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君
铜墨盒上镌刻的纹饰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文字,如古代诗文、名言警句等,属书法范畴;另一类是图案,如人物、山水、花鸟等,属绘画范畴。婴戏图是人物题材墨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婴戏图墨盒上的儿童形象,为刻铜艺人以刀代笔在小不及寸、大不过掌的盒面上镌刻而成,题材丰富、特色鲜明、寓意吉祥、魅力无限,深受人民大众喜爱。
追根溯源:婴戏图墨盒的前世今生
刻铜墨盒上的婴戏图,与中国传统婴戏题材绘画一脉相承,有着悠久的历史年轮和高贵的文化血统。纵观铜墨盒上的婴戏作品,无论是题材选择、寓意表达,还是艺术风格、写绘技法等,都继承了中国人物画的优秀品质。
婴戏图从属于中国人物画,产生时间与仕女图相差无几,后发展成为独立画科。在宋代画家选题分类中,婴戏图排在六个画类的第二位。
在古代,以表现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嬉戏玩耍以及节日活动场景的画作,被称为婴戏图。婴原指初生女孩,儿为男孩,后泛指一岁以内的幼儿。婴戏图名为“婴戏”,实为“孩戏”,从表现的活动情景和孩子的体态身形来看,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和刚刚进入少年阶段的孩子。
也称“耍娃娃”的婴戏图,写绘的是孩子的童心、童真和童趣,画面上的儿童天真烂漫,姿态万千,妙趣横生,内涵丰富。它既是古代儿童日常生活状况的生动写照,又是当时社会民风民俗的形象反映,体现了艺术家和广大民众积极向上的审美标准和精神追求。
婴戏图从宋代繁荣到民国衰微的一千多年中,发迹于宫廷,流行于民间,涌现出了大量经典之作,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墨盒上的婴戏图出现于清末,与铜墨盒诞生发展轨迹基本同步,可能比文字类墨盒产生略晚一点,因为早期墨盒上镌刻的文字和图案都比较简单。由少字到多字,由简图到画作,有一个循序渐进过程。
尽管刻铜墨盒上的婴戏图属于“小字辈”,可它与传统人物绘画却脉络相通。首先,继承了传统婴戏画的创作思想。刻铜婴戏与绘画婴戏,在表现题材上几无二致,特别是一些经典绘画主题,如蹴鞠图、风筝图、闹学图等,在墨盒上的表现众多;其次,它借助了白描人物画技法。婴戏绘画多以工笔画为主,写意画较少。不管是工笔重彩婴戏,还是水墨婴戏,都是以线描艺术为基础。而墨盒婴戏图,从起稿勾线、镌刻技法,到艺术风格、观赏效果,都与白描人物画十分相似;第三,它吸收了年画的优秀元素。婴戏图刻铜墨盒以喜庆欢快为基调,将年画中的多种吉祥符号移植过来,使墨盒婴戏图的民俗寓意更加丰富。
用婴戏图作器物的装饰纹样,俗称婴戏纹,也叫儿戏纹或童戏纹。器物上的婴戏图要早于纸绢上的婴戏画,1984年在安徽马鞍山的三国名将朱然墓中,出土了一件双童舞棍图漆盘,是迄今为止见到的最早的婴戏作品。
在古代传统工艺美术品中,婴戏纹被大量使用。这些天真活泼的婴童形象,成为中华文化瑰宝上的可爱宝贝儿。
刻铜墨盒上的婴戏图,是器物婴戏画作中的一朵奇葩。尽管墨盒属于实用器,可它出身不俗,是文房中的一员,在传统工艺美术品中路分较高,这使得刻铜婴戏凭添了一些贵族般的雅致,而少了许多媚俗。
与纸绢婴戏画相比,墨盒婴戏图尺寸偏小,写绘工具和介质也不同,画面缺少色彩渲染。然而,墨盒绘刻的表现技法却与书画同源,都是在平面上再现人物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墨盒婴戏图在书画性方面,要超过其它器物上的婴戏作品。
除陶瓷婴戏、织绣婴戏、刻铜婴戏之外,玉器、漆器、银饰、牙雕、石雕、剪纸、铜镜、木刻、竹刻和泥塑等众多工艺品上,也都有婴戏题材作品呈现。这些孩童形象,创作手法各异,艺术特色各有千秋。
由人物画衍生出来的婴戏图,其创作难度较大。东晋画家顾恺之说:“凡画,人最难。”中国古代人物画一直遵循“以形写神”的原则,画家对于人物的描绘,既要满足外形的肖似,更要突出人物性格与内心世界的准确揭示。所以说,人物画的创作难度,要高于山水花鸟画。
画人难,在铜墨盒上刻人更难。由于盒面上可供镌刻的地方狭小,又是使用金属刀在金属上写刻,还必须在方寸之间表现出栩栩如生的婴童形象来,这种创作当然要比纸绢婴戏画的写绘难度大许多。同时,人们对婴童的外貌特征及心理活动最熟悉和了解,掌握得最深刻,差之毫厘的败笔都会觉察得到。尤其是面部轮廓和五官的镌刻,不允许反复走刀,多为一刀下来,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这种线条精准流畅的刻画及掌控定型能力,不仅需要扎实的美术功底,更需要炉火纯青的刻铜技艺。非两者兼备,难以驾驭。
在刻铜婴戏图创作中,艺人紧紧围绕表现童稚、反映童真、彰显童趣展开,把夸张与变形手法运用到了极致,如故意夸大婴童的拙态,以达到生动、天真的目的。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只要不睡觉,她们始终在活动,一刻也不消停。在婴戏图的写刻中,艺人形象准确地把握住了孩子的原始本能,在写实的基础上加以夸张,特别是对动态刻画的渲染放大,生动表现了儿童灵活、敏捷的特点,画面动感强烈,小童俏皮淘气,孩子们喜欢“闹腾”的形象跃然“铜”上,读书、玩耍、游戏时的童真被钢刀铁线表现得酣畅淋漓,刻画得灵动传神、赏心悦目,具有极强的美感和浪漫主义色彩。
同样的技法、同样的刀功,因表现群体不同,左右和影响着派生出的艺术感染力。儿童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可爱的一个阶段,不管孩子长得丑与俊,小时候的模样都特别招人喜欢,连小猫小狗等小动物亦是如此。那憨态可掬的小脸、蹒跚笨拙的体态,以及一颦一笑表现出的童稚,无不让人心生爱怜。由于表现对象讨人喜欢,使得刻铜艺人塑造出的艺术形象更加曼妙可人。婴戏图墨盒之所以炙手可热,首先得益于占据了得天独厚的创作资源优势。
在人物类墨盒中,仙佛图、高士图和仕女图的创作,需要遵循的法度较多,如人物和故事要有出处、构图和造型多参照画谱等,这些条条框框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刻铜艺人的创作发挥,产生了不少程式化的作品。而婴戏图却不一样,儿童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玩耍片断都可入画,刻铜艺人即兴而成的率意之作自然多了起来,绘刻出的婴童百子百貌、千姿百态、百看不厌。尤其是作为艺术创作主体的儿童,其本身自然拥有和发散出的鲜活的生命气息,让刻铜婴戏魅力大增,备受青睐。
婴戏图墨盒在人物类墨盒中占有重要地位,就像孩子在人类的生活中所处的角色和位置一样,既是被关注的焦点,也是被呵护的中心,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盘点现已露面的人物题材墨盒,不论看画工,还是比刻工,婴戏图墨盒都堪称人中之精灵、盒中之翘楚。
纸绢上的婴戏画绝非“儿戏”,铜墨盒上的婴戏图也不是“小儿科”。尽管刻铜婴戏作品多出自民间艺人之手,但这些刀耕铁线之作,在中国工艺美术史和刻铜艺术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用。
表现题材:欢天喜地的童年时光
刻铜墨盒上的婴戏图,表现题材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一个是带有竞赛性质的游戏类图画。所谓儿童游戏,是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进行的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婴戏图刻铜墨盒上的游戏题材,主要表现的是儿童活动性游戏,一般为集体行为,并有情节或规则,具有一定的竞赛性。
从古至今,没有不做游戏的孩子,也没有不喜欢游戏的孩子。游戏的历史与人类社会一样悠久,每个人的童年都曾做过游戏。可以说,哪里有孩子,哪里就有游戏,孩子与游戏一起成长、形影不离。游戏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也开启了他们的智慧之门,培养了技巧本领。
小家伙玩出大名堂。历经千百年的儿童小游戏,有的演变成了成人喜爱的竞技运动,有的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比赛项目。当然,也有一些成人曾经喜欢、因故废止的游戏活动,却被孩子们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墨盒婴戏图上的游戏,古老而又年轻,普通而又经典,如蹴鞠图、捉迷藏图、垂钓图、抖空竹图、打陀螺图、踢毽子图、斗蛐蛐图等等。古代儿童的这些经典游戏活动,如今的孩子已玩得越来越少了,有的正面临消亡。取而代之的现代电子游戏,把孩子们鲜活的童年,装进了冷漠的虚拟空间。留在刻铜墨盒上的儿童游戏场景,不仅是我们儿时的美好记忆,更是社会历史的珍贵记录。
另一个是,纯玩耍娱乐性质的图画。“饥饱二字全不晓,每日欢愉只贪玩。”这是一幅清代婴戏年画上的两句题跋,精辟道出了儿童的天性本能。
童年,人生最美好的季节,无忧无虑,快乐成长。童年时代,最大的事就是玩,蹦蹦跳跳,东跑西颠,什么能玩就玩什么,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玩的没有任何目的性和功利性,图的就是高兴。这是孩子与生俱来的秉性使然,古今中外如此。
在铜墨盒上的婴戏图中,玩耍娱乐题材多种多样,再现得也非常精彩。刻铜艺人紧紧围绕孩子们这些纯粹的玩耍性活动进行创作,表现儿童的天真活泼,描绘生活中随时出现和随处可见的孩童玩耍片断。这些童真铜画,全方位、多侧面地反映了孩子们欢天喜地的童年时光,是古代儿童生活的真实写照,如笛箫图、打小旗图、玩拨浪鼓图、采花图、玩扇子图、小童牧牛图、戏鸟图、吹泡泡图、扑蝶图、娃娃说唱图等等。儿童玩耍类题材,以生活情景写实为主,多无固定稿本,任由艺人随性发挥,因而格外生动鲜活。这种表现孩童玩耍的刻铜之作,素材取之不尽,写刻图无定势,数量可观,质量上乘,是婴戏图墨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较为精彩别致的一支。
还有一个是,读书学习类图画。在传统纸绢画和工艺美术品中,表现儿童读书活动的作品不多,可能是因为读书图过于“斯文”,难以反映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刻铜墨盒属文房用具,是学子获取功名和孩子读书识字的身边必备之物,读书图不仅题材与文具相配,又有很好的教育示范意义,由此成为墨盒婴戏图创作的“大户”。尽管读书图以静为主,不易刻出彩来,但刻铜艺人仍乐此不疲。在现已浮出水面的婴戏图墨盒中,反映孩子读书情景的盒子最多,约占婴戏题材墨盒总量的十分之一。
古代科举制度,对传统婴戏绘画和墨盒婴戏图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原本有“婴”无“戏”的读书图,被画家和艺人纳入了创作视野,使得以描绘儿童游戏活动为主的婴戏画作,多了一份儒雅的安静,如课子图、勤读图、双学图、群学图、闹学图等等。
刻铜墨盒与科举考试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民国时邓之诚的《古董锁记》中,记述的那个由妻子粉盒演变为读书人墨盒的故事美丽动人。不管故事有无虚构成分,但铜墨盒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为科考服务的史实千真万确,并随学子见证了科举制度的终结。墨盒上的读书婴戏图,对启迪和培养儿童良好读书习惯、潜移默化文人学子勤奋向学具有重要意义。
再有一个是,经典故事类图画。盒面镌刻的人物图案背后,隐喻一段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被称为人物故事墨盒。刻铜墨盒上的故事婴戏图虽然不多,但几乎件件刻工精彩,且内涵丰富。这些讲述古代儿童人小鬼大、聪明有为的典故,如同不老的传说,古树常青,异彩纷呈,很有教化意义。
在中国人物画发展进程中,神话人物故事图和历史人物故事图起源较早。人们对于美术图画“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教化功用相沿成习。《历代名画记》中这样写道:“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我国历朝历代的统治集团,从没放弃过对人物画教育引导功能的控制与运用。
铜墨盒上的婴戏图,作为纸绢婴戏绘画的传承和延伸,其“成教化、助人伦”色彩依然存在。尽管婴戏图写绘的是小孩子的童真童事,但小身板肩扛大使命,承载着让人们尤其是书生学子,在使用墨盒过程中“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的教化功能。
少年儿童时期,人的思维具体形象,对社会及事物的认知感悟,容易受心理和情感暗示,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图画与故事是最好的启蒙方式。在孩子们眼里,图就是真相,故事就是事实。因此,婴戏故事图是少年儿童启迪思想、增添智慧、培育道德的生动教材,以墨盒为载体出现在学习环境中非常适宜,如司马光砸缸图、燕山五子图、三娘教子图、刘海戏金蟾图等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淘千古风流人物。在刻铜墨盒上,反映神话和历史故事的图案很多,如八仙过海图、竹林七贤图、和合二仙图、羲之爱鹅图、李白醉酒图等。鉴赏人物典故墨盒,故事怎么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细细品读故事背后的思想内涵,以及精美画面带来的审美享受,那才是值得探索和领悟的艺术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