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2016-05-14 17:35刘蔚然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苏州

刘蔚然

摘 要:近年来,苏州市的文化产业水平不断提升,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产业结构逐步完善,但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企业创新性不足等问题依旧存在。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汲取优秀经验、发挥区域优势、加大对人才的引进等,应成为近阶段苏州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苏州;文化产业;集聚效应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5-0060-02

一、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文化产业水平不断提升

2014年,苏州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3 760.89亿元,比上年增长8.3%,人均GDP达到12.99万元(约2.12万美元),首次突破2万美元大关。随着收入的增加,居民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苏州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也迅速提升。据统计,苏州市文化产业的营业收入由2009年的1 118.3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3 565亿元,年均增长速度26.07%;文化产业的增加值从2009年的279.6亿元上升至2014年的894.5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由3.6%增长至6.5%。

(二)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

近年来,苏州市文化产业通过政策支持、项目补贴、金融创新、人才培育等途径实现了快速的增长,各类文化产业园不断涌现,规模逐渐扩大,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截至2013年底,苏州市各类文化产业园接近80个,规划总面积超过150平方公里,累计投资总额达526亿元,初步形成以“昆山文化创意园”、“苏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镇湖苏绣文化产业群”为代表的7个国家级、12个省级、39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为主的文化产业空间格局。

(三)产业结构逐步完善

产业结构逐步完善成为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以太仓的天镜湖文化科技产业园为例,数字和移动互联产业成为园区的重点产业,园区集聚了PLU(苏州市游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太仓分所(虚拟现实产业基地)、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分所等文化科技企事业单位超过150家。据《苏州市市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苏州市的文化产业园区已达78个,其中文化创意类已成为主导产业,该类型的产业园个数达44家,占比56.41%;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类的产业园有20家,占各类产业园总数的25.64%;工艺美术生产类8家,占总数的比重居于第三位,为10.26%。

二、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产业增加值较低

尽管近年来苏州市的文化产业的营业收入稳步上升,进驻各个产业园的文化企业数量不断提升,文化企业从业人员的数量逐步增加,但与北京、上海等经济较为活跃的地区相比,苏州市的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却明显偏低。2014年,杭州市的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最高,为17.47%,北京市和上海市紧随其后,且均明显高于苏州市3.6%的比重。2014年,北京市、上海市、杭州市、深圳市的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2 794.3亿元、2 820亿元、1 607.27亿元、1 560亿元,北京市和上海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苏州市的10倍,远远高于苏州市的279.6亿元。

(二)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虽然苏州市的各类文化产业园初步形成集聚规模,但与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地相比,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主要表现在:苏州市的文化产业园区内的企业之间的关联度较低,信息资源不能充分流动,上下游产业链的企业互动较少;产业园内规划和定位不够明确,产业链得不到有效整合和延伸,部分产业园的集聚效应仅仅体现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部分产业园内的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环境不够优越、交通不够便捷,难以吸引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企业,难以引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导致园区内企业小而散,难以形成较强的集聚效应。

(三)企业创新性不足

文化产业具有低污染、低能耗、附加值高的特点。各地区逐步意识到文化对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但一些地方的产业园只片面追求文化企业的数量增长,缺乏建设和引进创新能力较强的文化企业,导致产业园内的企业数量多、产出少、效益低的情形。如动漫行业,苏州市已经建成昆山软件园动漫数字产业基地、张家港软件(动漫)产业园、工业园区动漫产业园三大基地,则其他地区的产业园不适合再重复建设更多与动漫相关的产业基地。同时,苏州市产业园内的企业文化创新力明显不足,许多仍处于低端产业链的模仿和粗加工阶段,难以制造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

三、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

现阶段,苏州市尚未建立起以市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要推动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政府仍要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引导和扶持。一方面,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促进文化产业园的资源整合,畅通信息公布和流通平台,促进企业间的互动融合,提升企业间的凝聚力,进一步巩固产业集聚效应;另一方面,政府要及时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进一步减轻文化企业的税收负担,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扶持。梳理与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的科技、金融政策,加大对创新作品的奖励和补贴,对重点发展的创意设计、文化旅游、工艺美术、数字内容与新媒体、影视娱乐、会展广告等领域加强政策支持。

(二)汲取优秀经验,发挥区域优势

近年来,上海、深圳、杭州等地的文化产业呈现出发展水平较高、产业集聚特征明显、产业附加值高的特点。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苏州市必须充分汲取这些先进地区文化发展的优秀经验,加强政策比较,尤其是针对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要积极借鉴和学习,努力弥补文化产业的不足。同时,要加强和先进地区的企业交流,定期组织人员考察和调研,促进企业间的信息流通,及时把握文化发展的方向,抢占市场先机。苏州市要针对自身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发挥区域优势,加大对创意设计、文化旅游、工艺美术、影视制作等重点领域的品牌扶持,努力建设区域的特色文化品牌。

(三)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需要既具有文化创意,又懂得市场推广和营销的人才,故现阶段对高端、复合型人才有着较大的需求。一方面,苏州市要加大对本地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完善高校和企业的协同发展机制,继续增加产学合作项目,缩短技术转化时间,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高层次专业人才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要素,北京、上海等地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端人才。因此,苏州市要不断健全文化产业的人才引进制度,加大对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薪金支持和补贴,鼓励优秀人才创办企业,并给予政策优惠。

参考文献:

[1] 高莉莉,顾江.江苏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动态分析及思考[J].南京社会科学,2013,(4):150-156.

[2] 胡慧源.江苏文化产业发展评价及其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5,(3):67-71.

[3] 顾江,胡静.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综合竞争力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8,(4):234-238.

[4] 刘璇,张向前.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3,(1):103-109.

[5] 徐文燕.基于文化产业特殊性视角的文化产业政策取向——以江苏文化产业政策文本为例[J].现代经济探讨,2013,(8):19-23.

[6] 迟莹,齐晓安.我国文化产业国际拓展问题探析[J].税务与经济,2013,(6):47-51.

[7] 石弘华.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2009,(55):59-63.

[责任编辑 兴 华]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苏州
“再读苏州”“石痴”顾天叙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有味道的苏州云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2017,文化产业如何挑大梁?
苏州之美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