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生煜
在高二语文课本庄子的《逍遥游》中,作者描绘的大鹏形象深受人们的喜爱。它外形高大雄伟,胸怀宽广,志存高远,见识非凡。跃于大海时,乘长风破万里浪;翱翔蓝天时,凭扶摇搏击长空。它不满足于现状,开拓新领域,开创新天地。千百年来,它被人们交口称赞。大鹏的形象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化鱼为鸟——变化大
起初,大鹏是北海的一条大鱼,名叫鲲。鲲体积非常大,它的身体有几千里宽,可到底有几千里长,人们根本无法知道。就是这样一条大鱼,不安于做鱼的现状,不安于北海广阔水域的生活,希望能像展翅翱翔的飞禽那样到万里高空一展身手;希望到一望无垠的南海逍遥畅游。春来秋去,暑往寒临,鲲不断进化,终于化鱼为鸟,如愿以偿。变化之大,真可谓天翻地覆。从此,这只鸟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大鹏,也叫鲲鹏。
二、高如泰山——形体大
鲲化为鹏之后,鹏的形体也非常硕大。它的脊背像泰山那样高大,身长达几千里。振翅奋飞时,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一样。它活动的天地也非常广阔,只有“北冥”、“南冥”、“九万里”高空这样大的空间,才能容得下它,让它尽情逍遥。形体之大,简直使人无法想象。
三、搏击长空——志向大
北海,虽为旷远非世人所见之地,虽广袤无垠,碧波荡漾,但对大鹏而言仍不满足,它不愿像井底之蛙那样,固守一方来观天。它要到“无所至极”的大世界里去,它要到九万里的高空去展望世界,它要到南海那天然的大池里去开创新生活。它知道生命的价值在于志存高远,翱翔蓝天,搏击长空,实现理想;它懂得应把握时机,乘长风,行万里,直达目的地。正因为这样,它对蜩、学鸠、斥鷃的嘲笑讥讽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这些家伙,微末委琐,不论形象上还是品行上都是些“侏儒之群”而已。虽频频鼓着翅膀,却习惯于惰性之中,安守现状。最可恶的是将世界之一角当作世界之全,苟安其中,沾沾自喜。它们胸无大志,知识有限,见识短浅,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以自知自历为自满。它们根本不了解大鹏的精神境界,不知道生命的真正价值何在,还要翻嘴弄舌,嘲笑大鹏“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去呢”?简直是多此一举!“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简直是太不安分守己了!这些没志向的小形象、小人物,反衬出大鹏形象的高大,志向的远大。
四、气势磅礴——力量大
大舟航行有待深水,芥草杯水就能负载。大鹏硕大无比的身体,只能等到六月海动、狂风巨飙刮起时,它才能乘着旋风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再图谋南飞。当大鹏双翅左右荡漾,振翼拍水奋飞时,激起的水浪高达三千里,使整个天空变成了海洋的世界;卷起的风暴滚滚翻腾,与连天接地的巨大羊角一起,遮天蔽日,声震寰宇,气吞山河。这高飞远行的壮举,气势是多么磅礴,力量是多么巨大有力,景象是多么神奇壮美!背负青天,俯瞰苍茫大地;转而南飞,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碍它,和那御风而行的列子一样,自由翱翔于寥廓长空,逍遥自在,怡然自得!这情景令人停足翘首,神往不已!
五、名传千古——影响大
《逍遥游》问世后,大鹏的形象影响很大。千百年来,人们景仰大鹏,把它视作一种精神的象征。它和鸿鹄、雄鹰、青松、高竹、秋菊等意象一样,被历代许多文人墨客写进了自己的诗作。“诗仙”李白《上李邕》中就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的名句,表达了诗人自信与进取的志向和对世俗偏见的蔑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禽虫十二章》之二中写道:“蛙跳蛾舞仰头笑,焉用鲲鹏鳞羽多?”表达了诗人对见识甚少、目光短浅又自鸣得意之人的嗤笑讥讽,对志向高远之人的仰慕赞许。女词人李清照的《渔家傲》一词中有“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词句。词人借助庄子语意,表示自己希望像大鹏那样展翅高飞远举,直到那可使精神得以寄托的三仙山。写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充满浪漫主义激情,完全突破了词人的婉约风格。1965年秋,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诗篇《念奴娇·鸟儿问答》,诗人以鲲鹏的形象象征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表现出革命领袖高瞻远瞩、叱咤风云的革命气慨。
对于大众而言,对鲲鹏的形象,人们有着各自的理解与诠释,人们有着各自的理想寄托。每当佳节来临或朋友相聚时,人们总是举杯祝愿对方“鹏程万里”、“鲲鹏展翅”、“志存高远”、“搏击长空”等等。有许多人很郑重地用“鲲鹏”之名给自己或者孩子起名字,表达希望有远大志向和高超本领的美好心愿。可见,大鹏在人们的心中占有何等崇高的地位。
尽管庄子要通过大鹏形象告诉人们,形体大、力量大、志向大的鲲鹏,看似逍遥自由,实则仍未达到逍遥的境界,是“有所待”的。只有真正做到“无己”、“无功”、“无名”的人,才能做到“无待”,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追求到精神的绝对自由。这一思想观点虽然被作者极具说服力的论述阐释得淋漓尽致,被人们认可接受,但更多的是人们把大鹏形象看作自信、进取,志向高远,奋力拼搏等精神品质的象征。尽管大鹏形象非常虚幻,但更多的是为我们所熟悉的真实的那一面。
作者单位:甘肃白银市会宁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