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村”之争

2016-05-14 14:08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6年5期
关键词:麻城杏花村汾酒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是唐代诗人杜牧千古流传的名篇。“杏花村”到底在哪里,争夺战由来已久,今年清明期间再一次被搬进众人视线。全国曾有十几处地方称自己为“杏花村”,其中山西汾阳、安徽池州、湖北麻城三地争夺“杏花村”尤甚,以至对簿公堂。

据悉,山西省的杏花村位于中国四大名酒之一的汾酒产地汾阳市北15公里,被称为“酒都杏花村”。在1957年,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后更名为“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在酒类商品上获准注册“杏花村”商标。在当地人眼里,这里就是杜牧笔下酒肆林立的“杏花村”。

无独有偶,池州杏花村在2001年正式申请“杏花村”旅游服务类商标注册,“杏花村”汾酒对此十分不满,此后两家公司为夺“杏花村”归属问题及商标使用权问题多次公堂对质,几轮诉讼后,池州“杏花村”旅游服务类商标予以核准注册。而关于杏花村的归属问题似乎还没有结束,湖北麻城也开始参与这场名址的争夺战。2007年,在湖北麻城,第3个强有力的争夺对手出现,麻城杏花村重建后开村。与前两家不同的是,该杏花村有自己的村歌《麻城杏花村》。

述评

名人效应所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使得各地趋之若鹜。不仅中国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之故里、旧居遭争抢,连传说或名著中虚构的人物或名址也不能幸免,比如连《水浒传》中的西门庆都有了故里。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了各地在大力发展经济大搞各种建设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认同传统文化,对各种传统文化遗产也能起到一种保护作用,是让人欣慰的。

但是,现实情况中大多数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仅仅是出于文化建设方面的考虑,更多的是一种利益驱动,期望借名人的光环提高本地的知名度,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为本地GDP添砖加瓦。这种“借鸡生蛋”的发展方式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像“杏花村”之争,实际上是“杏花村”商标之争,“杏花村”的诗意、诗人的诗心已淹没在一地鸡毛的争论中。

其实,各地方要想在经济上保持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光靠吃老祖宗的本钱是不行的,如果没有合理科学的发展规划相配套,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合理经营,也不过是多了一个虚名而已。

猜你喜欢
麻城杏花村汾酒
书画名家与汾酒
2022中国杏花村国际酒业博览会
汾酒老作坊
汾酒
湖北麻城上半年石材出口达1467万美元
湖北麻城石材税收达4.16亿
杏花村更新重建探讨
绿色崛起中的麻城林业
杏花村文化研究的学术审思
一瓶汾酒是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