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年轻人怎样当爸爸

2016-05-14 17:08徐民彦
祝你幸福·最家长 2016年6期
关键词:观念爸爸家庭

徐民彦

在欧洲经常看到一些年轻父亲带着孩子在公共场合参加活动,或散步、晒太阳,第一感觉就是欧洲的男人比中国的男人更喜欢带孩子。

有一次去逛挪威首都奥斯陆的周末跳蚤市场,就碰见好几位年轻的父亲结伴用手推车载着自己的孩子,边逛市场边聊天。瞬时,热闹的跳蚤市场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很多人走上前去与年轻父亲和幼小的孩子打招呼。父亲幸福的笑容,以及挂在脸上的自豪,感染着每个人,大家都竖起大拇指向他们表示钦佩和祝福。这样的景象深深地吸引了我们,于是围拢过去,又是照相,又是合影,好一阵忙活,直到人家将要离开,我们还都恋恋不舍,挥手道别。

其实,在欧美等许多发达国家,年轻父亲带着尚在襁褓的孩子旅行、吃饭、散步是常有的事。

我在澳大利亚悉尼就见过这样的场景。那天是悉尼“全城母亲节”长跑活动,开始吸引我的是五花八门的参赛者,有的牵着狗,有的踢着足球,有的拍着篮球。后来,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让我好奇,就是用儿童车推着孩子参加长跑的年轻父母非常多,尤其是以年轻父亲推着孩子的跑步者居多。有的甚至是一只手推着一辆儿童车子,另一只手领着可以跑步的孩子,一起奔跑,场面相当壮观,也非常温馨感人。最后上台领奖的有一位看上去很年轻的父亲,胸前布袋里系着一个头还抬不起来的小婴儿,背上还背着一个稍大一点的孩子。听不懂颁发给这位年轻父亲的奖项是什么,但从这位年轻父亲的笑容可以看出,他和两个孩子一起跑步的举动,受到组织者的嘉奖,估计是个“好父亲”之类的大奖。

最近看到一个统计,丹麦男性做家务的时间最长,每天平均186分钟,韩国男性每天平均45分钟。韩国男人以大男子主义出名,他们除了在外做工养家糊口,回家基本就是睡觉,还时不时地打几回老婆,就这样每天做家务的时间还有45分钟。中国男性每天能干多少时间家务,比韩国男人多吗?估计够呛。中国和欧洲以及韩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民族习惯,造就了完全不一样的家庭观念。一般说,欧洲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相对好做一些,没有或者很少有看孙子、外孙的责任与义务,接送幼儿园和处理孩子和学校之间的事,他们做的也不多。而这样的事到了中国,就是天经地义,甚者是不做不足以够格做祖父母的问题。中国有句话叫“这辈子不管下辈子的事”,用在欧洲人身上还是挺有针对性的,我们则是说和做不统一,不仅上辈子管着下辈子的事,还隔代操心,爷爷管着孙子的事。所以,中国人是年轻的时候不会看孩子,爸爸也当不好,上了岁数当了爷爷、姥爷,什么家务都会了,因为什么家务都必须会。我们时常听到一些人抱怨,他小的时候爸爸从未抱过他,他是爷爷、姥爷抱大的。

如此之说,我们在大街上所见的情景,亦可佐证。一家人出行,年轻父母谁抱着孩子呢?中国基本是妈妈,欧洲几乎清一色是爸爸。侄子一家在法国生活,侄子做了父亲后,尤其当了两个孩子的爸爸后,我们会经常听到侄媳妇告状。告什么状?就是侄子不会也不喜欢照看孩子,孩子大了也不带着他们到楼下院里玩耍。而那些年轻的法国父亲,把看孩子当成自己的一项任务,特别是节假日的时候,一定带着孩子出去。侄子的回答也很奇葩,他小的时候爸爸从未抱过他,而他的爷爷也从未抱过他的爸爸,这是传统。

侄子的话算不算狡辩与谬论,暂且不论,中国的父亲很少能抱着孩子玩耍,的确查之有据。在中国,父亲是威严和地位的象征,一个家庭的众多大事都维系在父亲身上,诸如看孩子这等家庭琐碎小事,是不能劳父亲大人之大驾的。认为看孩子就是女人们的事,作为一家之主的男人,在外打拼,养家糊口,在所不辞。回到家里就应该有人嘘寒问暖,父亲不仅不会抱孩子,还把抱孩子当成丢人的事,如果说这是老一代父亲的做法,那个时代就是如此,情有可原,而现在依然有那么多年轻父亲追随着父辈的脚步,当是不该啊。所谓观念和传统,其实是坚持故我的挡箭牌,难听一点是一块遮羞布,说到底,其本质还是懒惰和无责任心,以及对家庭概念的偏执理解。慈母严父,母亲慈祥到无所不能企及,父亲从严格要求子女,到保持做父亲的尊严,严到连自己的孩子都不能亲近。

欧洲的年轻爸爸是怎样练成带孩子的习惯的呢?把这个宏大的问题拔高一点,就是人家妇女解放的日子早于中国。男女平等,社会分工与家庭责任,男女平分秋色,并不是女人生完孩子,再养孩子。尽管很多女性在生产之后开始做全职太太,但丈夫并未放弃照顾孩子的责任,而是与妻子共同担负起抚养孩子的重任。除此就是社会福利对每个家庭的影响,从生孩子到上幼儿园、小学,乃至读大学,政府都有一整套的福利方案,辅助家长给孩子创造健康、愉快,没有额外负担的成长环境。

在欧洲很难见到几代同堂,一个大家庭生活在一起的这种盛况,多是以两代人在一起生活组建的小型家庭。孩子长大成人后,就要脱离父母筑成的爱巢,远走高飞,搭建自己的小家,代代如此,延续而去。这种形式的家庭结构,不是哪个人的思想意识问题,不是他们的爷爷奶奶不爱孙子孙女,他们的子女不知百善孝为先,而是一个与社会福利密切相关的社会法则,一个不成文的家庭公约。这样做的好处是,最大限度地切割了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对于家庭的无限依赖。孩子能够尽早独立,老人可以享受优厚的政府养老福利,毫无拘束地规划自己的晚年生活,而不必无限放大自己在家庭中的砥柱作用。

对于国外家庭中的许多观念和与之不同的行事方法,我们存在不小的认识差距,也有不少误区。比如家庭观念淡薄一说,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是这么认为的,从而衍生出诸多与中国传统文化完全相悖的家庭理念。什么家庭结构相对单一、散淡,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联松懈,还有缺少维系家庭紧密成型的筋骨等等。认识的差距源自观念的不同,观念的差异来自每个人所处生活环境的迥异。

相传,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和老伴,拿出每月3万元的工资收入,住进了北京郊区一个条件上乘的养老机构。两位老人都说,他们能够接受到养老机构养老的事实,而且这是一个发展趋势。说起来、听起来和做起来,似乎这就是一个单纯的认识和观念问题,实际并非如此。他们的行动背后是每月3万多块钱的工资收入,这才是他们真真切切的行动纲领和思想指南。中国人从古至今,讲一个养儿防老,甭管已经生了多少个闺女,一定要坚持生出儿子为止。这肯定不是观念问题,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生活现实,如果有了社会福利做保障,或者像钱理群教授那样每月有3万元的固定工资收入,就不会有养儿防老这个问题。

由于我们的家庭责任分割不清,导致出现大批啃老族,以及因家庭而分解出来的富二代、官二代、商二代、黑二代。还有一些专门坑爹的熊孩子,“我爹是李刚”之类。这些人不仅不会在节假日休息时带着孩子出来晒太阳,参加公共活动,尽一个父亲应尽的义务与责任。还可能在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不光彩的角色,做出一些不负责任的举动。从小处看,就是很多已经当了父亲的人,依然把自己家庭的重担放在父母的肩上。据说,在国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之后,很多有生育能力的年轻夫妇,把生不生二孩放在双方父母的态度上。只要父母表态,你们生我们就看,我们就出钱出力,年轻夫妇就生。如果没有父母如此坚决的表态,生不生就要另当别论。听起来是年轻人没有精力照看孩子,没有能力负担过重的花样繁多的经济支出,实际的问题是他们根本就不想承担这些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而把皮球踢给父母,踢给社会。因而,全面放开二孩能够一揽子解决的问题非常多,尤其对没有责任心,不敢勇于承担家庭责任的那些软骨头,既有警示作用,又是一种历练。

所以,我很看重欧美各国年轻父亲与自己孩子的亲昵,这不仅对于建设一个欢乐、祥和、幸福的家庭至关重要,更多影响到社会上是独立自主、艰苦创业、一身正气的做人准则。家庭重担,推而广之,就是社会重担,缺少家庭责任心的人,对社会也一定是了无心得、无端放纵。在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到奥斯陆的火车上,一位年轻父亲把自己年幼的孩子用袋子绑在胸前,来来回回地在车厢里踱步。这位小伙子娶了一个中国媳妇,在丈夫绑着孩子来回走动时,那位中国媳妇一直坐在那里看书,时间不是一会儿半会儿,而是一个多小时。这位年轻的父亲感动了我,我向他提出能不能给他和他的儿子照张相,他把自己的中国媳妇叫了过来。照完相,顺便与中国媳妇聊了几句,她说,在欧洲爸爸看孩子很正常,因为他们的家庭观念非常强。他们不仅把看孩子当作自己的一项任务,还视为一件幸福、体面的事儿,愿意抱着孩子到大街上去,与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快乐。

猜你喜欢
观念爸爸家庭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家庭“煮”夫
健康观念治疗
我和爸爸
恋练有词
爸爸
爸爸冷不冷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可怜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