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华的‘虾路讲生态、讲科技,我在他这干了四五年,看得蛮清楚。”东华养殖合作社社员说。东华养殖合作社位于湖北省鄂州市蒲团乡小庙村,位于优质水域四海湖之滨,主要养殖南美白对虾,年产180吨,667平方米(每亩)养殖效益达到25621元,先后被省、市、区评为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杨东华是东华养殖合作社理事长,他多次被评为致富能手、产业带头人。
1.规划上实行长、中、短“一张图” 合作社建设之初,请专家对产业发展规划进行设计,成立了项目技术领导小组。从长期规划出发,建成集科研、教学培训、虾苗培育、苗种供应、成虾养殖、加工健康食品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就中期而言,种植蔬菜、瓜果,饲养鸡、鸭,并制定了年度发展计划。目前,合作社已建有办公教学区、苗种淡化区、标粗区、单季养殖区、双季养殖区、旅游观光区、生活接待区,形成了种、养、游、吃、住于一体的产业链。
2.规模上实行块、池、园“一条线” 东华合作社注重流转土地的综合利用。13.3公顷的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划分为养殖池、繁育池、成虾池并在池与池之间设立了生态养殖板块,有专门技术人员指导;在区域与区域之间,设立了环保监测板块,配备专用设施监测水质、气象等,防止水域之间交叉感染和造成自然灾害损失。在合作社的13.3公顷生态蔬菜种植园,以种植藜蒿为主,建立种植园切块负责制,使“块、池、园”的劳动成本大幅降低。
3.设施上实行沟、渠、路“一体化” 合作社利用财政支持资金和自身资金,硬化水泥路面6963平方米,塘坡硬化6000平方米,安装水泥管主管230米、支管780米,修涵闸17座、泵站1座、机电房10座。建设的道路采取硬化路与机耕路结合的方式,既方便水产品运输,又减少机械磨损,并在道路两旁进行树、花、果绿化,构建美好生产环境;建渠过程中,实行明渠、暗渠相结合,明渠以排送天然雨水为主,暗渠主要用于连接虾池之间排灌用水,避免污水污染虾池用水;在建排水沟方面,则着重考虑外来污水、生活用水、农田用水的畅通,沟、渠之间不交叉污染,做到了虾池用水生态循环使用,仅此一项,每年减少投资30多万元。
4.产业上实行种、养、繁“一根链” 东华合作社不断探索南美白对虾的产业链,为规避对虾养殖风险寻找新路,合作社组织了养殖大户代表赴广东、海南、浙江、山东、天津等地实地考察学习,把先进的养殖方式拍成视频、图片带回来组织学习。结合多年来实践经验,确定了正大卜蜂集团SIS新本种苗为合作社的主导养殖种苗,建设淡化厂,实行统一订购虾苗集中淡化标粗,把淡化标粗好的虾苗按计划分发给农户饲养,避免了种苗质量参差不齐,虾苗成活率低,病毒交差感染,养殖周期过长,成虾规格差距大、品质差、价格低的不良现象,降低了养殖风险。
合作社结合南北养殖模式取长补短,投资改造高位养殖池塘,养殖密度由原来667平方米放养4万尾虾苗提高到放养20万尾,产量由原来的400~500千克提高到2000~2500千克。原来每年只养一茬虾,现在每年可养两茬,产值翻了近8倍。
5.管理上实行定、包、核“一本账” 为了使项目资金用得实在,用得明白,东华合作社成立了项目资金监督小组,由财政、经管、审计和合作社社员代表组成,对每个阶段的项目完工后及时清理核算,并公示上墙,接受全体社员的监督。近年来,杨东华作为合作社主要负责人,每年进行一次述职,向全体社员报告项目效益落实情况。在此基础上,对种植蔬菜的土地分类实行定块承包和定产品承包、定季节承包,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承包者的积极性。在虾池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采取包工程量、包质量、包进度的措施,每项工程都有质量对照表,包验收时对表审核。在日常的技术人员和职工管理过程中,实行考勤定工资、包任务定奖惩、考核定实绩,评先进活动,激励大家学技术、钻业务、干实事。
6.科技上实行请、学、研“一条龙” 合作社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组织外出学习,邀请专家和同行能人上门指导。合作社还鼓励职工自学,对自学有关专业获得资格认可的职工,报销学习有关费用。合作社看准市场搞研发,研发项目均获得了同行的认可,其中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循环水利用技术还获得省市奖励。
“我会坚持科技+生态+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让更多的农民富起来。”合作社理事长杨东华说。
(湖北鄂州市华容区财政局
436030 陈庆跃 黄志强 胡学炼)