等。
总体而言,银行与企业这对矛盾体,在很多问题上存在互不信任问题,主要是由双方初次合作背景下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这也正是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很多企业会选择“体制外”融资方式的原因。民间借贷虽然利率较高,但是可以获得资金速度快、条件低,尤其在民间商会较为发达的地方。相反,在银行获得贷款,时间长而且通常需要在很多地方隐瞒真实情况才能够顺利获得贷款,况且并非获得贷款即可,银行对于贷后的监管,后续资金归集银行账户等方方面面都有更多要求,因此造成融资困难。
二、解决我国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的对策
在政策扶持方面,政府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将其着眼点放在法规、制度建设上,通过制度保障、政策协调和资本市场创新等措施,为克服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当务之急是建立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可以建立信用评价制度,和信用保证金制度。增加融资渠道是中小企业增资的必由之路,国家有关部门应在进一步深化企业、金融改革的同时,适时推出新的融资渠道,下大力气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建立多层次的市场体系。
在金融市场方面,如果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商业银行得到信息上的优势,就可以缓解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应开放非国有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限制,促进中小金融机构的竞争和发展,放松利率管制,允许中小金融机构针对不同的贷款对象和贷款种类,确定相应的贷款利率,使中小企业与小金融机构之间有一个风险和收益的比较选择空间。
无论是国家政策导向、银行融资支持,还是中小企业完善自身,都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而借助中国转型的宏观背景,微观层面的中小企业才能够更加快速发展。政府、银行携手,协助中小企业摆脱融资困境。当前,为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各家银行都开始推出特色的中小企业融资产品。同时,各家银行都开始制定相应的中小企业信贷政策支持。如:制定专门的政策、下拨专门的中小企业任务指标、成立专门小企业业务中心、信贷审查中心及培养专职小企业客户经理等。与此同时,政府支持中小企业的制度应不断完善,与银行的合作渠道不断增加,而银行针对小企业贷款的产品也应不断创新。
(一)开拓多种融资渠道
政府协助中小企业开拓多种融资途径。以“政府、投融资服务平台、企业、金融机构”四位一体的模式,引导金融机构定制适合中小企业的融资创新产品,重点解决所辖区域内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创新融资模式,同时与券商、资本市场共同探讨策划通过中小企业私募债融资等多种融资途径协助中小企业获得融资。
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提供担保。伴随国家鼓励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专业担保机构提供担保形式从银行获取贷款。基于对担保机构的信任,银行发放贷款较为容易,银行在审核贷款的速度上也会有所加快。然而,由于担保公司资质良莠不齐,对于行业的风险判断能力或自身经营能力差异较大,一旦其所担保的企业出现偿债能力下降或恶意拖欠银行贷款时,担保公司本身也会承受一定的声誉风险及偿付风险,极端情况下可导致其与银行合作的中断或终止。因此,政府的适当干预与指引有利于该种模式的逐步推进和规范发展,同时,银行也有责任对担保机构资质进行严格审核,对其担保的行业风险及客户集中度风险进行持续跟踪。
个人经营性贷款、个人小额贷款作为补充。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如:个体商户等),由于其融资额度较低,可以采用个人经营性贷款满足其融资需求。这就需要银行对公客户经理与个人客户经理联合营销,及时沟通信息,以服务客户的态度携手合作。
(二)创新融资模式
近几年,银行普遍开始设计和制定特色的融资模式,力图解决小企业缺少抵押物、银企初次合作缺少信任的弊端。小企业融资模式从最初的流动资金贷款(短期临时贷款)、银行承兑汇票等,发展到如今的国内、国际贸易融资等。近几年,针对缺少抵质押物的优质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及基于专业市场的融资模式等渐渐被商业银行所采纳。
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拓展集群是中小企业的自组织聚集体,在这个聚集体中,存在着丰富的外部经济,包括降低交易成本、空间成本和生产成本,实现规模经济。此外,在集群内部的企业能够更加容易认识到自身提供产品、服务方面的不足。基于小企业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目前的发展趋势,银行也开始拓展针对与集群及专业市场内的中小企业相关融资。但是目前出于风险考虑,对于专业市场的融资还处于起步阶段。尽管产业集群或专业市场能够产生规模效应,但其内在的行业风险也相应扩大,这些都是对银行调查及审查人员的风险把控能力的一种考验。此外,市场规模、产品的稳定性、是否易变现、专业市场是否有意愿为场内企业提供回购或担保、场内企业的产品是否有相关监管措施、地方政府是否对专业市场进行政策支持等都是银行需要重点考查的内容。尽管如此,由于产业集群及专业市场正在演变为一种发展趋势,针对专业市场内中小企业的融资也是银行业务拓展方向之一。在此过程中,银行、企业、专业市场、相关机构之间应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建立并不断完善尽职免责的激励机制。
供应链融资。供应链融资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而兴起的一种基于优质大型企业或优质项目供应链的融资方式,目前各家银行都在不断完善该项业务。这里所指的优质大型企业或优质项目是经过各家银行相关部门认定后的具有一定资质的企业(也称核心企业)或项目。核心企业及优质项目的认定体现出一家银行的风险偏好,目前国有大型银行普遍侧重于国有大型企业、政府平台及基础设施项目等,关注及支持的中小企业大部分也是与其关联的上下游企业。银行基于对核心企业规模、可持续发展、主营业务经营等因素的信任,对其上、下游客户发放贷款。对于其上游客户,由于其上游客户持有核心企业的订单,在确保订单真实性的基础上,可以先为其发放贷款,贷款用途为组织生产、备货。对已经持有核心企业应收账款的上游客户,可以在确保核心企业支付该笔账款的前提下为其办理应收账款保理业务。当然,上游客户的确定,除了核心企业的推荐外,银行对于核心企业与其上游客户的合作年限、是否产生过收款纠纷等问题都会进行严格审核。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银行不仅提供资本,而且以一定的形式和程度介入企业的监督与控制。中小型企业在供应链中处于弱势地位,缺少话语权,且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风险较大。因此在针对核心企业下游客户的融资中,银行更加关注的交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连续性,尤其是核心企业是否为下游客户提供产品回购服务。针对其下游客户的未来货权业务正在开展,这也有利于核心企业应收账款的及时回收。
结束语
目前,中小企业已成长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和吸纳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并成为拉动我国经济的新增长点,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寻求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现实问题的解决措施,探讨可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渠道与合理的融资方式,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这对于吸纳新增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优化经济结构、加快生产力发展、确保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Macmillan,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Finance and Industry, Cmnd, 1931: 38- 97.
[2] Myers,S.&Majlu,N.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4.
[3]单华军. 中小企业信用危机与融资壁垒[ J ]. 统计与决策, 2005 (7).
[4]赵尚梅,陈星.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02).
[5]陈勇.中小企业的筹资风险管理分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7),(07).
[6]苏志鑫.发达国家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比较及借鉴[J].现代商业,2006(01).
[7]于洋.中小企业筹资战略的制定与选择[J].经济研究导刊,(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