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蕾
作业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不仅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能够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回顾所学知识,加以复习,并且对后面的学习会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到了高中阶段,语文教师布置作业的形式通常比较单一,而且会比较低效。为此,如何通过作业布置更好地强化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不断探索。本文将从高中语文作业布置的设计理念入手,对高中语文作业布置的设计方法展开论述。
一、设计理念
1.根据新课改的相关内容要求,语文教师向学生布置的作业内容,应注重引导学生形成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从而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基于此种情形,语文教师为学生布置的作业应注重从新课改的要求契合,同时吻合学生的心理特质与年龄特质。
2.从历年高考语文命题情况来看,试题内容着重于对学生日常知识积累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察;从试题内容来看,试题通常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注重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试题形式来看,无论是基础型试题还是作文试题,选材时均突出浓烈的生活气息。如此一来,使学生能够藉由试题的作答实现对日常生活与社会现状的关注,使其思考人生,知识面得以拓展,语文素养得以显著提升。基于前述考虑,语文作业的内容设计应注重同高考内容相结合,贴近学生日常生活。
二、设计方法
1.引导学生形成知识反思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先前学习过的知识的复习,通常以知识回溯与知识梳理为主。此种做法能够实现学生对先前所学过知识的强化记忆,然而并未能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与知识领悟技能。基于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应注重从思维层面培养学生的知识反思能力。
笔者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通常在知识点讲授完毕之后,向学生布置同刚刚讲授过的知识点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发现哪类问题的思考方式与思维进路同教师一致;哪些问题的思考方式与思维进路同教师存在差异,但答案同教师给出的答案一致;哪些问题的思考方式与思维进路同教师存在差异,答案也同教师给出的答案不一致。其后要求学生结合最后一个方面进行问题的归纳,然后结合学生自身的解题思路同教师展开交流。
笔者在讲授鲁迅的《故乡》时,组织学生结合前述要求,在课堂上对文章中的人物思考,从而借助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收获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具备了一点的知识反思能力,同时也对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有所促进与提升。
2.引导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探究
一直以来,语文作业的内容布置完全基于教材内容进行设置。如此一来,导致学生的思维空间受限,形成对教材内容的机械掌握和记忆,难以使其实现对知识的主动探究。曾有教师指出,在语文作业内容设置时,应以教材内容为中心点,适当扩大知识半径,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兴趣。
笔者在布置《宇宙里有些什么》一课的课后作业时,要求学生搜集同宇宙相关的文献资料,其后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资料搜集情况进行评比与点评,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展,同时学生在资料搜集过程中,实现了对知识的主动探究。
在布置《孔乙己》一课的课后作业时,笔者要求学生搜集清末民初的相关历史文献以及反映彼时社会状况的相关作品,从而使学生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状况。同时,通过对反映当时社会状况的作品的研读,使学生了解了作品中人物的相似经历,进而在对相关知识内容的主动探究中,使学生认识到导致主人公孔乙己悲剧宿命的社会原因。因此可以说,通过引导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能够使学生在对相关文献的阅读过程中实现情感迁移,进而提升其语文素养。
3.作业布置注重开放性
高中语文作业布置应该本着开放性的原则,使学生得到更全方位的练习。比如说,笔者在语文作业布置时,常常会安排小练笔,练笔可以是诗歌、小说、日记、童话……字数可多可少,可以是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也可以是短短几行的小诗,或者一二百字的日记。只要学生用心写,写出了新意,都可以得到奖励。这样的作业一布置下去,学生便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有写青春萌动的小说的,有写充满离奇色彩的科幻小说的,有写包罗万象蕴含生活哲理的小品文、随感的,还有尝试现代诗歌、旧体诗词的写作的……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展示着自己的才情。学习了《再别康桥》之后,有一个学生写了一首《不愿再见》,摘一小节如下:曾是你让我深深的思念?摇我与你的情感是一段一段?摇没有你,我自己不能吃饭?摇我会在寂寞中完蛋,不要对我视而不见。作为诗歌的意蕴,这首诗有待进一步调整,但押韵还是自然上口的,虽是伤感题材的内容,但表达得深沉豪放。经过一学年的练习和写作指导,有的同学初步呈现出了自己的写作风格:有的善铺排渲染,有的思敏捷风趣深刻,有的朴实淳厚,有的睿智厚重,有的轻松活泼,有的清丽淡雅,有的细腻幽默。语文老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在不断的训练中补充完善提高语言运用及审美能力。
以上笔者的几点尝试都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它要求我们始终以学生为本,挖掘其浅能,发挥其主体作用,为其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师换个方法布置语文作业,使作业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被学生欣然接受,让学生自觉地学习,游出题海,迈向沃野,在成长中锻炼,在锻炼中成长,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江西会昌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