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摄影画廊很早就有了,从台北画廊、TIVAC画廊到1839画廊,台湾对摄影是有情感的,但是当成为专属摄影画廊的时候,能力却是有限的。因为,画廊还是要跟着艺术市场,摄影市场包括在整个地域的艺术市场里。台湾的艺术市场相对比较蓬勃,但只专注在摄影的时候,就可能会把其他藏家排除在外,这大概是一直以来,摄影画廊会变成摄影圈独有的平台的原因之一。这两年,台湾也逐渐有一些画廊在关注摄影,像台北的百艺画廊,台南的德鸿画廊等。但如果单纯经营摄影画廊,所面对的困难要比一般的画廊大得多。
亦安画廊一向关注摄影作品,目前每年举办的展览有近一半是摄影展,在大陆和台湾都极具影响。画廊于2000年在上海成立,2008年迁至北京798艺术园区,2014年4月亦安画廊的新空间于台北大安区开幕。近日,走访了台湾亦安画廊,并与画廊负责人、艺术评论家黄亚纪谈起画廊与摄影的话题。
您个人翻译了很多日本的摄影书,也大量写评论、专栏,可否介绍您个人的艺术养成?
其实,一开始我在台湾大学念的是社会学,但我跟很多喜爱艺术的人一样,是从小就喜欢艺术,之后我去日本,学的是摄影。摄影是我在当代艺术里很主要的一个领域,但在国外的艺术学院里,虽然你学的是摄影,但还是有很多机会了解到整体的当代艺术。在国外学习期间,培养了我对当代艺术和摄影的认知。回到台湾后,我也做了几年与当代艺术的相关工作。因为我先生去上海工作,我也去了上海,进了上海的亦安画廊工作,画廊的张明放先生对摄影很有研究,我们合作很愉快。后来他去了北京,我因为家庭的关系,搬去了温哥华。在2012年开始,因为我人不在亚洲,所以开始从事翻译的工作,也开始做AURA摄影杂志。
亦安画廊在台北已经两周年了?
对的,就是今天。我记得就是2014年4月19日开的。
好巧,可以简单地介绍亦安画廊在台北的基本情况?
一开始,我们的定位是纸上作品的画廊,纸上作品包括绘画与摄影。亦安画廊在大陆已经有16年了,我们代理的艺术家,主要以大陆亦安画廊的艺术家为主。前两年,我们做的展览挺多的,几乎一年有10个以上的展览,但其实以绘画为主,就摄影来讲,第一年我们只做了一个摄影大师的群展:荒木经惟、须田一政、森山大道、植田正治。那时候我们开始在台湾推Vintage(指摄影家本人或委托技师以其原底片直接印制的照片,也可以说是摄影“原作”的一种形式)的市场,如植田正治过世很久,他的家族在代为经理他的作品。第二年我们做了一个很大的森山大道的展览,也有很多藏家来支持,我们也做了游莉的个展,对大陆的年轻摄影师我们也在支持。今年开始,我们要尝试推动日本大师的彩色摄影,会推须田一政、植田正治、中平卓马。
这样看来,台北亦安画廊对摄影的比重挺大的。
其实没有绘画多,比重不到30%,但是我对我们的展售质量很有自信。所以现在在台湾提到要找摄影作品,大概都会想到亦安,这是两年多的努力我们做到的一个成果。
就画廊的定位来看,您认为在单纯的摄影画廊或综合性画廊之间,有着怎样的利弊?
个人认为,起码在目前大陆和台湾的环境下,经营纯摄影画廊真的很困难。因为,大陆和台湾基本上没有所谓的高价格摄影作品,欧美之所以有专门的摄影画廊,主要是他们的市场有厚度,有很多Vintage(是指摄影家本人在创作当时印制的照片,时间已经历经30年以上)的高价格作品,大陆没有所谓的Vintage的摄影,虽然有老照片,但不是从事艺术的摄影家的摄影。如果只是单做一个年轻的摄影画廊,第一,要做到商业的成功很困难;第二,我认为画廊不是只给艺术家提供展览的服务,而主要是用于藏家的服务。所以,当只能提供目前年轻艺术家和中间辈摄影家的作品时,对于收藏家来讲,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服务,因为藏家需要更有价值感的东西。基于这些,会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在台湾单纯做一个摄影画廊的难度增加了。另外,这几年来,台湾对摄影的接受度已经大幅度成长了,原则上很多摄影藏家还是第一次收藏摄影作品。他们可能不是为了摄影收藏摄影,而是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艺术作品。我觉得单纯的摄影画廊,很难去接触更广泛的藏家,也很难为藏家提供更多需求的服务。这是目前在台湾和大陆,单纯从画廊角度、藏家角度去思考的一个结果。
亦安画廊对选择摄影师的标准是什么?
我们还是会依赖北京亦安的决定,毕竟我们是同一个画廊,北京亦安有很多成熟的摄影家。但是,我们关注在日本摄影家这部分,从1960年代开始发展到现在,他们有其独特性,比较接近于当代摄影,从品质和价值来讲,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拍卖行也都在关注这些摄影家,这证明我们的选择是对的。我们的标准是在作品和价值上,都要有一定的意义,大部分的日本摄影大师,我们都有合作。我们最近在关注年轻的摄影家,希望他们能提供新时代的视觉,这一块的代表是水谷吉法。他是一个视觉强度非常强的艺术家,而且他的作品基本上都是街拍,但能与时尚结合,我们非常看重年轻艺术家的这种表现。但我们不会做很多年轻艺术家,因为画廊的能力并非无限。
除了做日本的年轻摄影家,亦安作为台湾的画廊,是否有意去培养一些年轻的台湾摄影家?
摄影师很难去培养,画廊能够当的角色其实非常有限。我们也一直很希望能和台湾的摄影家合作,但目前为止其实很少。我们对台湾摄影的关注很慎重,我们其实很想整理一批有关台湾老一辈摄影家的展览,但事实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困难。对于年轻艺术家,无论绘画或是摄影,我们目前也很少看到适合我们画廊的艺术家,但目前还在关注、观望的状态。
就画廊来讲,摄影师如果想在画廊做展览,是要专心在自己的创作上,等画廊来找,还是要积极地主动去向画廊推荐自己,摄影师要怎么把握这个度?
我觉得这个很困难,画廊跟艺术家之间也都是一个人的关系,艺术家有不同的个性,画廊有不同的个性。拿我个人来讲,艺术家来向我推荐自己的话,我的接受度会比较低,我更喜欢自己去看展,在台湾画廊里,我自认为是一个最常看展览的画廊主。再或者是,别人来推荐艺术家。但整体来讲,摄影家还是要完成两到三个系列,出版摄影集,他们确实需要思考让自己的作品被人家看到,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把自己的作品做到完整、极致。
以您的了解,目前台湾摄影收藏如何,跟大陆的情况有什么不一样?
对台湾我可能更熟悉,大陆我也只能通过对北京亦安的了解来谈。起码,就亦安两边的收藏情况来讲,事实上,台湾的藏家比较谨慎,目前大陆藏家对新的东西的接受度比台湾藏家要高,台湾藏家偏向于不太冒险的作品,他们更注重在知名度和学术上地位较高的摄影家,对新的摄影家的接受度较小。从2014年到现在,台湾藏家对摄影的收藏在大幅度提高,我们现在已经有了几个满成熟的摄影藏家。也有一批新的年轻藏家开始对摄影有兴趣,可他们都不是单纯收藏摄影,是整体艺术与绘画。
所以,台湾的收藏群体中,收藏摄影和其他艺术的交叠度是非常大的?
起码在我们画廊,几乎没有单纯收藏摄影的藏家,一般是从收绘画再转过来发现摄影,感到兴趣了再去收藏。台湾过去是有几个单纯收摄影的藏家,但全台湾大概只有两三个人。
最近这几年博览会越来越多,似乎呈爆炸性增长的状态,这对画廊有什么样的影响?
两年的工作下来,我认为画廊很重要的问题不只是做展览,还有很大部分是做藏家的服务。为什么画廊要有一个平台存在,这是一个提供藏家服务的空间,如果是只参加博览会不注重画廊本身空间的话,对藏家是非常不足够的。目前博览会那么多,对于一个中型的画廊,我们确实也一直在思考要参加什么样的博览会,参加博览会之前,要把画廊的展览和艺术家的铺轨做扎实。参加博览会是跟外部的沟通,但是我们本身要把画廊经营好。参加博览会也需要策略,如何跟当地的藏家发生关系,这都是要从自己的艺术家跟国际性的艺术比对之后的结果,这不是单纯推广自己的艺术家那么简单,是很复杂的一个比对的工作。我们要慎选有意义的博览会,不会那么努力去参加。
您自己也收藏摄影作品吗?
我收藏的。
主要收藏哪一类型的?
我主要以日本的收藏为主,也有一些西方的。台湾的艺术家,虽然我没有跟他们合作,但以支持的心态,我会买一些作品。
两年的工作下来,您觉得挑战的难点在那里?
说实话,我更多的在评论、研究这一块,我并非一个销售人才。其实,藏家到底需要什么,是一个很会销售的画廊,还是可以让他看到进而收藏好艺术品的画廊?前面两年我并不是很轻松,但我想通过我们的坚持,我们所做的一些工作,来了解我们画廊和艺术家的品质,现在情况有所好转。
(采访/傅尔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