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地区位于古代丝绸之路和新时代“一带一路”的交汇点,是连接亚洲、欧洲、非洲的关键节点。无论从对外战略,国家发展需求以及产业结构等方面,中国与中东国家都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然而,对于冲突不断、热点频发的中东地区,双方共建“一带一路”面临诸多挑战和风险。
首先,中东地缘政治风险较高。中东剧变以来,中东动荡长期化和常态化,一些国家还陷入了内战;转型国家进入痛苦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转型期;原有的地区秩序崩塌,新的秩序尚未建立;地区恐怖主义势力猖獗,危及地区和国际安全。尽管倡导“对话与发展”的中国方案切中中东要害,中国和平稳定的柔性外交政策能够最大可能地避开中东复杂的矛盾冲突,但是,中国积极介入有“帝国坟墓”之称的中东,仍然面临极大的地缘政治风险。为此,中国必须做到攻守有度,加大对相关国家政治风险和公共安全风险的分析,做好风险防范机制。为保护海外企业财产和人员安全,中国安保公司和海外安保公司应加强合作。
其次,面临美国“新丝绸之路”和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的挑战。丰富的能源和重要的战略地位导致中东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当前,美国实施战略收缩,对中东的主导能力下降;欧盟经济乏力,无暇顾及中东;俄罗斯高调重返中东,但力不从心。中国与中东国家共建“一带一路”,难免会与其他强国尤其是美国、欧盟等西方国家的中东政策和中东利益产生冲突。这就要求我们求同存异,寻求与这些国家的共同利益和合作机会,实现互利共赢。比如,可以以解决叙利亚问题为抓手,构建中美合作的新平台。
第三,中东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亦有质疑之声。中东国家最关心的是“一带一路”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是否需要在中美之间选边站,能否改变全球化的不公现象。如何为中东地区答疑解惑,考验着中国的外交能力和软实力。其实,中国并不缺少软实力,关键是如何发挥软实力,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在现阶段,与中东之间的人文交流非常重要,应从留学生、旅游、媒体舆论、宗教交流上下功夫,加强公共外交;挖掘古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加强民间交流,将“一带一路”培养成双方话语;加强智库、学者之间的交流合作,做好实地调研,避免研究过程的空洞化和泛化。
第四,中东国家国情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各异。未来还要继续渲染中阿合作论坛等多边合作平台,实际操作中则要淡化多边,以国别为重点。此外,“一带一路”是多元的,需要分类施策,因国制宜,突出重点国家和优先项目,充分考虑对方需求,以具体项目产生示范效应。“一带一路”有八个领域的合作,对接就要加强国别调研,关注优先发展领域,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能搞工业化,都能承接中国的产能转移和合作。与能源丰富的国家建立能源安全共同体和能源密集型企业,例如产油大国;与资本雄厚的国家加强资本合作,建立资本密集型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例如海合会国家;与人力资源充足、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国家建立产能对接,承接中国劳动密集型产能,例如埃及、伊朗;与政局稳定、具有战略视野的小国建立相关培训中心和服务中心,例如约旦、突尼斯;对于那些处于战乱与动荡的国家,中国则应尽力劝和促谈,与不同派别保持沟通,以便在今后的国家重建中占据一席之地。
第五,中国与中东的企业对彼此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社会、文化及投资环境还缺乏了解。中东阿拉伯国家认可的是欧美标准,非洲则认可中国标准。中国政府和企业应充分利用中非峰会和中阿合作论坛,推动中国标准规范适用于中东地区。此外,中东保守主义思想较重,开放度不够,法律也不健全。在中东的中国企业应聘用当地律师和国际律师,依法治企。
构建“一带一路”最终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中国企业走向中东应做足功课,亟需建立应对商业、法律、金融等多种风险的防范机制。“一带一路”是百年大计,企业应建立人才储备,目前既懂中东政治、经济又熟悉其宗教、语言的复合型人才极度匮乏。外交部、商务部、相关金融机构及行业协会应发挥宏观指导作用,建立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在财税、融资、保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成为中国企业的坚强后盾。企业也应切忌一哄而上,导致无序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