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科
①报载,一日本旅游团到巴厘岛游玩,结果一个也不落,都患上了霍乱,当地人却安然无恙。分析原因,是日本人在国内过分讲究卫生,很少接触杂菌,抵抗力减弱之故。当地人跌打滚爬,与杂菌共舞,产生了免疫功能。此话乍听起来似乎有些荒谬,但细想也有科学道理。王羲之有七子,前六子他竭尽全力、精心培养,但书法水平都不理想。于是他总结教训,改变教法,对第七子王献之来了个“欲擒故纵”,每每写字,故意不让献之进书房。献之好奇,就在书房楼上的地板上挖了个洞,偷偷往下看,见父亲笔走龙蛇、出神入化,顿生羡慕。久而久之对书法产生了浓厚兴趣。王羲之见时机已到,便开始教他。但教授时不再像对前六子那样竭尽完美,而采用启发点拨的方式,很多道理让献之自己去观察、自己去琢磨、自己去思考。王献之如饥似渴地学习,书艺与日俱进,终成巨星,与父亲并称“二王”齐名天下。
②以上事例,使我联想到当今一些教育方面的问题。不少家长生怕孩子考不上大学,一到高中就让孩子把所有的业余爱好和社会活动停下来。有位家长还为孩子请了“名师”一对一。双休日、节假日排得满满的,没有一天空闲。她还请长假在家无微不至地照顾,让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一门心思读书应考。遗憾的是孩子未能考上大学。另一位家长一切顺其自然,该干啥干啥,孩子衣服自己洗,早饭自己烧,放学回家还要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孩子爱好书法、旅游,周六照常去少年宫学习,暑假照常外出旅游。结果考取了名牌大学。家长很有感触地说,孩子的知识结构不仅仅来源于课本,一个对生活有责任感的孩子,对学习也一定会有责任感。被哈佛大学录取的上海女孩汤玫捷说,她从来没参加过校外辅导班,也从来没放弃过课余活动。当然,我们不能以一概全,但它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耕耘不一定都有收获,汗水未必能换来成果。愈是考虑得完美周到,给孩子留下的空间就愈小,使孩子产生依赖性,失去了独立性,大脑处在被支配状态,潜能反而得不到发挥。
③我很赞赏一位朋友教孩子应用题的做法:一不请家教;二不参加校外培训;三不教孩子怎样做。只是启发孩子怎样思考、怎样推理、怎样归类。这种“不教而教”的方法,虽不能立竿见影,但效果非同凡响,它大大激发了孩子的灵感,提升了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孩子的数学成绩十分优异。如果我们把解题的过程讲得完整透彻,这“完美”的背后却暗藏着隐患:剥夺了孩子的思维空间,捆绑了孩子的思维方式,长此以往,孩子的思维能力就会大大减弱。
④可见,看似完美的死读傻学、超强训练,不一定有好效果。理念更新、方法科学,才能使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成绩和思维能力得到突飞猛进。
(选自《新民晚报》2010年2月21日)
阅读练习
1.请简要概括第①段中所举的两个事例。
2.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第③段“不教而教”中的两个“教”分别指代什么?
4.文章标题中所说的“隐患”指的是什么?
5.文章结尾一段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6.这篇文章对于成长中的你有何启示?
(周俊根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