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人类对自然的热爱,对环保的贡献,最好向鸟类学习,空中掠过它们的翅膀,却不留下一丝痕迹。关于改善环境质量,以下几个方面,有感而发。
一是殡葬扫墓。不妨出台生态殡葬激励机制,公务员带头的,提拔加分,民众参加的,给予生活补助,像计生工作多层次奖励双女户一样。殡葬扫墓需要成本,不留骨灰可得实惠,百姓通过利害权衡,有可能将心中的天平向生态殡葬方向倾斜。
二是绿色出行。鼓励绿色出行,在公改的当下,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不妨出台公汽、地铁出行积分制,积分达到一定程度,可返现也可兑实物,用以鼓励公车出行。还有,要顺应时代发展大势,进一步研究、规范和鼓励网约车、拼车和专车出行办法,尽可能杜绝一家一车,一人一车。瑞典等国推行的绿色出行,经过量化和数字化,民众最后可得到一笔环保补贴。
三是纸质文件。办公办事,要填各种表格,表与表相比,今年与往年的相比,重复的地方很多。我想,互联网+时代来了,如果以身份证为中心,将相关信息整合到云上(设密级控制),既方便填写,又节约纸张,调用和审查起来还精准高效。
四是畜禽散养。畜禽养殖,事关城里人的口福,事关农民的收入,不能完全禁养,但也不能滥养,具体说,就是要控制散小乱,鼓励成规模的、有粪便综合利用、以无污染方式养。建议农民以入股(可转让)的方式,参与畜禽养殖,控制四处开花、不讲规模、粪便乱排、傍城而养。
五是建筑垃圾。关于城市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目前,还是管理上的短板,武汉曾多次就这个话题开展电视问政,也曾发生过城市渣土倾倒长江的案例。除了大拆大建大体量的建筑垃圾,居家装修的建筑垃圾,虽然多也不多,少也不少,但据观察和调查,普通住户根本就没有较好的办法和合适途径单独处理,主要委托社会上的“兔子”偷排偷倒,集腋成裘,慢慢就填湖、占山、侵绿了。
综上,改善环境质量,最好坚持问题导向,从身边的环境压力切入,并由此上溯,成体系地解决问题,建议民众个体解决不了的最好由政府加以统筹,从顶层设计上要出路,从体制机制上要办法,从利益引导上要动力。
(余臻鹏 栾新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