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专业就业不对口的利与弊

2016-05-14 09:37杨双利
未来英才 2016年5期
关键词:对口毕业生大学

杨双利

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指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不相符。当今大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就业压力,职场需求供大于求的现状,就业希望的渺茫,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职业,大学毕业生专业就业不对口的现象非常普遍。笔者认为此种现象有利有弊。

弊点1、对教育前景的影响:应试教育充斥整个教育系统,考试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理所当然就得学什么,学校教育与学生的兴趣爱好无关,与学生的心里意向无关。这种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阻碍了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初高中学生,厌学情绪浓,厌学现象存在较普遍。他们还收到了当今社会大气候的影响,使得他们对学习目的的理念产生了偏差,对学习丧失了信心,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又加之如今大学生择业专业不对口现状的存在,给了这些正在学校学习的莘莘学子们当头一棒。这让部分学生倍感学习的无用,专业知识的无用。随之而来的是学生的浮躁,心里的浮躁,语言的浮躁,行为的浮躁以及人生价值观的浮躁。导致大中小学学校管理上有困难,部分学生不愿读书,教师不愿教书。学生心里也是没有头绪。因此,就业者的专业就业不对口严重影响到了教育的前景,使教育前景堪忧。

弊点2、对毕业大学生本人的影响:大学生刚刚毕业,涉足社会还不深,对社会的了解也非常肤浅,有些毕业生心比天高,心高气傲,又一时没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情急之下,对就业的选择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认为反正专业不对口,先骑上马再找马,,将此次就业机会视为跳板,找到对口的就业机会再跳槽,这样就造成了这类人工作的不稳定性,朝三暮四,这山看着那山高,使这类人很难再一个职位上创造卓著的业绩,这样也就很难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弊点3、对就业单位的影响:选择专业与就业不对口的大学生对用人单位的影响可谓是“害人害己”。一个单位招聘的是有用之才,是可以使用人单位可持续发展的稳定性人才,并尽快把他们培养成中坚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对这些人委以重任,并且不惜花大成本去培养他们,盼望他们早日在单位成为顶梁柱。但这种员工从心理到行动的不稳定性使单位对他们培养的经费大打折扣。这样还严重制约了用人单位的持续性发展。因此用人单位招聘员工要尽量的以专业对口为前提,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及人才确实的麻烦,以保证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弊点4、对国家教育投资的影响:学生进入大学时代,就意味着课程专业化了,因为那是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学子们在那里学习、磨练,学到真才实学,为的是走出学校能够适应社会,能在今后的岗位上战友自己的一席之地并且发挥积极的作用,能够独自撑起工作岗位的一片天空。这就需要他们的领路人,兢兢业业奋战在教学一线的大学教师。讲课教授们执着的教育理念,对专业潜在的钻研,把学生培养成国家栋梁之才的渴望以及他们卓著的才华,这一切的一切都堪称是国家宝贵的财富,需要国家花费重资成本来投入大学教师的培养费和工资费。试想,这么昂贵的投资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进入社会从事专业不对口的职业,专业不等于白学吗?教师不等于白教吗?国家对教师的供给不也失去作用了吗?所以,专业就业不对口着实浪费了国家对大学教育的投资。

专业就业不对口弊点不少,但从辩证的角度肥西也有利点。

利点1、为不喜欢自己专业的大学生谋求了另择他业的途径:一些大学生高考选择志愿盲目性强,人云亦云者有之,追求热门者有之,青睐冷门者也有之。大学的学习实践结果发现,有的人对所学专业毫无兴趣,有的属于选报志愿时热门,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了偏差,有的人进入社会后发现冷门确实是冷。总之,毕业后不再想延续对所学专业的厌烦,所以另辟他路,这也许也是摆脱了人生的一个苦恼吧。

利点2、给一些急于想就业的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才能的机会:部分大学毕业生为了急于向社会证明自己的大学没有白上,自己对得起祖国的培养,对得起父母的付出,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智慧,就想尽快找一份工作,拓出自己的一席之地,开辟一片自己的土壤,并试想着种植、培育、收货、力争实现自身在社会上的价值。所以没有合适的对口专业的岗位,宁愿选择不对口专业就业。

利点3、专业不对口也不能提高自身的能力:一些社会需求量大,门槛低,不需要太多专业技术性知识的工作,往往也能锻炼大学毕业生的社交能力、协作能力、人脉关系等能力,他们愿意尝试。因为这毕竟能够丰富他们的社会经验,部分经验还能受用终生。

利点4、从经济上说可以立竿见影,自食其力,快速回报父母:自食其力,汇报父母其实也是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的终极人生目标,从另一个角度说,就业还能强化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进去不断的理念,从而形成他们稳定的世界观。

总之,专业就业不对口利弊的对比,笔者认为弊大于利,既然这种现象弊多利少,那么就希望大学毕业生择业时要考虑与自己专业对口的职业,用人单位招聘时也要考虑到这一点,来减少双方工作中的损失。

猜你喜欢
对口毕业生大学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选用对口药剂 适期防治病虫
对口帮扶这一年
从对口帮扶到合作共建
最“叛逆”的毕业生
对口支援的6篇“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