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岭县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2016-05-14 09:53
吉林农业 2016年5期
关键词:领办优先用地

三青山粉条、吉松岭小米、幸福家仁瓜子、孝良香谷……在长岭县,一个个优质绿色农产品在不断叫响品牌的同时,也为农民兄弟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长岭县已形成西部杂粮杂豆、谷子、花生、香瓜、水稻,南部三樱椒、白根萝卜、大蒜,中部蔬菜种植、畜禽养殖的农业特色发展格局。这是长岭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引导扶持的结果,也是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的结果。

目前,长岭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924个,成员达到2.5万余人,带动农户7万多户。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崛起,大大提升了该县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标准化程度、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科技化程度,不仅使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得到了根本改变,还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强化多元创建 引导和鼓励能人及龙头企业领办创办

2015年,太平川农业园区兴源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户均增收达6万多元。在创办人张造力的带领下,合作社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与农户形成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棚菜生产、畜禽养殖、水稻种植、果蔬采摘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合作社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农民的钱袋子也一天比一天鼓。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发展合作社也是如此。长岭县采取鼓励龙头企业兴办、倡导能人创办、支持村“三委”干部领办等方式,引导和鼓励能人及龙头企业领办创办合作社,带领农民推进土地流转,实现集约经营。

大兴镇光荣蛋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人王东峰在外打拼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县里积极支持他返乡创业,帮他流转了100公顷土地,组建了养鸡合作社。短短几年,合作社已成为我省最大的蛋鸡养殖基地,生产的鲜蛋销往全国各地,带动周边乡镇50多户农民入社,安置60人就业,年创产值1000多万元。吉松岭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是前进乡和平村党支部书记徐兴库,他充分发挥群众基础好、威望诚信高、视野开阔、带富能力强的优势,以村为单位成立了种植合作社,吸纳本村村民入社,大面积种植谷子,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这些能人和“三委”干部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成为推进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强化政策扶持 营造合作社良好发展环境

近年来,长岭县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市大力扶持合作社发展的机遇,立足资源和产业发展实际,按照“政府扶持、部门指导、多元创办、典型示范”的原则,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政策扶持上,该县坚持“四个优先”,为合作社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一是涉农项目和资金优先向合作社倾斜。在对各类涉农项目和资金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按照“统筹安排、集中使用、渠道不变、性质不乱”的原则,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向合作社投放。仅兴源农民专业合作社,就通过实施片区攻坚、棚菜园区建设、高产创建等项目,投放资金2000万元。二是各类农业综合补贴优先向合作社投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购置大型农机具优先进行补贴,买多少,补多少,不设上限。2011年以来,该县共发放购置大型农机具补贴资金2400多万元。三是金融贷款优先支持合作社。长岭县物权融资公司成立后,农户单笔贷款额度是2至3万元,对合作社降低了门槛,提高了贷款额度,最高单笔贷款放宽到500万元。四是优先为合作社办理用地手续。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加工企业所需的非农建设用地,国土部门优先安排用地计划,及时办理用地手续,满足合作社用地需求。

强化品牌培育 提升合作社核心竞争力

品牌是合作社的生命,再好的农产品没有品牌,也卖不上好价钱。几年来,长岭县积极引导合作社以品牌开拓市场,以品牌提升效益,积极开展商标注册和农产品品牌认证工作,品牌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加大扶持力度。为鼓励合作社争创农产品品牌,财政部门每年都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合作社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同时,对获得国家、省、市著名商标的合作社进行奖励。加大品牌争创力度。按照“申报一批、争创一批、培育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对各合作社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申报条件的,要求工商、质监、农业部门提前介入,加大对上沟通协调力度,积极做好推荐和申报工作,提高了商标注册和争创驰名、著名商标的成功率。实施品牌走出去战略。积极组织合作社参加各种活动,宣传推介产品 。同时,通过电商平台加大营销力度,使更多特色农产品走出长岭、走向全国。(松原市农委 供稿)

猜你喜欢
领办优先用地
土地适度规模的有效形式——股份合作——村支部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见成效
山西省运城市绛县古绛镇乔野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做好粮食种植“大文章”
“围绕”在百姓四周——黄陵“代办领办”拓展为民服务
40年,教育优先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进展综述
多端传播,何者优先?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演变
站在“健康优先”的风口上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践与认识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践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