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

2016-05-14 13:44朱以撒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6年5期
关键词:老宅空巢故乡

南方很难看到空巢。

茂密的枝条浓郁的绿色,总是把内部遮盖得严严实实,让人的目光难以穿透绿色进入内部,因此弄不清绿色的内部隐藏着什么秘密。这种遮蔽是没有季节性的,无论是春夏或者秋冬,一概如此。但如果冬日去北方,空巢就很清晰地进入眼帘了。

夏日过了秋日来了,晚秋萧瑟,叶落纷纷,成群的鸟就离巢远行了,它们到温暖的南方,重新筑它们的巢。而留在北方的巢,随着叶片落尽而暴露无遗,北风扫过来,大雪压下来,巢日渐衰败破落,像一堆乱糟糟的垃圾。

空巢是没有什么实用意义的,但空巢能让人回味,让人感到淡淡的怅惘。空巢是时光的脚印,时光走得越远,这个脚印就越模糊、残损,到了一定的时候,那些还带着羽毛的枯枝就不断地掉落下来。

有一个日子,我应朋友之约到一个村子里散心。村子很大,人迹却稀疏。现代气派的住宅一座接着一座,可是大多房门紧闭,闻不到鲜活的人气。我感受着它的豪华,也感受着豪华中的枯寂。朋友说不少房子没人住,只是每月请人来打扫打扫罢了。问及这些人哪去了,说是到大洋彼岸淘金去了。这使我想起了空巢。只不过在这里,空巢已经成了一种象征,象征着主人的富有。他们有意设计这一个个空巢,为的是给别人看。他们在这个豪华空巢筑好之后,一阵热闹,又再度远走他乡,回到彼岸那个要寒酸得多的客居住所。他们把异乡当作了故乡,留给老家的是一个华丽的空壳,像蛇蜕一般,闪动着银色的光亮,只是没有生命在内。风吹过,什么响声都有,就是没有生命的吟咏。让我奇怪的是它引起了留守本土的村民的歆羡,似乎村子的形象就是这些空巢,好像自己被生活大大地亏待了。其实他们日子过得也不赖,打打鱼做点小生意,一家子和和美美。但是他们满眼都是别人的空巢,算计着自己何时也能拥有一座空巢,牵引住来往行人的目光。

有一类空巢是我常会在旅行途中顺便走进的。在一些古旧的四合院,人们一代一代地繁衍,人丁兴旺,曾在某一些日子里达到饱和,一天到晚都充溢着几代人或稚嫩或昂扬或浑厚或深沉的声响。这样的家族给人的感觉就是旺盛,尽管屋瓦上长出衰草,天井的缝罅漫上青苔,外人还是羡慕这种大家族的团圆、集合,有时就爱上门说说话儿,沾点旺气回去。人们乐于与这种人家接近,缘于这类宅院的欢笑、和睦和协调气息,让人觉得这里盛满了寻常人家生活的全部内容。十年、二十年过去,这些宅院明显萧条和空旷了,年轻人都走远了,去追求他们的梦。外边世界要比老宅广大得多,使他们的才情得以无限量地扩张。只有年关将近,他们才像候鸟般返回,使老宅重新焕发生气。只是新春末了,他们又离巢远行,继续新的里程,老宅又一度归于岑寂。越往后,他们返回的次数越少,一次又一次难以聚齐,不是少了这个就是少了那个,而老宅也有不少地方颓了倾了。前尘梦影交迭,旧时月色重来。有的老宅因着这些远行者的声名,贴上了名人故居的标签,引得四面八方的人来参观。但岁月的风雨已把老宅摧残成千疮百孔的空巢,在飘摇中任人指认、品评。有些人记住了,有些人以为和自己无关,看过以后也就淡忘了。时光越往后移,这类空巢越多。人们寄寓的心愿,似乎教化的一部分内容,就由空巢来承担。譬如我们会说,某位名人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提示人们不要忘记了这个起点。

南方是游移的放纵的不安分的,这使得许多人居无定所,没有固定的温馨的巢。他们的巢总在路上,是背上那个移动的壳子。没有固定居所的日子就是漂泊的日子,漂泊的日子更多一分风险和一大串未知数,匆忙仓皇,在急切中穿行。可是有些人恰恰适应这种节奏,这大致可以追溯到古人游历的风尚、杖剑而行四海为家、天当被地当床的浪漫主义情怀。现在年轻的漂泊者正在重温这一壮举。只是日子变得越发实际,其中滋味若何,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了。

每次冬天我到北方,都要目击空巢,这是北方空间中最能吸引我仰望的目标。空巢在瑟瑟寒风中发抖,谁也不知道它们的主人是鸟类中的哪一种,更没人关注它们年复一年的变化,我只是在目击时荡起淡淡的思想上的涟漪。但愿来年春天,里面能传出雏鸟们参差不齐的欢叫。

【阅读指津】 朱以撒的散文,追求对个人感受的真实表达,绝无半点刻意与矫饰。用朱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是因为自己需要才动笔的,那么,我就写自己的一点点感受吧。”这里的“感受”便是我们阅读散文要把握的关键。老杜诗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强调的就是对内心那稍纵即逝的感受的把握。然而,作者之于读者,素未谋面,可能远隔天涯,那么,我们如何穿透历史的尘埃,跨过千山万水,去把握作者心中那一点微妙的感受呢?

这便离不开对文章从形式到内容的细致分析了。

这篇《空巢》是朱以撒先生散文中的精品。“空巢”本是北方高大乔木的枝桠间再平常不过的存在,一些参差不齐的枯枝间杂着鸟羽,在高高的天空中摇摇欲坠——即使再特别的“空巢”也不过这么一幅妆容。作者却以“空巢”为题,摆出一幅要大书特书的样子,且在文章开头的前四段不惜笔墨,这就让我们觉得费解——既然平淡无奇,却又如此大张旗鼓,意欲何为?其实,当我们有了类似疑问,作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文章的起笔从自然的空巢写起,一方面是要引起我们内心的疑问和阅读的欲望;另一方面,由此及彼,由自然的“空巢”过渡到对人世间各种“空巢”的思考,就显得水到渠成,这也是作者匠心所在。文章的末段,又回到了自然的空巢,这也让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了。

对文章主题的把握应是一个由表及里、渐次而进的过程。

首先应当把握的是文章的基本内容。当乡村里只剩下一座座外部气派内里豪华的空巢,当城镇里昔日几代同堂、其乐融融的老四合院如今只能任人品评,我们不禁要去思考:是什么造成了如此多的乡村和城镇的“空巢”?首先,是对物质的无休止的追求和虚荣心的膨胀。时代的变革让乡村的人们不满足于小家小业和和美美的生活,许多人扔下家里“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四处奔波,年复一年的打拼,换来的不过是一座座的空巢和村里人羡艳的目光。其次,是对所谓的梦想与事业的追逐。四合院里的的年轻人,丢下了祖祖辈辈居住的老院子,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去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他们一年一度的回归好似候鸟,这祖祖辈辈居住的宅院也变成了他们暂时栖居的客栈驿馆。

其次是对文本现实意义的思考,一个好的作者,总离不开对人生、对时代的深刻的关怀,这也是高考对考生提出的要求。不管是追求物质还是追逐所谓的梦想,在这样无休止的追逐中,我们所得有限,而我们又失去了什么重要的东西?——这便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了。我们可以想想农村有多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想想城镇里多少老人因儿女不在身边只能在养老院里日复一日盼着儿女回归的消息?是啊,在这许多的空巢中,除了人的缺位,更深刻的是情感的缺失。当生活失去了和和美美、亲情融融,还剩下什么?恐怕只有故乡那一座座冷清的空巢和他乡路上一个个无处安放的灵魂了吧。所以,在文章的末尾,作者写道:“但愿来年春天,里面能传出雏鸟们参差不齐的欢叫。”这或许是作者对亲情的回归的美好期许。

散文的语言也是高考常考的考点,对此,我们常从整体的语言风格、用词、句式、修辞等方面进行把握。《空巢》的语言具体说来,应有以下特色:第一,语言优美且韵味悠长。如“空巢是时光的脚印,时光走得越远,这个脚印就越模糊、残损”,非常形象地表达出随着时光的流逝,空巢逐渐破败的意思,同时又显得含蓄隽永。第二,多用比喻,形象生动。如“他们把异乡当作了故乡,留给老家的是一个华丽的空壳,像蛇蜕一般,闪动着银色的光亮,只是没有生命在内”,就是对那些华丽却没有生气的空巢的最生动的注解;又如“只有年关将近,他们才像候鸟般返回,使老宅重新焕发生气”,把在外奔波的年轻人对故乡老宅的态度写得非常形象——这故乡的老宅永远只是他们临时的居所罢了。

最后,阅读散文,还要注重对关键句的把握,特别是抒情性较强的语句。对此类文句,应在理解全文的前提下进行把握。如文中第四段段首“空巢是没有什么实用意义的,但空巢能让人回味,让人感到淡淡的怅惘”一句就值得探讨。空巢为何能让人回味?作者又因何怅惘?当我们理解了作者对世间诸多空巢的思考,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空巢值得回味,正在于这自然的现象与世间的空巢如此相似;而故乡的冷清、老宅的荒芜,村头那一个个盼着双亲归来的幼小的身影,巷口那一双双时而燃起希望时而又重归浑浊的眼眸,又怎能不让人心生怅惘?

猜你喜欢
老宅空巢故乡
老宅旁的竹林
故乡的牵挂
老宅
月之故乡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苏州老宅 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