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表在品社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2016-05-14 13:11张丽琴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6年5期

张丽琴

【摘 要】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八册教材中总计共有123份图表,集图形、数字、文字、色彩等多重信息于一身,具有直观形象、简明扼要、信息量大、内涵丰富等特点,是品社教学的优质资源。活用图表,适切地引入品社课堂教学,驱动学生实践的图表运用,注重情感体验的图表重构,凸显精简文字的图表表达,不仅能使图表发挥了最大的作用,更能助力品社课堂内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关键词】图表运用 图表重构 图表表达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注重图表设计,三到六年级八册书本共105篇课文中有123份图表,其中:统计表格61份,文字罗列54份,柱状图表等8份。图表,集图形、数字、文字、色彩等多重信息于一身,具有直观形象、简明扼要、信息量大等优势,“是一种很好的将对象属性数据直观、形象地‘可视化的手段”“图表设计,通过图示、表格来表示某种事物的现象,具有文字和言辞无法取代的传达效果。”[1]图表,或以简洁表格配以概述文字,或以直观图形配以具体数据,形象清晰地展现要点、描绘特征、凸显趋势;是学生收集、整理资料,观察、记录现象,分析、解决问题等最常用的方式。

但是数量如此庞大、形式如此丰富、优势如此明显的图表,却被普遍忽视,在日常的品社教学中鲜见身影,成为了亟待关注的一个视角。其实活用图表,能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烦琐问题清晰化,提高教学的效率,更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科学素养,笔者就此作了以下尝试。

一、驱动学生实践的图表运用

品社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其社会性发展,确立了三方面的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方法、知识。“对社会知识的正确把握、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必须通过学生运用有效的方法自己构建,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也必须通过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内化。”[2]

实践是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小学生的知识储备、认识及年龄特点等决定了他们的实践需要一定的指导,没有具体要求的实践是盲目无效的,没有方法指导的实践是流于表面的。运用图表驱动学生的实践活动,能改变学生的实践状态,使学生围绕图表任务展开学习,主动探究、运用所学、深入思考……在实践中培养能力、掌握方法,这对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八册教材中共有61份统计表格,完成表格填写,需要学生在课前调查、资料收集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总结……因此,借助统计表格,指导学生完成填写,是驱动学生实践、提升学生能力最经济的方式之一。

完成表格填写的过程,就是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课堂交流,是学生再思考、再分析的过程,也是训练表达能力的过程,可谓“一箭多雕”。

教学《天有不测风云》一课时,笔者就指导学生完成书本54页的任务(见表1),开展课前调查。在课堂交流时,结合书本52~53页的内容,了解由气象变化引发的灾害及其他灾害。在此基础上补充近年来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青海玉树地震、8月舟曲的泥石流灾害、冰岛火山喷发等。然后请学生对灾害进行分类。

运用图表驱动学生实践,学生课前调查更深入,资料收集更丰富,根据统计表格进一步进行整理、分析,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踊跃,进行灾害分类时,思路清晰,课堂效率高,这样的课堂,增量明显。

教材已有的61份统计表格,每一份都体现了编者的独具匠心,不管是三、四年级的简单记录,还是五、六年级的调查统计。统观教材提前规划,就能将每一份统计表格使用到位;针对性地进行方法指导,使每一个学生在实践时目标明确。如此,必能切实助力学生各项能力的提升。

二、注重情感体验的图表重构

教材的编写具有普适性,因此教师不能简单照搬教材图表,而要针对课堂所需,对教材图表进行形式转换、细节补充、内容删选等,进行再处理、再创作,或加大视觉冲击力,或凸显图表关键点,实现图表重构。

(一)平面图表立体化

立体化呈现图表,能突出材料特点,生动展现抽象内容,能调动学生视觉、听觉,吸引其注意力。在将图表引入品社教学时,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适切地改变图表形式,力求立体化呈现。

如六下《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教材43页提供了统计表格(见表2)。

为了更直观地展现这组数据,笔者将统计表格转换成柱状图表(如图1),并以动态的形式展现(立柱缓缓上升)。立体化呈现数据,增加了视觉冲击力,让数据对比强烈,凸显了近50年、未来50年人口激增的现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当世界人口达到100亿时,人类生活的状况”时,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人口激增对环境带来的影响,情感目标高效达成。

再如:三上《热闹非凡的市场》一课的“价格比较表”,四上《谢谢你们,我的父母》一课的“家务用具统计”,五下《从四大发明说起》一课的“运河信息表”,六上《我家住在新农村》一课的“农产品产量增长简表”……都可以采用立体化呈现的方式。不同形式的图表各有优势:条形统计图——清楚反映数据大小,易于比较数据差别;扇形统计图——反映部分在总体中所占比例,易于显示两者关系;折线统计图——反映数据的变化趋势……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形式进行图表重构,立体化呈现图表,以此激发学生情感,引领学生体验。

平面图表立体化,能使图表更具吸引力,其立体化呈现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学习、深入体验的过程。简单一变,效果翻倍!

(二)简单图表精细化

不同的教学对象间存在着地区差别、校际差异,教材引入的图表也必然存在现实差异。特别是当图表呈现内容比较简单、笼统时,教师就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补充、删减、替换等。

教学五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课时,笔者将68页的表格进行了部分修改,使其指向性更加明确(见表3、表4)。

两份表格相比,后者集中关注同一类商品,学生可以选择食品、服装或者其他,进行详细记录。如一学生针对汽车类进行调查,把自己家、亲戚家、教师家的汽车品牌一一记录,如此精细化处理后,主题更集中,内容更丰富,资料更有针对性。

课堂交流环节,学生深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外国商品。在此基础上,补充了针对外国文化元素的调查表(表5)。课堂上,学生分别从节日、建筑风格、娱乐……展开交流,充分感受到“我中有你”。

简单图表精细化,使图表运用更符合学生的现实生活,使调查过程成为全程体验生活的过程,成为认知、情感、行为整体构建的过程。精细化地重构图表,使其更好地为情感目标服务。

三、凸显精简文字的图表表达

图表所容纳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文字,一张图表所呈现的内容,可能需要成百上千的文字来描述。通过图表,学生能快速地获取大量的信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运用、重构教材提供的图表的基础上,教师也要学会自行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形成图表,力求简洁而高效地传递信息。精简文字,以图表表达,目的就在此。

(一)教材文字表格化

面对篇幅较长、内容较多的教材文本,学生会产生排斥心理,感觉无从下手,甚至丧失学习兴趣,特别是相对陌生的内容。所以,教师必须对其进行要点提取,精简文字,形成表格,力求简洁,以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

如五下《国际组织》一课,内容远离学生生活,教材提供的文本有五份,篇幅长,信息量大,如果不加处理,让学生笼统阅读,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因此,笔者执教时,对教材文本进行了要点提取。

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部分为例,笔者将600多字的文本,精简成不到100字的表格(如表6),配合录音出示。即使对这一组织非常陌生的学生,听着录音,看着表格,也能对其有大致的了解。

教材文字表格化,使资料重点突出,条理清晰,简洁明了。学生学得轻松,学得高效,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也明显提高。

(二)主题事件图示化

品社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引入主题事件,如果将其中大量的信息、数据,一股脑儿倾倒在学生眼前,必将使他们眼花缭乱,不堪重负;如果将信息、数据以恰当的方式精简,形成图表,则一目了然。

如执教六下《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时,学生围绕主题事件“水污染调查”,获得大量水污染事例,涉及周边工厂、市内外、省内外等等,污染现象近年来尤为严重。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将大量数据,精简为一个个“红色气球”,出示“全国水污染源分布图”(如图2)。密密麻麻的水污染源遍布祖国版图,触目惊心!学生在惊叹之余,深刻认识到水污染严重的现状,深切感受到水污染给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此时“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呼声,是真正从学生内心发出的!

主题事件图示化,有选择性地从主题事件中精简相关数据,以图表形式呈现,使要点一目了然,使信息量大大增加,高效达到精简文字的目的。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涉及的123份图表是品社教学的优质资源。将图表引入品社教学,运用图表驱动学生实践、重构图表注重情感体验、精简文字以图表表达,这不仅使图表发挥了最大的作用,更能助力品社课堂内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图表,http://baike.baidu.com.

[2]关月梅,安林晓.着眼于“方法与能力”目标落实的评价研究[J].中小学德育,2015(3).

[3]冯恩洪.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

[4]邬冬星.小学品德课程中基于活动作业的作品评价之初探[J]. 中小学德育,2015(3).

(浙江省平湖市实验小学 31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