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熙坤 李建贞
受传统的和国外的优秀文化的哺育,遵行可以无师自通,不可无书自通的理念,我对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和人类先进的思想一直充满了感激和敬畏之心,不断自我教育,实践从画名人、塑名人到书名人三部曲的艺术人生。所以,在我的艺术创作旅途中,历史文化“名人”成为我重要的创作主题和灵感。
为什么选择他们呢?因为他们是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的优秀代表,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精神遗产,人类这些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就如同生物多样性,不是由单独的某个国家的先贤创造的,是相互依存的、共通的,所以我们作为地球村的一员,要充满敬畏和感恩,要继承好。他们是使人类社会天平不致于失衡的重量级精神砝码。这也符合我国孔圣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有利于在全世界弘扬我国优秀文化。
画名人——肖像外交大使
我主张一个艺术家应该用自己的艺术来回报社会,要跟群众最关注的事业结合在一起,创作的天地才会更加广阔。所以,我选择去塑造、绘画人类历史上公认的宗教家、发明家、思想家,弘扬人类优秀文明,维护文化多样性。20世纪末,我应邀为安南、加利、曼德拉、克林顿、卡斯特罗、萨马兰奇等152位国际名人、政要写生创作了水墨肖像画,并获得他们的签名题词和首肯,我因之被海内外誉为“肖像外交大使”“艺术和平者”。
为名人画像,绝非易事。首先这些“模特儿”不好随便指挥,而且他们的时间很宝贵,所以我一般就在二十多分钟的时间完成作画。这首先就是毛笔的功劳了。倘若当时我手里拿着的是铅笔和橡皮擦,元首回过头来,皱皱眉:“哦,铅笔!”或许就不会那么配合了。所以我要感谢我们祖先传给我们的这枝毛笔是多么神奇,中华文化在国际上是多么富有魅力!
而且,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我打破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线描的传统,以线与块面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人物的内在神韵及外貌特征,使作品巧妙地融传统与现代于一体,形成了富有时代特色的袁氏中国水墨人物画。要在很短的时间内画出世界名人肖像,是对一个画家是否有高超画技真功夫的一种考验。这和我从小练就的绘画基本功也是分不开的,也要感谢祖国边疆少数民族兄弟的培养。
18岁,我在云南省艺术学院附中上学,期间曾随文艺采风队到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金平县苦聪山寨深入生活近一年,画了大量写生作品,积累了创作素材。白天描绘大自然赋予动物鬼斧神工般的造型、色彩、线条以及“个性”之美;晚上点着油灯,部落里的苦聪人兄弟免费为我当模特。一个朴实的小伙子拉着弩,沉重的弩抵在胸上,当我的模特。在这种情形下,我还能慢悠悠地画吗?这使我必须在很快的时间里,以极其精炼的笔法,表现对象所满意的形象,这就形成了我特定的画风,奠定了我绘画的坚实基本功。
所以我画得很自信。自信缘何而来?如果不掌握一个人额头的倾斜、眉宇的微坡、耳廓的转折,只有激情是没有用的。在我看来,这些名人也是地球村的村民,他们那儿是一个寨子,我们中国也是一个寨子,通过这种人与人心灵、感情的交流,文化的交流,也就促进了地球村的文明与进步。因此,有人称我的百余幅名人写生肖像是“地球村部落首领的集合”。
塑名人——崇高的精神指向
在我的人物肖像和动物绘画被世人接受和认可后,很多人将我的创作仅锁定在绘画领域。实际上,我的父亲袁晓岑乃是中国当代绘画与雕塑的先行者、最早的身体力行者,是他将西方艺术引进中国,尤其着力推动罗丹雕塑艺术对中国的传播影响,与刘开渠、王临乙、曾竹韶、傅天仇等一道为开创中国现代雕塑体系作出了杰出贡献。因此,对于雕塑创作我是子承父业。
我做雕塑,并不是建立在对绘画的否定上,相反,我仍秉持着绘画的美学旨趣,力求将精致的“速绘”变成果敢的“速塑”。如果激情和新鲜感会随着深入刻画而衰减,我宁愿让雕塑保留在习作状态。因而我的雕塑比一般雕塑有更多情感的留痕。在创作技法上,我的绘画与雕塑一脉相承。在绘画的用线用色上,我尽量避免轻浮的流畅和纯熟,而宁可选择艰涩的顿挫、堆砌,有意保留未曾被涂改的痕迹。在我的雕塑上,同样也能感受到这一风格,我用立体皴法营造出斑驳、沧桑的历史感,以此来表现我对这些英雄、文豪的崇拜,服务于纪念性伟人塑造,寓意于气象浩大,凸显精神指向崇高。
我的名人雕塑不仅为中国艺术带来了国际性声誉,还搭建起友谊的桥梁,是获得“总统最高荣誉勋章”等国际奖章最多的中国艺术家。近年来,我创作的国际名人雕塑已被日本、希腊、俄罗斯、美国、波兰、斯洛伐克、意大利、保加利亚、肯尼亚等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博物馆收藏安放;14尊铜像《鉴真》《亚里斯多德》《柴可夫斯基》《什捷法尼克》《卡斯特罗》等,被选作国礼,国家领导人出访时分别赠送给了各国元首。
书名人——传播智慧的国粹
书法与所有姊妹艺术一样,艺术形式只是载体,承载的内容十分关键。名人箴言是人类先进文化和智慧的结晶,是全人类共同的珍贵财富,具有趣味性、知识性及哲理性,且短小精悍、易读易记易懂,因之有《袁熙坤书名人箴言》诞生。我用极富神韵和表现力的中国传统书法将中外名人箴言呈现出来,以与天下雅士共赏。
怎么书?前人说:“草书不入格,神仙认不得。”为了让多数人容易看懂,我选择行书为之。字如其人,书如其人。我的书法艺术游走于水墨、油画(包括油画)到雕塑之间,绘画之线条、色块及雕塑的钢线铸块,自然生成了我书法作品中忽若游丝忽若铸块、线块联击刚柔相济、黑白呼应享有空间层次、绘画语言和雕塑实感映衬交叉之特色,即我书法之个人风格。
我出身国画世家,秉承家学渊源,自幼学习西洋画但仍坚持用毛笔画素描,画了大量水墨速写。诗为魂,书为骨,中国画姓国,再好的基本功,必须在宣纸上立得住,因之毛笔于我功不可没。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毛笔不离“毛笔哥”,走到那里都可以毫端妙用。
后来到“文革”时期,我被赶到车间劳动。为了不使绘画业务荒疏,我与车间工人换工,工人们帮我干活,我则为“阶级弟兄”们劳动现场画像。当时因为是“地下”工作,怕引来横祸,为了方便作画,我发明了“自来水毛笔”随身携带。我的发明是将自来水钢笔的笔头拆下,用小楷毛笔头塞上,自来水钢笔就变成“自来”蓝墨水毛笔(因蓝墨水不凝固且下水流畅,我也顾不及其保存价值),这就是我对毛笔情有独钟的佐证。往后的艺术道路上,无论写字或绘画,毛笔如影随身,我成了真正的“毛笔哥”。再往后我漂洋过海,应邀为百余位国际名要写生创作水墨肖像画,获得“肖像使者”的美誉,也是毛笔的功劳,这点前面也说过了。
我把艺术建立在环境保护、传播人类优秀文化精神、弘扬真善美的使命上。所以,熟悉我的人,或许不会将我的成就完全归功于我的艺术,而是会想到是一股热爱环保的巨浪在推动着我的艺术事业。201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于我首任“联合国环保艺术大师”称号,以表彰我多年来以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在推动环境保护理念传播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如果为艺术而艺术,就如同为喝酒而喝酒,毫无意义。艺术作为人类灵魂的一片栖息地,在任何时候,艺术家都不能只求“独善其身”,更应该有“兼济天下”的胸怀和理想,承担社会责任。我经常想到的一幕,是在风和日丽的日子,幼儿园的阿姨或年轻的妈妈带着孩子来到北京金台艺术馆外的草地上,指着雕塑给孩子讲述伟人们的历史事迹。
袁熙坤: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教授
李建贞: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