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丹丹
摘 要:近十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农民收入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由于资源禀赋和环境条件的差别,农业经济的发展效率呈现出区域间的不均衡,甚至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鉴于此,在文献评述的基础上,分析和探讨了农业经济发展效率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设置与结构,以中部地区为研究对象,借助DEA方法,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效率进行了实证评估,并给出了优化的途径,包括合理配置从业人员,在人与机械之间寻求均衡;以市场的资源配置为基础,全面提升物耗产值率。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效率;综合评估;中部地区;DEA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6)05-0083-03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在追求工业文明和现代文明的过程中,其基础性作用更为显著。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源和劳动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和谐,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观念的双重作用下,农业生产所占用的自然和劳动资源正在逐渐减少。通过较少的投入最大限度地生产出符合社会和个人需要的农产品,已经成为农村社会全面追求的目标。农业经济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较结果,可以反映农业经济的发展效率,如果单位农业劳动占用与劳动消耗所产出的有效成果的数量增加,就说明农业经济发展效率较高;反之,农业经济发展效率就低。而实际上,由于资源禀赋和环境条件的差别,农业经济的发展效率呈现出区域间的不均衡,甚至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对农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的途径,就变得刻不容缓。当前,大多数评估方法都借助单指标进行定量分析,模型的构建也具有主观性、随机性的特点,容易导致对客观事实的误判。鉴于此,文章在文献评述的基础上,分析和探讨了农业经济发展效率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设置与结构,然后以中部地区为研究对象,借助DEA方法,对农业经济发展效率进行了实证评估,并给出了优化的途径。旨在通过本文的工作,为农业经济发展效率的评估和效率提升,提供可供借鉴的信息。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农业经济的发展效率与评价工作得到了大量学者的关注,相关成果不断涌现。徐选华(2002)对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的农业经济进行了评估和研究,建立了指标体系用于评估,并利用模糊识别理论对该地区的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进行了综合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了排序;刘新生、郑少锋、崔百胜(2003)通过研究表明,农业经济的投入和产出具有多样化的趋势,借助单一指标无法准确反映农业经济效的发展效率。为此,需要通过计算综合指数的形式获得农业经济的实际发展效率;近五年来,与农业经济发展效率相关的定量化研究相继出现。董洪清、李思(2010)通过研究发现,农业产出在我国的很多地区长期处于规模收益递减的状况,这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地区包括河北、安徽、山东、广西、四川等,需要引起全社会的注意[1-6]。
二、农业经济发展效率综合评估的指标体系构建与结构分析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对农业经济发展效率进行综合评估时,指标体系的设置尤为重要。为此,需要以经济理论为指导,从实际需要出发,按照农业经济发展的内涵,构建农业经济发展效率综合评估的指标体系,其重点在于把握系统内指标间的内在关联和相互统一,最大限度地反映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投入和成果产出之间的内在联系[7]。当然,在设置评估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还需要将指标的动态性考虑在内,注重实践指导性和操作性。
(二)指标体系结构
根据农业经济发展效率的评估要求,需要以定量分析为基础构建指标集。期间,要对指标集的数量和质量特征进行全面分析,筛选出特性较好的指标,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在投入指标方面,由于农业生产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生产的基本特点,所以人员和资金(可以通过土地面积或者机械总动力表现出来)是必不可少的[8,9]。这里,将农业经济发展效率综合评估的投入指标设定为从业人员(万人)和机械总动力(万千瓦)两部分;在产出指标方面,由于农业产出的品类繁多,需要对总产量、净产量和商品产量等进行全面的计量。为此,产出指标选定为:单位面积产值(元/公顷)、物耗产值率(%)、农产品商品率(%)、农业人均收入(元/人)。
三、农业经济发展效率的综合评估——以中部地区县域农业为例
(一)方法简介
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属于统计学、数理经济学和系统科学交叉领域中出现的一种新的、进行相对有效性综合评估的有效工具。该工具以相对有效性为分析基础,借助数学规划模型的构建与计算,对那些具有多投入、多产出的被研究对象们进行相对效率的评估。借助DEA评估为“有效”的“决策单元”,已经达到微观经济学的帕累托有效状态。即“DEA有效”的被评价对象如果投入不变,产出已不能增加;或者产出不变,投入已不能减少。而对于那些评估中被确定为“DEA 无效”的被评价对象,其投入或者产出还可以进行改进,最终能够达到“DEA 有效”状态。
对“有效”的农业经济区域来说,其发展状态达到了“最优”,特征指标无需改进;对“无效”的农业经济区域来说,需要调整其投入或者产出,使之达到“有效”的状态
(三)数据选取
为了对我国中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效率进行综合评估,在河南省(DMU1)、山西省(DMU2)、江西省(DMU3)、湖南省(DMU4)、湖北省(DMU5)、安徽省(DMU6)选取典型的农业区域为研究对象,借助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其发展效率分析,相关数据见表1。
(四)评价结果与分析
将上述数据带入到规划(NJ)中,借助DEA2.0软件中的C2R模型计算结果见表2。
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可知,河南省和湖北省的农业经济发展效率是“DEA有效”的,其效率值为1.00,并且这两个农业区域的投入、产出冗余均为零,达到了“pareto”有效状态,投入和产出指标都无需进行改进。但是,剩余的四个被研究农业区域,其效率值均小于1.00,说明它们的发展效率是“DEA无效”的。其原因在于投入过多和产出过少。之后对其投入和产出指标进行改进,才能使其发展效率达到“pareto有效”状态,而改进的尺度要以表2中的数据为依据。
四、农业经济发展效率的优化策略
(一)合理配置从业人员,在人与机械之间寻求均衡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效率,首先要分析和重新规划农业经济的投入,合理配置从业人员,在人与机械之间寻求契约点[10]。只有这样,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才能逐渐缩小,农业经济的均衡发展才能实现。可以对当地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以及基础条件等产业布局进行综合性思考和定位,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化和现代化。
(二)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全面提升物耗产值率
农业经济发展效率的提升是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在全面优化投入的同时,要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全面提升物耗产值率。为此,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县域城镇的极化效应与经济协调作用,借助多种力量加快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提升单位面积产值和农民人均收入。在具体操作层面,需要将社会力量和政策向农业和农村方位倾斜,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全面突出农业区域优势,重点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与效益,并以此为核心,大力发展高产、优质、安全的农产品生产与加工行业,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生产、销售体系等。
五、结语
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并通过各种途径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尤为关键。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我国中部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显著的特征,不但在人员投入和机械化方面具有广阔的改进余地,在农民收入、单位面积产值、物耗产值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市场化)上也有显著增长。从这一点讲,要想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大发展,就需要在以上几个方面同时做出努力。本文基于这样的忧思,以中部地区为研究对象,对农业经济发展效率进行了综合评估,并从多个层面给出了优化的措施和途径。当然,本文的工作是初步的,在以后的研究与实践中还需加以修正和完善。如果能够对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效率进行综合评估、对具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将会得到更有价值的结论,在指导实践方面会发挥更为直接和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选华. 农业经济评价中的模糊识别方法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4):50-51.
[2]刘新生,郑少锋,崔百胜. 农业经济效益评价的综合指数法探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42-44.
[3]秦钟,章家恩,骆世明,叶延琼. 近20多年来广东省农业经济效益的因子分析与评价[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4):15227-15229,15253.
[4]何剑. 利用多元分析法评价新疆13地市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J].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28-33.
[5]董洪清,李思.襄樊县域农业经济差异分析与评价[J]. 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09(10):46-49.
[6]李卫江,吴永兴,茅国芳. 基于 WebGIS 与模型的农业经济监测与评价系统的建立[J]. 农业工程学报,2010(5):213-219.
[7]贺政楚,周建华. 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物元模型及其应用[J].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7(3):328-332.
[8]万荣荣,贾宏俊,周秉根. 芜湖市生态农业经济综合评价[J]. 生态经济,2010(7):26-29.
[9]徐锋. 三种农业经济理论的比较与评价[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44-46.
[10]宋霞,史建民. 我国农业经济投入产出效率评价[J].农业经济,2012(3):16-20.
(责任编辑:董博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