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只记住精品

2016-05-14 15:11
小演奏家 2016年5期
关键词:歌舞团朱鹮舞蹈演员

采访上海歌舞团团长、国家一级导演陈飞华,赶在他正赴延安干部学院学习之前。此次,作为上海唯一的代表参加文化部优秀专家高层国情研修班,陈飞华非常期待:“希望多了解国家文化未来发展的方向,看看别人在做些什么,想想自己还应该做些什么。”

陈飞华的名字是与一串广为人知、屡获殊荣的原创舞剧作品联系在一起的,他先后策划推出了原创舞剧《野斑马》《霸王别姬》《天边的红云》《舞台姐妹》《一起跳舞吧》等作品,多次摘得中国舞蹈最高奖项荷花金奖、全国歌剧、舞剧、音乐剧三剧汇演一等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改变了舞剧叫好叫座不盈利的现象,使舞剧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经陈飞华之手的舞剧部部艺术质量堪称上乘,最近蜚声海内外的原创舞剧《朱鹮》,2014年10月赴日本东京等四城市推广首演,获得了日本女王的连连称赞。这部精彩的舞剧于今年5月又拉开了新一轮的世界巡演之幕。

朱鹮翩然飞进心里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在日本馆显示屏上一只只美丽的朱鹮时而溪边漫步,时而驻足栖息,时而翱翔天际,吸引了诸多观众流连驻足,陈飞华也是其中之一。朱鹮优雅的姿态,特别是涉、栖、翔的动作,在他的脑海中宛如舞蹈演员在伸展曼妙的舞姿。是否可以把典雅高贵的朱鹮搬上舞台呢?这个想法开始萌发,朱鹮悄然飞进了陈飞华的心中,挥之不去。

朱鹮戏新藻,徘徊流涧曲。世界珍稀鸟类朱鹮被誉为“吉祥之鸟”,我国境内曾经有14个省份有其生存记录,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各地均没有再现,直至1981年夏天,才在陕西洋县重新发现残存的7只野生种群。后经过划建朱鹮保护地和人工繁育,现在朱鹮数量已经达到2000多只。1985年,中日两国签订了《中日共同保护朱鹮计划》,共同推动朱鹮的繁育和保护。

陈飞华被朱鹮曲折的繁育之路打动,被拯救朱鹮过程中跨越国别、跨越民族的携手合作打动,他觉得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传播人与自然界休戚与共、和谐共处的理念更是时不我待。

主意已定,陈飞华找来了一流的创作班底,随之而来的是4年的孕育沉淀和不断打磨。创作团队实地赶赴陕西洋县、日本佐渡创作采风,深入了解朱鹮的生活习性。陈飞华带领团队反复研究,力求作品经得起推敲赏析,连服饰是否是流行色等细节都不放过,确保《朱鹮》能“飞”得更高、“飞”得更美。

朱鹮振翅飞向世界

2014年10月,《朱鹮》启动亚洲首轮演出,受邀赴日本推广公演4场。“我们是文化交流的使者,代表着祖国的形象,必须拿出让日方尊重的艺术舞台精品!”陈飞华告诫全体出访团演职员。为进一步提升舞剧《朱鹮》的艺术质量,陈飞华组织主创团队进行再创作,对部分舞美、音乐进行了修改调整,并组织舞蹈演员加强排练。2014年10月4日,《朱鹮》演出团全体成员抵达东京,此时,距离10月7日的首演所剩时间寥寥无几。

剧场舞台条件有限,如何充分调动现有的舞台条件,原汁原味地展现《朱鹮》的艺术魅力呢?这是中日双方舞美技术人员的首次合作,装台时间又非常紧张,能否按时、保质地完成舞美装台呢?舞蹈演员旅途劳累,如何恢复保持舞台状态呢……一个个问题如横亘在陈飞华心头的一座座大山,他一个一个解决、一步一步翻越,舞台走位、合光、合布景、合装置……陈飞华对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一遍一遍地通过。为了在舞台上凸显群鹮出场的梦幻效果,舞蹈演员一遍又一遍地按照表演时的动作、队形走位,累了、困了,直接躺在台边休息。

艰辛的付出获得了回报,东京演出当晚,安倍晋三携夫人观看,在场观众的掌声经久不息。演出团离开东京之际,应日本创价学会和民主音乐协会之请,《朱鹮》于2015年在日本30多座城市巡回演出60场。

“《朱鹮》不是《天鹅湖》,不是《雀之灵》,它不拘泥于古典舞,不囿于民族民间舞,它将中国舞的特殊韵律、气息和美感表现无疑,将传统中国温婉灵动的审美底蕴尽现。”陈飞华介绍说。2016年,带着中国式精神气质的《朱鹮》还将飞向韩国、美国,飞向世界各地的舞台,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优美身影。

教书育人精益求精

翻开陈飞华的履历,你会发现,舞蹈从未离开过他的生活。陈飞华中专就读于四川舞蹈学校,毕业后留校当了五年舞蹈老师,1980年报考北京舞蹈学院,因成绩突出脱颖而出,成为了北京舞蹈学院首届本科生中的一员。

“我的老师们一心想着把学生教好,他们教什么舞,就把该种类最顶尖的艺术家请进课堂,让我们感受最纯粹最顶尖的舞蹈。”陈飞华对那段日子记忆犹新,很多年后回到北京舞蹈学院,他惊喜地发现当年去玉树采风记录的音乐如今还在民间舞的课堂上使用。“可见当时深入社会、深入实践很有效,也很有道理。”舞蹈学院4年学习下来,陈飞华炼就了一身本事,无论是中国舞专业,还是办学科研教学的教育系统知识,都学得非常扎实。

1984年从北京舞蹈学院毕业后,陈飞华到上海市舞蹈学校从事舞蹈教学工作直至2000年,期间1991年至2000年间,他一直担任中国舞专业科主任,1996年至2006年,担任上海东方青春舞蹈团常务副团长兼艺术总监,2006年12月起担任上海歌舞团团长。

团里的演员大多是陈飞华的学生,这些学生中有许多是八九岁进校的,由陈飞华从中专一年级一直带到六年级,他意味深长地说:“许多学生是我一手带大的。”很多演员不叫他陈团长,而叫他陈老师。他喜欢教学,排《朱鹮》时,90分钟的剧,陈飞华和演员们一分钟一分钟地过。“在自己这里过不去的东西一定不能放过,自己都没想明白的事情怎么能指望别人想明白。”陈飞华经常这样对自己说。

27年的舞蹈教学经验,使他养成了严谨、重视基础训练的习惯,他要求演员们天天练功,基本训练从早晨9点一直到11点,下午排练,晚上上台表演,一天排得满满当当,连双休日都没有。“不能泄气,要时刻提着。时间只记住精品,艺术永追求一流。”这是陈飞华对演员们常说的,也是他对自己的鞭策。

用心抓住作品和人才

担任团长后,陈飞华面临歌舞团如何发展的压力,更要直面舞蹈在时代变迁中如何应对挑战的难题。网络繁荣发展,观众的观赏要求越来越高,对舞台作品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变,舞蹈相比于音乐会和话剧,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消费群体。

2011年,陈飞华带领上海歌舞团完成了转企改制工作,伴随着改革的完成,剧团在编制、户籍等政策领域面对上海乃至全国范围内同类型院团的非公平竞争态势,优秀人才的引进、人才队伍的稳定以及人才培养的成本等方面劣势明显……转型后的上海歌舞团该如何攻坚克难?陈飞华透过表象,双手牢牢抓住歌舞演艺事业发展的核心本质——作品和人才。

2012年,上海歌舞团尝试推出“白领舞剧”概念,创排当代舞剧《一起跳舞吧》,以当代都市生活为题材,整体表演风格轻松中略带诙谐,具有多元化和时代化的特征,同时在创排过程中即纳入营销战略思考,尝试吸纳社会资本投入舞剧创排、联合运营推广,迈出了探索市场化融资、营运、推广模式的第一步。《一起跳舞吧》2013年在上海人民大舞台首轮演出8场,当年巡演达22场,足迹遍及北上广一线城市,产生了巨大反响,观众上座率场均达到九成以上。

如果说原创优秀作品是上海歌舞团走向市场的核心竞争力,那么人才就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石。陈飞华非常注重舞蹈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推出了舞蹈演员艺衔制度,对舞蹈演员进行“地位角色认定,档次责任划开,明星效应凸显,利益劳酬匹配”,以考核定等级,一年一聘,形成了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培养了朱洁静、方光、王佳俊、侯腾飞、黄爱萍等青年舞蹈家、高园园、宋昕孺、程韬、邓韵、王景等独舞演员和众多的领舞演员,建成了阶梯式的人才培养体系。

文艺创作是文艺院团的常态,要把原创作品作为立团之本,时常要有新的灵感和动力,创作者要懂得表演,表演者要知道创作内涵,要理解历史脉络的延伸。在这种指导思想之下,歌舞团的年轻演员们不仅仅满足于表演,更发挥创意,自编自创舞剧。2013年,上海歌舞团举办了首届“在路上——原创舞蹈作品比赛”,把演员的积极性转化为创作动力,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具有创作潜力的人才。此次原创比赛所涌现出的《蒲公英》《傣家的女儿傣家的雨》《情》等优秀的舞蹈作品,在2014年5月第六届华东专业舞蹈比赛中囊括了创作、表演金、银、铜奖项,舞蹈《傣家的女儿傣家的雨》2014年8月参加首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舞蹈作品展演比赛,更是斩获金奖。

原创舞蹈作品比赛传承并创新了上海间断20载的原创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将每年选拔一次。陈飞华相信,如此坚持5年、10年,必将为剧团、为上海培养一批在行业内颇具影响力的专业编导人才。

培育挖掘潜在市场是经营者永恒的课题之一,如何让更多的观众亲近舞蹈,举办舞蹈演员基础训练公开课展示专场,可以向观众展示舞蹈演员台下幕后的状态、展示每天所进行的基本功训练。陈飞华欣喜地看到,当观众走进排练厅,看到舞蹈演员脱下华服、卸下浓妆真实的一面时,他们与舞者的距离拉近了,与舞蹈的距离也拉近了。

半生沉醉于舞蹈,陈飞华也深知其发展的瓶颈:“上海要打造文化的高峰高原,应该有更多走得出去的精品。但目前我们对文化投入与国际大都市还不太匹配,文化总量投放还有待提高。”

猜你喜欢
歌舞团朱鹮舞蹈演员
中国朱鹮在日本首次产卵
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发展史研究
试述舞蹈演员的舞台表现力
俄要重建红旗歌舞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