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作家黎汝清和他的长篇力作《海岛女民兵》

2016-05-14 14:50熊坤静
党史纵览 2016年5期
关键词:民兵海岛

熊坤静

在革命中走上文学创作路

黎汝清,1928年2月10日出生在山东省博兴县八甲村的一个农民家里。他7岁入小学读书,仅上了4年学,即因日军大举南侵、家乡沦陷而辍学。此后,他白天或务农,或参加儿童团和青年抗日先锋队的活动,晚上则到农民夜校和妇女识字班授课。稍有闲暇,他便沉迷于我国古典文学作品,先后阅读了《西游记》《水浒》《隋唐演义》《三国演义》《今古奇观》《东周列国志》《聊斋志异》等,大大提高了文学素养。

1944年7月,黎汝清考入抗日民主政府创办的耀南中学。3个月的学习结束后,他被分配到渤海行政公署生活股任会计。1945年11月,他被调到八路军部队,历任渤海军区后勤部见习编辑、军区卫生部见习编辑。次年2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人生的重大转折。

解放战争中,黎汝清作为华东野战军纵队宣教干事,随部队参加了昌潍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重要战役。1949年5月中旬,他随部队解放上海后,在上海警备区历任宣传股副股长、医院副政委、党委秘书、教导员、十五师直工科副科长等职务。

新中国成立后,黎汝清历任华东公安部队医院分院副政委、师直工科副科长、营教导员、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编剧等职务。1958年,他调到南京军区政治部建军三十周年征文组,专门为革命老干部撰写回忆录,得以接触、收集了大量有关新民主义革命的档案、资料,为日后从事革命史题材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厚的素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62年后,他调入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开始从事专业创作。他的处女作是研究古典文学的评论文章《读屈原九章今译》,被收入作家出版社1957年7月出版的《楚辞研究论文集》中。至1965年,他创作发表了大量充满战斗激情的诗歌、散文、小说和报告文学,先后出版了诗集《战斗者》《在祖国的土地上》《青凤岩》和儿童故事集《双报喜》、短篇小说《将军和通讯兵》《三号瞭望哨》和《红宝石》,中篇小说《我守卫在桃花河畔》以及报告文学《碧海红霞》等。其中《三号瞭望哨》于1959年荣获建国十周年儿童文学一等奖。

民兵连的事迹激发创作欲

1963年,黎汝清奉命来到驻守在洞头列岛的南京军区某部六连担任代理辅导员,深入体验生活。代职期间,他与北沙女子民兵连(以下简称民兵连)的指战员们来往密切,对其工作、生活情况和民兵连的发展历程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原来,位于浙江省温州市瓯江口外的洞头县,由大大小小168个岛屿和259座礁石组成,又称洞头列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素有“浙南门户、三江(瓯江、飞云江、鳌江)屏障”之称,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常遭国民党敌特的袭扰,人民解放军先后经过多次拉锯战,直到1952年才彻底完成了对洞头列岛的解放。但当时的洞头列岛上依然潜伏着小股的国民党军残部、土匪和渔霸的残余,对当地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洞头县北沙公社(今北沙乡)遂于1953年成立了武装工作队,1955年成立了民兵班,时年仅17岁的汪月霞也报名参加,协助解放军驻洞头某部六连开展对敌斗争。1958年,为了响应毛泽东提出的“大办民兵师”的号召,北沙公社成立了女子民兵排,汪月霞被任命为排长。1960年4月23日,汪月霞作为全国民兵代表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向中央领导汇报了该民兵排的先进事迹。4月26日,她作为全国16位民兵代表之一,有幸在中南海怀仁堂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刘伯承、贺龙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一起合影留念。会议期间,国防部以毛泽东的名义赠给汪月霞等代表每人一支半自动步枪和10发子弹。

全国民兵代表大会结束后,汪月霞乘火车来到南京,向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报到,并提出建立北沙女子民兵连的建议,得到许可。于是当年6月,“北沙女子民兵连”(1978年9月被授予“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荣誉称号)正式成立,汪月霞任连长,陈玉兰任指导员。

民兵连的发展历程,就是其长期坚持不懈、大力开展拥军爱民和军民联防的光荣历史。早在1953年10月,解放军某部六连进驻洞头列岛时,因公路尚未修通,大量物资要靠人拉肩扛,北沙公社的民兵和群众就积极主动地给予帮助。从1962年4月起,民兵连开始同解放军驻岛部队实行军民联防,坚持同学习、同训练、同备战、同劳动,军民团结,齐心协力,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情谊。民兵连的指战员们经常帮助部队抬米拉煤,送柴送水,养猪种菜,洗衣洗被,修建营房。驻岛部队官兵则主动担当教书先生,帮助民兵连办起了“扫盲班”,以提高其文化水平。

1962年6月,汪月霞带领民兵连配合驻岛部队抢修战壕4500米,掩体52个,并连续18个昼夜坚守阵地,多次粉碎敌特上岛袭扰行动。鉴于民兵连在拥军爱民和军民联防工作中的突出业绩及其为建设、保卫海岛做出的贡献,浙江省人民政府、省军区领导机关于1965年12月给其荣记集体一等功。

在那些日子里,黎汝清深为民兵连的先进、模范事迹而感动,他激情难抑之下,他萌生了以汪月霞为主要人物原型,写一部反映民兵连光荣革命历程的长篇小说的想法。

精心撰写作品享誉中外

黎汝清在酝酿构思中,为确定小说主题而颇费了一番工夫。最初,他设想了3个可供选择的主题:一是“‘全民皆兵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表现汪海霞(以汪月霞为主要原型)对这一思想的领会及民兵工作“三落实”等;二是“‘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常备不懈的战略指导思想”,表现汪海霞与双和叔重生产不重战备的矛盾斗争;三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民兵连,表现民兵军事训练和对敌斗争。直至1964年,作家在参加同心岛女子民兵连的一次作战演习后,既被女民兵们英勇无畏的精神所感染,也为她们在解放前深受渔霸、土匪欺压的凄苦身世而悲叹,遂摒弃了原来的设想,决定要在作品中歌颂那些“过去是牛马”的人和培养造就这些英雄的党和时代,并写出这些英雄的成长历程。小说的主题思想终于清晰明确了,这就是反映汪海霞等人在旧社会的遭遇以及民兵连的成长,具体来说就是汪海霞在党(小说中主要是由方书记担任这个角色)的教育下逐步成长为一个具有清醒阶级斗争意识的革命接班人的故事,并将作品定名为《海岛女民兵》。

在创作中,黎汝清为了构建“典型环境”,使故事的意义更具有普遍性,也使汪海霞这一艺术形象更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对原材料进行了改动,将故事背景由1960年提前到了1950年。一方面因为1960年后,“敌人只是派遣股匪袭扰大陆,却不袭扰海岛……在解放初期,尤其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敌人不断地袭扰海岛,扰乱我后方以配合美帝的侵朝战争”。另一方面因为毛泽东早在1958年就提出了“大办民兵师”的口号,所以将故事背景提前到1950年也是很有必要的。

为了更好地表现女子民兵连群体的英雄形象,小说是以主人公、民兵连长汪海霞讲故事的倒叙方式来展开的,而且绝大多数故事情节都是从当时民兵连指战员身上直接采撷过来的,所以作品读来曲折有致、亲切感人。

黎汝清了解到,在1952年洞头列岛被完全解放之前,有一股国民党军退守官财岙小岛,并在上山时撤掉了通向该岛的唯一一条用木板搭成的通道。我人民解放军某部猛攻官财岙三天三夜,仅第六连就牺牲了70多人,其中最小的17岁,最大的也只有30多岁,他们为洞头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汪月霞和村里的一些姑娘们自发地组织起来,往前线送水送饭,救护照料伤病员,整理烈士遗物等。作家将此写进《海岛女民兵》,既反映了当时女民兵踊跃支前的真实情景,同时也充分展现了在战斗中,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家亲的鱼水深情。

鉴于解放初期,洞头岛上的人们文化水平很低,尤其是妇女大字不识的实际情况,驻岛部队便帮助女子民兵连办起了“扫盲班”。参加扫盲者有年轻的家庭妇女,也有尚未婚嫁的青春少女。每逢晚上,简陋的教室里便挂起了十几盏煤油灯,老师首先写的是“毛主席万岁”这5个字,汪月霞手握着一枝铅笔,因用力过猛,铅笔断了好几次,不一会儿她就无笔可写了,只得向别人借了一支又一支。她见识过各式各样的长、短枪,可如今手中这支又细又脆的“小枪”,竟然累得她汗流浃背,腰酸手疼。有许多女民兵也和她一样,不仅晚上学,白天劳动时还不时地停下来,拿根树枝在地上比划,稍微用点力不是弯了就是断了,因此她们自编自唱了一曲歌:“树枝当笔地当纸,课堂安在山沟里;李中队长当老师,四十多岁当学生;鸭子上架全靠逼,笔杆更比枪杆重,学文化真是苦差事;我宁愿去砍三担架,不愿啃这两个字……”这首歌也被黎汝清完整地被搬进了小说,成为那个年代全民“扫盲”,以及女民兵在学文化时急于求成的迫切心情的真实写照。

有一次,黎汝清结识了洞头北沙乡东沙村的陈恣琛,从他口中听到这样一则故事:在洞头的一个小渔村,住着一名名叫渔姑的渔家姑娘,她爱着年轻的打渔郎王欧。就在双方准备完婚的前一天,对渔姑垂涎已久的大渔霸陈占鳌忽然上门来求亲,遭到拒绝后,他恶狠狠地说:“你给我办两件事,办成了我就不娶你:一是要养一头猪像洞头岛一样重,二是织一张网像东海一样大。”渔姑立刻回应道:“你要我办这两件事,没问题,不过你要告诉我,洞头岛有多重,东海有多大,我好照它的轻重养猪,再按它的大小织网。”陈占鳌无言以对,气急败坏,当晚就派几个爪牙绑架了王欧,然后将他塞入麻袋,扔进大海。同时还把渔姑抢到自己家中,逼她与自己成亲。渔姑死也不从,偷偷地逃出陈占鳌家,跑到海边哭了又哭,而后怀着满腔仇恨,投身大海。第二天早晨,海面上飞出一只雪白的海鸥,嘴里不停地叫着“欧哥欧哥”。

黎汝清听后义愤填膺,遂将陈占鳌写入小说。这个丧尽天良的渔霸作为反面人物,最后死在了女民兵手上,算是军人出身的作家给渔家姑娘报了深仇大恨。在《海岛女民兵》中,“海鸥的翅膀为什么是白的”和“海鸥是渔姑变的”这两节,已然成为脍炙人口、风情浓郁的动人故事。

逾10万字的《海岛女民兵》创作完成后,首先被《收获》杂志1966年第1期节录发表,题为《女民兵的故事》。1966年4月,整部小说被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后,在国内引起轰动,该出版社遂于1972年2月予以再版。与此同时,该小说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20多个省、市的广播电台予以全文播讲,还被各地改编成话剧、京剧及其他地方戏曲上演。1976年3月,该小说被人民美术出版社改编成连环画,初版就印了100万册,当年12月又再版发行;四川人民出版社也于当年予以重印。从而使该小说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此外,该小说还先后被翻译成英、日、德、叙利亚等国文字出版,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1975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将其改编为电影《海霞》,影片上映后,风靡一时。(题图为晚年的黎汝清)(责任编辑:张文军)

链接:

黎汝清,作家,山东博兴人。曾任渤海军区卫生部见习编辑、华东野战军纵队宣教干事。参加了济南、渡江、淮海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公安部队医院分院副政委,营教导员,师直工科副科长,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编剧、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创作员。曾获三级解放勋章。先后创作发表长篇小说《海岛女民兵》《皖南事变》《湘江之战》《冬蕾》《万山红遍》《叶秋红》《故园暮色》《故园夜雨》《芳茗园之夜》《雨雪霏霏》《碧血黄沙》《云霞岭》等,中篇小说《我守卫在桃花河畔》《自由》《一个女人的忏悔》《战地情思》,诗歌、散文集《战斗集》《在祖国的土地上》《青凤岩》《战马奔驰》,报告文学《碧海红霞》《黄洋界上》,儿童文学集《秘密联络站》,电影文学剧本《小号手》《海霞》《长征》等各类文学作品逾千万字。其中《皖南事变》荣获1988年华东文艺图书奖一等奖及第二届全国图书奖金钥匙奖,《黄洋界上》荣获第三届“全军文艺新作品奖”文学类一等奖,影片《长征》荣获1998年第4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和第2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特别是《海岛女民兵》面世后,畅销全国,影响广泛,成为他的第一部长篇力作,也是其创作道路上的新起点。

猜你喜欢
民兵海岛
驻马店市航拍协会民兵无人机侦察救援排又获殊荣
冰与火共存的海岛
在海岛度假
“民兵雷锋”,新时代有新形象
飒爽英姿女民兵
夏日海岛游
神奇的海岛
高山海岛踏歌行(一组)
“民兵”一词的来历
“山东青年”注意民兵建设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