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八条戒律

2016-05-14 19:37
小演奏家 2016年5期
关键词:当众交流老师

戒律一:不能想起才教育

教育孩子一定要持之以恒,一定不能忽视细节。你看,你就是带着孩子走路,都需要给孩子示范应该怎么走,比如不能三个人并排走,两个人走时应该大人或男士靠外边。我的一位朋友在英国街头看见奶奶带着小孙子上公交车,小男孩先踏了上去,结果被奶奶叫了下来,原来奶奶要自己先走,还对小男孩说了句:“女士优先!”绅士教育大概就是这样从小教起的吧。美国著名的小学教师罗恩·克拉克就特别重视对孩子的细节教育,比如吃饭时不能含着食物说话,推门时如果后面还有人就要为他把门,要用善意的眼睛看人等等,总共有五十五条,都是孩子成长中的细节。其实这些细节也都是人生的“大事”,因为细节背后就是大。如果你没有意识到自己始终应该记取的责任,没有和孩子生活在一起,那你可能就错过了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后面的教育就难了。

戒律二:不能生气时教育

在教育中更重要的不是宣泄而是克制,当孩子让我们很生气时,一定要忍一忍,先不急着发火,因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首先冒出来的第一念头往往是有问题的。有一天,我的钥匙打不开自己家的门了,我脑袋里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可以从窗户爬进去,我们从小的生活经验就是这样。于是,我去找物业管理人员,他一听我说的情况,也马上想到从窗户爬进去,让我先去找个民工。我边走边想:不对啊,我不敢爬是因为怕出事,找民工万一他出事怎么办?从这件小事中我悟出来,由于我们所受的教育成长经验而形成的思维方式想出来的第一时间的反应能力往往是有问题的。为了避免犯错误,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先忍一忍,多想一想,克制一下。

对父母而言,所谓的克制,避免第一思维,说的就是教育孩子需要我们有更好的平衡力。对待孩子,也许还应该把我们耳熟能详的两个成语改一改:理直气壮、义正词严,而应该改为理直气和、义正辞婉。管教从严,讲的也是原则从严、心思从严,态度上则要尽可能的诚恳、温和、耐心。

戒律三:不能当众教育孩子

即使孩子做了最糟糕的事情,你要教育他,也应该把孩子带回家,当众责骂、殴打,往往后果非常严重。在一所初中就发生过因为父亲当着老师和同学的面打了孩子一巴掌,孩子马上跑到楼顶跳楼自杀的事件,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悲剧,而在生活中这样的悲剧实在不少。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尊重人的人格尊严,要保护孩子的心灵,做不到这一点,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可言。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犯错误,而有些错误一旦犯了就特别麻烦。一个人少年时期所受的人格尊严的挫伤往往一生都难以修复,真是“此伤绵绵无绝期”,它将在生命中始终如影随形。我们要意识到无论对孩子的表扬与批评都是一种情感互动,父母太强势,孩子一定没出息;父母太粗暴,孩子的性情一定同样狂躁。学校也应该特别注意避免当众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教育,你表扬一个人可以当众进行,甚至可以隆重地进行,但是当你要批评一个人,就要谨慎得多,不妨用私下的、悄悄的、温和一些的方式。有智慧的教师不需对学生严词斥责,有智慧的父母时刻能够意识到教育孩子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

台湾著名作家三毛读初二的时候,数学成绩很差,但是人很聪明,她仔细琢磨了老师命题的特征,归纳出老师命题的特点,每次只要提前将书后的习题做完就能考得很好。不过,她连续六次得一百分后,引起了老师的怀疑,有一天老师搞了个突然袭击,把她抓到办公室,单独出了一张试卷给她做,结果可想而知,没有事前准备的三毛考得一塌糊涂,老师非常生气:“你看,这下被我抓到把柄了吧!”老师让她站在教室黑板前,给她脸上画熊猫,不许她擦掉,浓黑的墨水在脸上流淌下来,老师却还命令她在学校操场走完一圈才能回家。回家后,她不敢告诉父母,只是趴在床上拼命哭,第二天,她照常来上课,走在走廊上却一下子恐惧得昏了过去。这之后大概有七年时间,她把自己幽闭在家里,除了周末到一个老师家里去补习美术外,再也没有跟家庭之外的陌生人打交道。

一直到十九岁以后,她有机会认识了一位作家朋友,介绍她去找当时正在筹建的文化大学校长。大学校长看了她写的文章和绘画作品后说:“你上什么专业都行。”她说:“我想上哲学,我想了解我为什么这么痛苦,我为什么走不出自己的痛苦,人生的意义到底在哪里?”最后她虽然上了大学,成名,成为作家,后来又跟荷西结了婚,但她还是自杀了,当然自杀还有其他原因,但是童年人格伤害留下的阴影她一生也难以走出来。对任何一个儿童而言,对他伤害最深的莫过于两件事,一个是六岁之前的成长关键期缺少爱,另一个是七至十三岁少年时期受到人格的严重挫伤,这种挫伤往往一生都很难走出来。

我每次看三毛的故事都要掉眼泪,有时候我想;我们的教育如果实在做不了什么,那就尽量减少伤害吧,就把当众责骂、当众羞辱从教育词典中剔除出来吧。一个人真正的快乐并不都来自他的天分、取得的成绩、显赫的地位,更多的则是来自童年父母、学校、社会给予的成长所必需的爱、鼓励和包容。

戒律四:不能把和孩子交谈都变成对孩子的教育

你和孩子交流越少,就越不懂得和孩子怎样交流,越不懂得和孩子怎样交流,肯定就越不理解孩子。那么,平时如果有机会和孩子交谈,你会和他说什么呢?一位读初中的孩子告诉我:“爸爸妈妈平时在家里最常和我说的就是饭吃快点,吃完赶快做作业,做完作业赶快睡觉。”作为父母,你知道孩子内心的压力与苦楚吗?你能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吗?孩子读小学三年级之前还好些,十岁之后几乎就不知道该怎样交流了。孩子有什么苦恼时,其中有百分之三十五左右的孩子都会找同学和朋友倾诉,找父母和老师倾诉的不到百分之二十,父母的形象逐渐从他们的情感世界中淡出甚至缺席,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和孩子的交谈更容易变成说教、批评与斥责,而到孩子十三岁以后,孩子甚至连批评的机会也不给你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中国父母的悲哀,我们含辛茹苦地养育孩子,孩子却不领情、不感恩、不理解,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一定出在家庭文化之中,出在亲子交流之中。

戒律五:要尽量避免消极教育

我们文化中缺乏对人真挚的赞扬和鼓励,缺乏从一件小事中体会快乐的传统,缺乏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人生才有意义的认识。我们习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习惯“做大事”,取得“大成就”,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喜欢批评、否定和消极暗示。一件事情你还没尝试,有人就会提醒你肯定做不好;一件事情稍有点难度,马上想到的就是退缩;一件事情只要不合父母的心意,很可能就会遭到挖苦与讽刺。这些情况在家庭文化中都很严重,作为父母,改变自己就要从克制批评的欲望开始,从改变正话反说的习惯开始,从改变自己不相信、不鼓励、不期待的习惯开始。不是对孩子的不足、缺点、短处视而不见,而是在孩子有勇气去尝试去改变时,助他一臂之力。

戒律六:要尽量避免在孩子吃饭和睡觉时进行教育

就餐时间应该是家庭的一个温馨时刻,应该是我们能够健康、美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个感恩的时刻。吃饭就是一种享受,吃饭就是一种交流,美好的交流,美好的聚会。按照我前面说到的观点,就是要增加美好的聚会,减少无聊的应酬。而美好的聚会首先应该是在家庭里面,所以不要让孩子在吃饭的时候战战兢兢,最后对食物都丧失了好感。我看到有一些孩子吃饭非常快,为什么很快呢?就为了你来不及批评他。他吃这么快,对胃不好,对食物的吸收也不好,更谈不上有什么餐桌礼仪了。

而在孩子要睡觉的时候进行教育,不但无效而且会影响孩子的睡眠。孩子进入梦乡的时候,满脑袋都是这些批评信息,他会做梦的。我还有一个观点,实际上一个人睡好了,第二天看世界的方式都不一样,第二天打开窗户,就会感觉到这个世界非常美好,如果老是噩梦连连,三天没睡好,就满眼都是仇人了。所以,让孩子睡好吃好,即使他犯了错,你也要找到一个更为恰当、合适的时机再进行教育,这其实就是对孩子做善事。

戒律七:要避免和别人的孩子简单地作对比

孩子之间有巨大的差异,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我们所不知道的秘密,每个孩子都有成为“这个样子”的理由,教育孩子,最好就针对他的“这个样子”。莫扎特五岁就拉得一手好提琴,七岁就会谱曲。李白,我们都知道铁杵磨成针的故事,但是他成为大诗人还是天分最重要。对孩子而言,简单的对比解决不了问题,不妨就耐心地和他说话,耐心地为他作分析,这样孩子既不会自卑,也可以减少很多对他人的妒忌和敌意。

戒律八:教育孩子,不要“数罪并罚”

“数罪并罚”首先说明你平时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太少,关心得太少,没有尽到做父母最起码的责任,其次说明你比较记仇,喜欢翻旧账。有时,不是你说的话没有道理,而是你的方式不对,方式不对,教育一定没有效果。为人父母,所有的权力都意味着责任,这样的责任逼着我们要改变。

上面所说的八条,其实就是八个人文常识,你要培养正常人,就要用正常的方法,你尽到责任就不会后悔,至于孩子最后会成为谁,那就要看他自己的造化了。

猜你喜欢
当众交流老师
如此交流,太暖!
懂事崩
铁头功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做个自信的小学生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