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玲
感恩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学校通过组织开展系列感恩教育主题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感恩的内涵与意义,让学生学会感激身边一切美好的事物,能够在营造人文关爱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的同时,又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继承和传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一、感恩教育活动的提出
交流与活动始终贯穿于道德形成及发展的整个过程,从道德体验教育中获得的经验以及在德育生活化理念的指导下,教育工作应该加强对“学生需求”、“实践体验”、“贴近生活”等方面的关注与反思,要将贴近需求、贴近生活的德育活动开展提到日程上来。因此学校可以创设并组织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吸引眼球的德育实践活动,通过活动体验强化学生道德意识、规范道德行为。
近几年,“感恩”系列教育活动已成为了各校行为规范的考核内容之一,在不少学校中陆续出现了大量生动鲜活的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受益于活动体验自觉养成良好行为。为提升感恩教育内涵,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我校在教育感恩主旋律的带动下,围绕“感恩、进取、自强、责任”的主题积极推进感恩教育主题系列活动,组织开展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社会、感恩自然等系列德育活动,以其丰富新颖的活动形式,吸引了众多小学生的关注。学生在主题活动中积极参与,积极成长,主题活动颇见成效。
二、感恩教育的实践机制
我校的感恩教育活动为学生创设了各种情境,搭建了体验的平台,通过道德实践活动,学生获得了亲自感受、体悟反思的机会。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教育下,促进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与形成。学生在活动参与中知恩于心、回报于行,自觉激发了学习的动力、养成良好品质与行为的主动性。而在感恩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笔者将核心路径归纳如下:
1.突出引领,加强活动指导
感恩教育主题活动围绕“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社会”、“感恩自然”五个感恩项目而展开,诸多感恩模块可供学校灵活选择与搭配,引领感恩教育主题活动逐步推进。这些活动在形式与内容上与生活十分贴近,并且形式新颖、特色鲜明,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主题活动注重寓教于乐,以喜闻乐见的生活常识为学生注入感恩的思想观念,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因此获得了较好的实效性。对于感恩教育活动的开展与实施,我校特别建立了活动领导小组,有效地保障了活动的顺利进行。领导小组会根据活动的主题和目标,结合各年段实际情况,来制定具体的活动方案,并由学校“一把手”亲自督促指导工作,可以说感恩教育主题活动让全校师生热情高涨。
2.突出实践体验,提高活动实效
学生是从道德认知、行为、情感以及意志等四方面来实现感恩道德的形成与发展的,在此过程中存在着一种交互影响。因此,感恩教育的实施应关注的几点:(1)从认知层面出发,通过讲述故事、阅读书籍等方法在学生心中播撒感恩的种子,注入感恩的意识观念,再通过情景再现、换位思考等途径让感恩种子萌芽并茁壮生长,引导其识恩、知恩。从理论的视角出发,培养学生感恩观念,强化其感恩意识。如我校曾组织“感恩同学帮助”主题班会,让学生捕捉学习生活中受到同学的恩惠,并通过言语表达、书面形式等表达对其的感谢,整个班会课堂在施恩与报恩的氛围中暖意洋洋。(2)从情感层面出发,感恩教育不仅是一种道德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它孕育于学生心灵深处并随时会激励学生迸发出强大的学习力量。学校可通过组织主题班会、写感恩书信等系列活动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感恩情感,强化感恩意识。如汶川地震后,我校组织“与北川孩子互寄贺卡活动”,学生参与度极高,在为北川孩子送去关慰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要努力学习,日后为我国环境灾害防范做出贡献的意志。同时,让学生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强化学生的感恩之心。
三、活动要求与预期效果
感恩教育主题活动的要求是要做到“润物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要避免学生出现排斥情绪,让其在自然而然的环境下获得心理的教育。要通过感恩教育主题活动为学生创建一个情感交流的平台,设计活动过程中应注意直接新颖,回归生活,以使每一位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将强制教育转为自我内化教育,促使学生进行深化思考。在感恩教育系列主题活动的倡议下,要实现让学生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感恩老师、家人、同学,进而学会与身边环境和谐相处。
当前绝大多数00后的小学生缺乏对幸福来之不易的体验,认为他人辛勤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缺乏感恩之心。笔者认为,在当前我国社会的转型期,尤其要加强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对于学生出现的道德品质问题,要不断地在在课堂中教育,在活动中引导,在生活中渗透,让学生能够捕捉到生活中受到的恩惠,并常怀着一颗感恩之心,以恩报恩,让爱心传遍整个世界!
作者单位:甘肃民乐县永固镇总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