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当代艺术思潮对施德明设计的影响

2016-05-14 13:38申飞
艺术评论 2016年6期
关键词:涂鸦当代艺术创作

申飞

施氏的设计风格会不禁让人想起20世纪60年代以来风靡全球的西方当代艺术思潮,也被学者称为“后现代主义”艺术。在西方艺术史话语背景下,“后”(post)即“反”的意思,是对现代主义艺术追求个人化风格,倡导精英主义的一种反思、反省和反叛。以上特征在施德明的设计中都显露无疑。

首先,施德明设计为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审美的愉悦感,图像和视觉表达方式只是他为了陈述作品观念的一种手段。在剥离了视觉表象之后,显现出来的是一种哲学层面的精神隐喻性和观念性。其次,他作品的创作手法、形式风格没有模式化的痕迹和固定的标准。第三,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和互动性。施德明设计形式语言的构成元素大多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物件,文字与图形设计也常采用挪用现成物品和涂鸦等手法。他还经常邀请观众和客户参与到作品的创作过程之中,这些方式都充分吸收了西方当代艺术的创作理念和方式,改变了几种角色之间相互对立的模式,形成一种全新的“共生”关系。面对其作品,观众和客户被纳入到与作品一体的剧场空间之中,形成一种空间形式感。本文将着重阐述行为艺术和涂鸦艺术对施德明设计产生的深刻影响。

以身体为载体,通过各种动作和肢体语言展示某种思想观念的艺术方式被称为“行为艺术”。无论是受到外力作用下的躯体反应,还是源于自身的生理机能,都可以成为行为艺术家创作的灵感来源和形式要素。施德明就经常在自己的招贴和广告设计中以身体作为媒介,在表达设计理念的同时保持一种对“本我”命题的追思,体现了其设计创作的自省性和自觉性。例如在为苏黎世个展所设计的招贴里(图1),他借鉴了英国当代艺术重量级组合吉尔伯特(Gilbert Proesch)和乔治(George Passmore)作品中的经典图式(图2),画面中他与助理身着西装套装,衣服上涂满了随意手写的文字,且张贴了作品的缩略图,图片的尺寸是按照每件设计作品的展出次数设定的,如路·瑞德海报展出过一百零一次,因此尺幅最大。巧合的是,吉尔伯特和乔治在进行了多年的行为艺术表演之后,为了进一步增强其作品的公共性和传播力度,也大量运用了招贴广告的形式。施德明的设计与西方当代艺术一样,改变了精英主义对“艺术”与“生活”这对命题关系的定义,他用“行动”告诉大家:艺术与生活是平行的。那些大众化的图像谱系也可以为艺术与设计服务。

“涂鸦”,作为一种随意性的涂画行为,却在二战后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现象。到了20世纪80年代,涂鸦绘画已成为纽约画坛最流行的风格,越来越多的画廊开始收藏和销售涂鸦风格的绘画。这一时期比较有影响力的涂鸦艺术家是巴斯奎特和基斯·哈林。施德明在为奥地利volksschule lochau小学设计文具系列用品时,邀请所有的小学生在名片上进行绘画。最终设计好的成品看上去只是孩童肆意而为的涂涂画画,其实则是经过作者巧妙布局的结果。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设计方与产品的客户、消费者和使用者之间的角色发生了转换,使用者和消费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扮演了设计师的角色,参与了整个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充分体现了涂鸦艺术作为一种公共艺术的可参与性和互动性。这样的设计理念最大限度地融合了平民思想和世俗趣味,是对西方现代主义以来的传统精英文化和贵族文化的反思与嘲讽。

需要指出的是,某些语境下,西方当代艺术各流派之间的边界是较为模糊的,也常处于并行不悖的状态之中,如概念艺术、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都有忽略永恒价值的精神取向,而概念艺术、波普艺术和涂鸦艺术都很强调艺术的公共价值。因此,本文将其和施德明的设计进行对比分析并不完全是基于比较美学角度考虑,而是重点探究前者如何在思想观念与形式风格上影响和启迪后者的。

结语

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西方当代艺术思潮对施德明设计的深刻影响以及施式设计所体现出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一句豪言“风格如屁”(style=Fart)曾经代表了施德明早期对待设计创作的观点和态度。但是,如今年过半百的施德明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设计历程后直言道:多年的设计经验让我对“风格如屁”产生了质疑。我发现,重视风格可以更好的传达作品的内容。同时,风格迥异的项目设计还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独树一帜。对其创作风格与西方当代艺术的观念、形式进行类比,分析其作品的“当代性”,找出“有意味的形式”究竟源于何处,也正是笔者撰写本文的初衷。如果站在更为宏观的学术角度来看,衷心希望这样的个案研究可以启发本土设计师进一步探究当代艺术与设计在认识论、方法论以及叙事方式等层面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可能性。期待本土也能够孕育出当代设计的巨星。

猜你喜欢
涂鸦当代艺术创作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当代艺术拓展城市文化新“绿洲”
Jazz
创意涂鸦
创意涂鸦
克里夫兰当代艺术三年展论坛
中国当代艺术协会副主席
涂鸦等
奇妙光涂鸦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