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洁
摘要:《徐策跑城》是徽剧的传统剧目,来自于中国传统故事《薛刚反唐》,这个剧目流传范围很广,像徽剧、蒲剧、晋剧、曲剧、越剧、婺剧等地方戏也有这出戏。1916年艺人王鸿寿将《徐策跑城》移植为京剧,后来周信芳先生对京剧《徐策跑城》进行加工,使其成为麒派代表的剧目之一。本文通过分析京剧《徐策跑城》中高拨子唱腔的运用以及和其他剧种唱腔的比较,得出高拨子唱腔所承担的戏剧任务。
关键词:《徐策跑城》 京剧 高拨子
一、京剧《徐策跑城》
京剧《徐策跑城》主要讲述了唐朝老臣徐策派养子薛蛟搬薛家兵迫使朝廷替薛家雪冤的故事。这是是歌舞并重的戏,共有四场,“高拨子”唱腔是一条主要的音乐线索,并贯穿全剧;舞蹈动作是另一条主要线索,说白与锣鼓也是本剧目不可或缺的内容。
二、高拨子在《徐策跑城》的运用
高拨子是京剧《徐策跑城》的主要唱腔 ,京剧《徐策跑城》中的“高拨子”唱腔板式比较丰富,有摇板、散板、原板、导板、垛板等,接下来笔者结合剧情讨论京剧《徐策跑城》中高拨子唱腔的运用。
前三场交代了徐策跑城故事的缘起,主要讲述了薛仁贵的后代遭奸臣张泰等人诬陷,满门抄斩。好友徐策非常同情薛家遭遇,忍痛用自己的孩儿换下了薛仁贵的后代并抚养其长大,并安排他到韩山去找他的婶母纪鸾英和叔叔薛刚发兵报仇。前三场以故事情节为线索,剧中的人物薛刚、薛蛟、薛葵、薛刚的妻子纪鸾英依次登场,并且分别承担着净、小生、副净、旦的角色,但是他们四个的唱腔都采用了高拨子摇板。通过分析可得出高拨子摇板的基本曲调由上、下句构成,上句落“5”音,下句落”1”音,高拨子摇板的起板常用长锤、闪锤、凤点头等锣经,这是因为高拨子情绪激昂,为了渲染气氛,所以多用锣经。高拨子摇板唱腔由于伴奏型(1/4)的特点使这种唱腔气氛紧张而热烈。剧中不同的角色的四个人物都分别了高拨子唱腔说明了高拨子是京剧中各种行当都可以使用的唱腔,唱腔不分行当,各行所唱的高拨子曲调都相同。
《徐策跑城》第四场主要说当徐策听到家院报“小将跪城”的消息后,情绪激动顾不上年老力衰,立马赶到城头去看, 此时高拨子唱段开始了,导板以其饱满的气势把徐策百感交集的情绪表现的十分鲜明,导板后接着是跺板,这段跺板板式唱腔结构紧凑,节奏特点为有板无眼,句幅简短,大约有一百三十多字,充分反映了跺板字多腔少的特点。在句式结构上前半段主要采用了上下句的形式,共出现了四次, 这句旋律上下句的落音分别为“3”音和“6”音,形成一种呼应。旋律上“我的耳又聋我的眼又瞎”和“你的爹姓甚你的母姓甚”进行了重复,从歌词内容上看老徐策听到“小将跪城”的好消息时兴冲冲的赶到城楼,虽然耳聋眼花,但仍然很理智,仔细的盘问来者的身份。当徐策问到“你的父母姓甚和在家中排行老几时”其后每句的落音都落在了“6”音上,此时明显地感觉到了老徐策在问话中急切高涨的情绪,提高语调咄咄逼问他,迫切的想知道来者的身份,这段唱腔在结构上非常简洁,细腻的刻画了徐策想知道对方身份的急切而颇有怀疑的心理活动。
当徐策确定城楼下的兵马是自己的人后,竟高兴得不骑马也不乘轿,急急忙忙地上朝奏本,要求皇帝杀张泰为薛家申冤。此时出现了京剧《徐策跑城》的经典唱段”湛湛青天不可欺”,采用了高拨子原板,结构比较规整,基本以七字为一句,共形成七个上下句式,如“湛湛青天不可欺,是非善恶人尽知。血海冤仇终需报,且看来早与来迟。”每个上下句式上句落音为“5”音,下句落音为“1”音,这个原板的起板运用了长锤。
三、京剧《徐策跑城》与其他剧种唱腔之比较:
(一)与蒲剧《徐策跑城》
蒲剧《徐策跑城》是蒲剧须生的代表剧目,运用了梆子声腔,在“跑城”唱段时采用了“间板—流水—间板”,这个唱段先以一种无板无眼散板形式的间板作为开始,中间都是流水板,一开始唱“只觉得身轻步健快如风,此番我上殿胆气壮,看一看昏君他怎样行,我捊须抖衣”速度较慢,从“我把城近”开始速度越唱越快,到后面成为一板两字,近似说唱数板,在舞蹈上伴随着蒲剧的帽翅功,先左后右,生动的刻画了徐策跑城时急切而又兴奋的心理活动。最后唱到“眼花头晕腰根痛,捊一捊汗捶一捶胸,急忙上殿击金钟”时又回到了间板。
京剧《徐策跑城》与蒲剧《徐策跑城》在描写徐策跑城段落时,都是为了刻画老徐策当时跑城时激动喜悦的情绪。但两个剧种也有不同之处,一是声腔的运用不同,前者运用的是从徽调演变而来的高拨子,在速度上基本一致,高拨子唱腔独特的高亢激越中带一丝悲愤苍凉,符合主人公徐策的性格特征;后者采用的是梆子腔,以流水板的不同速度来刻画徐策喜悦的情绪。二是伴奏乐器上,前者的起板运用的锣经种类更加丰富,有二十多种,并有京胡为伴奏,具有京腔味;后者在起板时除了锣鼓之外还有板胡,具有浓厚的梆子腔的韵味。三是在舞蹈动作上,前者采用了十字形走法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而后者运用了帽翅功这一独具特色的舞台表现。
(二)与滇剧《徐策跑城》
滇剧《徐策跑城》是老生演员栗成之的重要代表作,唱腔上运用了滇剧的丝弦腔,在“跑城”唱段时采用了一字(中速)—二流(渐快)—二流(中快),先以一板三眼的一字作为开始,“张士贵,薛家功劳一场空”时开始用一板一眼的二流板渐快,当老徐策唱到“由老夫我上殿来奏本,一本一本奏当今”二流的速度变为中快,也是运用速度来体现人物情绪的变化。
京剧《徐策跑城》与滇剧《徐策跑城》的不同之处:一是在唱腔上,滇剧运用了丝弦腔,二是在刻画徐策情绪上,滇剧运用的使一板一眼的二流板,这与京剧高拨子原板有着相似之处,只不过京剧《徐策跑城》在跑城段落不仅运用了高拨子原板,还有高拨子跺板,这属于节拍的变化,而滇剧徐策跑城的段落时运用二流板的速度变化来描绘人物的情绪。
四、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京剧《徐策跑城》中运用的高拨子唱腔以及和其他不同版本的徐策跑城段落进行比较,发现不同的唱腔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京剧是运用同一唱腔的不同板式变化(如跺板、原板)来表现人物的情绪,而蒲剧和滇剧虽然也运用了同一唱腔的不同板式变化,但还通过同一板式的速度变化来表现人物的情绪,但是蒲剧和滇剧这两个剧种采用的板式又不一样,分别使用的是有板无眼的流水板和一板一眼的二流板,无论是同一唱腔的不同板式变化还是同一板式的速度变化,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反映人物的情绪变化,因此京剧《徐策跑城》是通过节奏的变化来体现戏剧性的表现功能。
参考文献:
[1]武俊达.京剧唱腔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2]杨予野.京剧唱腔研究[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
[3]王宗敏.京剧名角名段唱腔赏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4]吴炳璋.京胡伴奏与教学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5]唐墨.悲喜哀乐皆呼天 京剧《徐策跑城》、《钓金龟》唱词赏析[J].上海戏剧,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