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安娜
音乐的德育功能,就是指利用音乐的美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功能。本选题试从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品德养成作用入手,论述音乐与大学生品德养成的关系,主要研究音乐如何在大学生品德养成中体现功能作用,以及怎样有效地利用音乐教学强化学生品德养成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解决,将在高校音乐艺术教育课程和品德养成教育的教学方法、手段上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使两门课程增多相互融通的切入点。
音乐教育大学生品德养成作用“音乐教育首先是德育教育,因为道德伦理与美是一致的”。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名言,深刻地揭示出音乐教育与品德养成相互联系与渗透的关系。进入21世纪,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成为普通高校的一个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李岚清同志在谈到音乐时说过:“优秀的音乐能激发人们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的热情,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能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能有助于开发人们的创意思维,能提高全民族的文化修养和整体素质。”蔡元培先生就曾认为,学校的美育教育中音乐和美术教育尤为重要。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通过艺术课程的学习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听觉感受能力和艺术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和审美情感,这不仅仅是让大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和技巧,而是要从精神、心灵及智力等方面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培养,达到发展与完善大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尽管社会各界都在呼吁音乐教育的重要,但事实上,人们并没有真正意识到音乐的重要性。在很多中学里,由于升学的压力,音乐课往往被忽略,有时甚至停上,导致中学和大学的音乐教育有些断层,许多高校的音乐教育不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延续,而是在补课,音乐普及教育就很难实施。对高校非音乐专业大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正确途径并及时总结经验,用哪种方式,改变我们现存的一些音乐教育旧的观念、行为以及内容,值得引起我们音乐工作者的思考,也是我们音乐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
一、高校音乐教育与大学生德育教育分析
音乐艺术是凭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好的音乐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共鸣、激动、联想、想象,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着人的心灵,使人受到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熏陶渗透,从而达到优美崇高的思想境界。音乐教育从属于学校教育中的美育教育,高校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想通过音乐教育来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开拓精神和创造力的,适应社会发展并能推动社会发展的人。同时充分发挥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对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爱国情怀、良好的品质以及判断和欣赏美的能力都能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一)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品质,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课外活动是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组织学生参加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增强音乐素质、综合素质、审美意识、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实践能力;音乐欣赏教学应以音乐教育的主体性、活动性、实践性、参与性、愉悦性为主,引导学生在综合品质的基础上对音乐作品进行参与、欣赏与体验,使他们在欣赏音乐的实践活动中认识、理解、感受音乐;音乐课考察的方法分直接考察和间接考察两类。直接考察可采取课堂提问,书面作业等形式;间接考察可采用问卷、写作短文等形式;考察的内容重点为学生对所学音乐接受的能力及分析、比较、鉴别音乐作品的能力;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音乐知识和感受、分析、鉴赏音乐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音乐素质和观念。音乐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的重要内容:情感体验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创设意境,以情感知;分析音乐要素,引出情感共鸣;与时代相结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获得情感体验。
总之,学校音乐教育应努力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更多的培养学生美好、高尚的情操和丰富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利用音乐教育让学生多感知、多想象、多体验,多创造等。并充分运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直接或间接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欲望,让学生的情操受到陶冶,完成美感的实现,让情感与音乐一起翱翔。
(二)德育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德育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历史性。德育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可以说,我国目前的德育是一种涵盖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大德育”。然而,品德的发展,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政治觉悟的提高,各属于不同层面的问题,其过程机制相差甚大,不能以一样的手段、方法,通过一样的途径,遵循一样的原则,来实施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
二、音乐艺术教育对品德养成教育的作用分析
(一)音乐艺术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创新
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基本理论的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方式中音乐内容的介入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作用很大。
(二)音乐可以成为塑造学生灵魂的有效手段
以乐育人,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对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而音乐作为美的象征,也是如此。它以崇高净美的音乐语言(和谐的音调,优美的旋律,多变的节奏等)和不同的体裁,去唤起人们的民族意识。以革命历史题材为背景的音乐艺术作品,是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三)音乐教育能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情操是指高尚的情感体验。音乐以美的音色、节奏、和声、旋律构成美的形象,所以能振奋人的精神,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它发之于心,因此也能动之于心。“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乐记?乐本篇(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音乐正是通过美的音响、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引起共鸣、美化心灵,使人身心愉悦,它以曲动人,以情感人,其感染力是巨大的。音乐这种最具情感的艺术,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方面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音乐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健康的道德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的身心由人的生命有机体和情绪、个性、性格等心理因素构成,即是指人的身体和心理,那么什么是人的健康的道德行为呢?除了智力正常、意志坚强,人格统一,人际关系和谐以外,最普遍、最鲜明的标志是人的情绪稳定和有愉快的心境,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思想、意图是符合社会道德,符合法律、法规的行为即是健康的道德行为。音乐作为强调情感性的艺术,它感动的是人的心灵,这种感动是能够与人分享的,可以消除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隔阂,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五)音乐教育能够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
音乐比其它艺术形式更能打动人心,一切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作者心灵的独白、真情的涌现,它对心灵的影响远远超过人类一切美丽激昂的语言。古希腊人把音乐称为“灵魂的体操”,强调了理想人格的形成有赖于音乐学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格的形成与精神的升华是分不开的。
三、进一步加强学生音乐素养,促进品德养成教育的路径
(一)完善高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生们的音乐基本素质也将会随之而进行相应的发展变化。高校音乐教育理论在现代高科技的高速发展下不断被丰富,这也为广大教育者进行科学系统的高校音乐教育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广大教学工作者应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努力探索,争取早日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学内容上形成系列,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化。课堂教学与课下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也就是说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课下实践为辅助。这是当前发挥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德育工作建设的最佳方案。同时,要想改变目前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首当其冲要进行改革,将学校的音乐课由原来的选修课调整为必修课,这样的变化势必会引起大部分学生们的注意,这样的改变将会逐渐的端正高校音乐教育在学生们心中的形象,致使得到广大学生的重视,从而提高了学生们对音乐课的认识以及对音乐知识的了解,有利于全民音乐素养的提高。
(二)塑造高素质的音乐师资队伍
普通高校进行高校音乐教育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拥有一支合格的高素质的音乐师资队伍。21世纪,国际上称之为创新教育的世纪,创新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深深地意识到,并积极努力的推进创新。这本身也是时代给予教育的重大责任,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的是创新人才。只有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一定离不开具有创新性(或者说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如此,我们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就同样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音乐教师,这是高校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急呼。普通高校创新型音乐教师应具备对高校音乐教育的热情与热爱;具备掌握对音乐知识结构的全面性;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对国际、国内先进教育方法的掌握与运用,加强各方面科学知识的了解与学习等素质,同时还要加大学校师资力量的培养,多为教师提供一些与外界学习、交流的机会,以此来加速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三)选择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大学生目前的心理特点,结合大学生现有的音乐基础、知识层次、生活经验,等等,选择那些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教育意义的音乐作品。比如,一些当下流行的励志歌曲和激发人积极上进的艺术作品,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们的兴趣,同时还有利于帮助学生们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不同时代的音乐的艺术性与思想性,通过精选的、高质量的音乐作品,力争在有限的高校音乐教育时间内,努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健康、有高品位的审美价值能力。音乐教学内容的设置与选择上应着重彰显民族性、思想性,突出爱党、爱国、爱家的主题式教育,这对于现金大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将起积极推动的作用。
因此,高校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音乐观念,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组织纪律等多方位的全面教育。
(四)整合教育资源,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面对着高校音乐教育在高校中的发展,首先要从高校的领导阶层加重认识,高校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在健全的国民教育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高校中成立健全的艺术教研的组织结构,建立文化艺术指导中心、艺术教育委员会、艺术心理指导等领导机构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建议学校要设立音乐指导教研室,将高校中专业的音乐教师汇集在一起专门从事学校的高校音乐教育、音乐治疗与文艺活动的研究和指导工作,将高校音乐教育中蕴含的德育功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出来,同时,还应为艺术教学设置专门的场地和硬件设施,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彻底改变目前高校中艺术教学的简陋条件与当前逐渐下滑的高校音乐教育效果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